财税政策支持下农村地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优化研究

作者: 孙璐 许晓伟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高原山地喀斯特省份,农业单产和生产效率都很低,因此发展高价格、高回报的高端农产品产业能够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成为其致富的新途径,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高端绿色农业也是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贵州农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的生态产业,能够将贵州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贵州省农村地区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1.全省农业产值增长迅速。贵州省坐落于我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一年四季昼夜温差小,雨水充沛,农产品品质普遍较高,但受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贵州省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较弱,全省农业产值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农业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首选。2013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2016-2020年)》《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提出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重大决策。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501个,全省农业发展逐步显示出后发赶超优势。2011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99.56亿元,2021年增至2730.92亿元,扩大近4倍。

2.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布广泛。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赋予了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先天优势,“易地而竭,隔界不长”,形成了贵州省农产品特色鲜明的区域布局。全省登记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有247个,其中原农业部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58个,原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7个,原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2个。随着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凤冈锌硒茶、都匀毛尖、兴仁薏仁米、从江香禾糯、水城猕猴桃、修文猕猴桃、安顺山药、贵州绿茶等地理标志产品走进国际视野,贵州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目标不再仅仅满足于“黔货出山”,开始走向世界。

3.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省的工业化率较低,生态环境优良,因此绿色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可以实现有机结合。截至2022年,贵州省共认证绿色食品391个,并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鼓励农产品企业开具产品达标合格证,承诺遵守农药、兽药安全间隔期,拒绝使用非法添加物。2022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颁布了《贵州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20%以上。因此,无公害、无污染、健康、绿色的高端农产品成为贵州省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增效的发展方向。

4.食品安全整体稳中向好。贵州省食品安全整体情况良好,整体达标率较高,极少发生系统性、源头性的食品安全事件。据2021年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公告显示,全省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共抽检60000余批次,检出不合格批次1000余次,不合格率仅为1.73%,其中食用农产品全年共抽检16222批次,检出31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93%,主要不合格类别为微生物和农兽药残留。

5.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相对较低。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贵州农产品种植难以实现全面机械化,导致人工成本高,产量小,价格劣势明显。在脱贫攻坚期间,贵州省成立了大量的农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以其溢出效应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区域的局限性和品质的特殊性在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难以实现持续发展,也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

二、贵州省农村地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1.生产环节。在“抓产业就是抓发展”的思想影响下,贵州省在乡村振兴中大力发展茶产业。2021年,贵州省茶叶总产值达570亿元,茶叶成为该省第一出口农产品。目前,贵州省的茶产业影响力尚不足以与东部地区知名茶叶品牌相抗衡,绿色、无污染就成为了贵州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贵州也因此成为第一个禁止使用水溶性农药和草甘膦的省份,走出了一条低污染、高回报的产业升级之路。但也有少部分农户为了提高茶叶产量,降低人工成本,违规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茶园环境和茶叶产品的污染问题,给全省打造绿色农产品名片带来不利影响。

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接受过农药化肥施用方法的系统性培训,其相关知识几乎完全来自于销售商的告知和自身经验,对施用农药化肥的合理剂量及安全间隔期也并不十分清楚,大多根据自身经验和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农药用量,容易导致农兽药残留,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三品一标”指的是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填写调查问卷,调研组发现仅有极少数常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能够对“三品一标”做出最基本的识别,而他们往往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产主力的中年农民和妇女对这方面的了解却基本属于空白,不利于“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的推广。

2.流通环节。农户私自宰杀牲畜售卖的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重大节日期间,几乎家家户户会自行宰杀牲畜,卫生无法保证,屠宰的牲畜未通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部分少数民族还有购买和食用“生猪血”的习俗,这些都无法保证食品安全。而这一类型的交易多发生在同村邻里之间,规模很小,屠宰和售卖时间很短,几乎成了监管盲区。

3.餐饮环节。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户能够认识到食用病死猪肉的危害,极少有食用病死猪肉的情况。但有一些农户认为,如果在病猪死亡之前就将其宰杀食用,则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尽管当地政府为村民购买了保险,只要牲畜死亡后,将照片上传至保险公司即可理赔,人们还是习惯在病猪医治无望的情况下,提前将其宰杀食用。

4.监管环节。乡镇级别的质检员对牲畜的检疫主要依靠眼观,能够有效分辨牲畜是否患有猪瘟、口蹄疫等疾病,但无法准确识别“兽用人药”或激素、抗生素超标等问题,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家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维护邻里关系、增进家族成员感情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地区节日习俗众多,每逢婚丧嫁娶乔迁,都会在自家宴请亲戚邻里,这在大部分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也普遍存在厨师个人卫生差、使用劣质食品原料、烹调环境简陋、餐具消毒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一旦有传染源极易扩散,造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委未将村民举办家宴的情况及时上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造成监管空白。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稳定经济波动、调节收入分配等重要职能。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财税政策应对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失灵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体包括税收和支出这两种手段。调节税收主要是改变税率和税费结构,支出主要是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1.保障构建绿色农产品品质指标体系的预算。构建品质指标体系是保证绿色农产品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基础。绿色农产品品质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以提升全省农产品供给质量为导向,结合贵州省农业发展实际,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等原则,涵盖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提高全省绿色农产品供给效率。

2.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直接开办或者与大中专等职业院校、企业合作举办系统科学的培训。一方面,针对农民等农业生产者,开办法律与政策、农兽药施用知识与技术等知识讲堂,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从根源上保证绿色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推广。另一方面,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落实基层安全检测任务,丰富基层质检员的检测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加强对牲畜“兽用人药”或激素、抗生素超标等问题的检测与监控,尤其要明确村干部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权责,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其基本工作重心,填补监管空白。

3.减少政府直接监管费用预算,转变农产品安全监管职能。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政府规制失灵领域,而政府规制失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牵扯人员和环节众多,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给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存在空白、漏洞和不完善、不妥帖之处,给执法人员执法造成一定的困难。三是政府官员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寻租行为,以权谋私。四是地区保护主义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出于增收和促进就业的目的而放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应将公共事务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配给多种形式、相互制约、有一定独立性的组织,共同处理公共事务。因此,政府部门应由主导型监管逐步向参与型治理转变,特别是面对小农户监管难的困境,政府应减少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干预,逐步降低自身监管费用,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其他盈利性厂商和公益性非政府组织,如企业、合作社等参与到农产品安全治理中,以减少政府失灵问题,提升监管效率。

4.为绿色农业生产者提供资金补贴。农业补贴是国家和政府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发展“三农”的重要手段,但当前的农业补贴以粮食直补、农用生产资料补贴等为主,补贴力度小,补贴范围较窄,应当得到进一步完善。安全食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而不安全食品具有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因此绿色食品生产者应该就其提供的外部经济获得额外补偿。为绿色农业生产者提供直接资金补贴或贴息贷款,能够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激励农业生产者自觉进行绿色安全生产,降低其额外投入的成本,增加绿色安全生产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并对其他农业生产者起到示范作用。

5.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财税优惠政策。绿色安全农业生产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对绿色农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帮扶农民从事绿色安全生产,发挥其知识溢出效应,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孙璐(1993-),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经济。

许晓伟(199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