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美食类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作者: 刘姗姗短视频是新时期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从近年来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往往能突破国家、语言、文化、民族等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并受到热烈欢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价值不断凸显,如何利用美食类短视频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美食类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跨文化传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短视频作为近年来快速兴起、广受欢迎的传播形式与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有着巨大优势。
1.打破了文化差异的隔阂。一直以来,跨文化传播都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导致实际传播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美食类短视频是基于人类对食物饱腹需求和美好事物追求而形成的内容产物,能很轻易地打破文化差异的隔阂,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有何文化背景,都能在观看美食类短视频时感受和领略到美食的美好与魅力。
2.丰富了传播内容与渠道。美食短视频的制作门槛低,任何人都可参与其中,这意味着美食短视频的内容极为丰富,往往能从更多的角度与受众建立起情感连接。与此同时,美食类短视频能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传播,能实现声、画、影的全面结合,带给受众良好的观看体验。此外,互动性强也是短视频的一大重要特征。短视频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强的互动性,能通过各种方式与受众实现互动,包括留言、弹幕等。在丰富的传播内容及渠道的助力下,美食类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变得更为快速、高效,往往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3.迎合了受众的阅读习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美食类短视频将大量优质内容浓缩在较短的时长内,受众只需花费几分甚至几秒的时间便能看完,迎合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并且,美食类短视频凭借着优质的画面、快速紧凑的剪辑、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往往能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表现出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古风美食类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作用
古风美食类短视频是美食类短视频中较受欢迎的一类,其将古风与美食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类型风格。一方面,古风美食类短视频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传承形式,将美食类短视频与传统的古典风格进行融合,能带给人新颖、有趣的观赏体验,这是其他类型的短视频难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古风美食类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对生活节奏非常快的现代人更有吸引力。
目前来看,古风美食类短视频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大量以创作古风美食类视频为主的博主及其幕后团队都获得了大量关注,诸如李子柒、食大侠、九月等均是这一领域的头部主播。以李子柒为例,她制作的古风美食类视频受到了大众的广泛青睐,并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自2017年开始,李子柒团队便开始在国外平台YouTube进行运作,并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关注。2019年,李子柒更是受到马来西亚王室的邀请。大量外国友人通过观看李子柒团队创作的古风美食类短视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古风美食类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要点
新媒体时代,古风美食类短视频数量不断增多,要想借助这种形式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不俗成绩,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四点。
1.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古风美食类视频本身就带有较为强烈的文化色彩,是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美食类视频中,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饮食文化,就要充分挖掘本土饮食文化元素,让受众能通过视频了解中华传统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1)凸显传统美食文化主题。美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经逐步构建起了自成体系的饮食文化体系,形成了以八大菜系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这些资源无疑为古风美食类短视频的制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古风美食类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中,要凸显传统美食文化,直截了当地向受众传递传统美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魅力。比如,通过介绍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佛跳墙、九转大肠、羊肉泡馍等传统美食,向外界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国外的朋友主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2)渗透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古风美食类视频不仅要展现美食,还可以加入其它传统文化元素。比如,以“龙菜”为主题创作古风美食类短视频时,可以通过各种常见的菜肴向受众展示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并配合文字和解说进行讲解说明。
2.深耕优质内容。新媒体时代是流量竞争激烈、内容为王的时代,任何话题与内容都可能引爆网络并实现大范围传播。随着人们可支配时间的碎片化趋势愈发严重,以及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希望能通过有限的时间获取优质的内容。因此,创作古风美食类短视频时,一定要以深耕优质内容为核心,贯彻内容为王的理念,持续产出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一方面,要强调美食本身的内容价值,通过优秀的摄影、良好的剪辑,借助声、光、画全面展示美食的色香味,让受众能直观感受到食物的美好;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通过展示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各种事物,如传统制作工序、传统工具等,还原并呈现古代文化蕴藏的先人智慧,从而达到对外传播文化的目的。
3.强调普世价值共通。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难免会在意识形态、思想价值等方面出现冲突,因此,创作古风美食类短视频时应当强调普世价值共通,探索去意识形态化的传播路径,在保留和凸显本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需求,进而弱化甚至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思想阻碍,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古风美食类短视频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风格特点与文化内涵,这本就提高了国外受众接受、理解的难度。在创作与传播这类短视频作品时,应积极尝试从跨文化受众群体的角度出发,用较易被接受、理解的方式进行呈现,比如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弱化短视频作品中的政治色彩、宗教元素等,以免引发意识形态对立和冲突,导致国外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
4.构建更多元的传播模式。跨文化传播仅仅依靠官方或者民间力量都无法达到良好效果,这就需要二者进行有效合作,扬长避短。官方在创作短视频时虽然有大量的优势资源,但专业人才有限,可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能力也较为有限,很难形成具有规模的跨文化传播作品。民间企业、组织与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创作大量短视频,但是却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缺乏足够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因此,要积极推动官方与民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古风美食类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模式,由官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短视频作品进行大力推广、宣传与传播,让更多优秀的短视频作品能通过官方渠道被国外受众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综上,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优势,积极创作具有良好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古风美食类短视频,能以短视频为载体、以美食为主题、以古典风格为特色,让国外受众广泛接受、关注并喜欢上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弘扬提供有力支持。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2年度课题“中华美食类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分析”(2022SZX158)。
作者简介:刘姗姗(199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