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灿烂的中华科技文明 中国农学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 孙明源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在这岁月长河中,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物一直供养着全世界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人口,更赋予了中国一个名副其实的称号——农业大国。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农业大国,靠的不仅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有自古以来不断进步且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农业科技。

古代中国农学水平先进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雄生引述《吕氏春秋》中的这句话,表明农业即“稼”,在古人眼中是天、地、人之间的桥梁。《史记·夏本纪》对于大禹治水有这样一句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意思是大禹命令伯益向大众分发水稻种子,种植在低洼湿润的地方。这个细节表明先商时期中国已有农业知识与技术的传播行为。

秦国能统一六国也离不开农学的领先。曾雄生表示,秦国的农业是各国当中最发达的,农学也很发达,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上农》等4篇就是现存最早的农学论文。《说文解字》中记载:“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按照先秦的贵族谱系,秦国公族的祖先正是接到大禹命令负责传播水稻技术的伯益,而“秦地宜禾”表明秦国的土地恰好适合种植水稻和粟等粮食作物。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秦国成为农业强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霸业。

除了史料记载,宏观数据也表明了古代中国农学水平先进,对世界贡献巨大。曾雄生表示,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按照学界的统计,全世界栽培的作物有600-1000种,其中起源于中国的超过20%。

构成中国古代科技支柱

中国农业养活了数量庞大的人口,更孕育了灿烂的中华科技文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分为四大学科:农、医、天、算,其中农学排在第一位,对其他三大学科亦有重要影响。例如,医学强调药食同源,医学的发展亦和食品的研究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在数学领域,很多数学问题来源于土地测量、赋税摊派、农产品交易等具体应用;在思想层面,农业造就了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实用、以人为本的特色。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评选的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与创造”当中,农业相关发明与创造有20余项,包括阴阳合历、杂种优势利用、二十四节气、水稻栽培、猪的驯化、酿酒、粟的栽培、养蚕、缫丝、大豆栽培、茶树栽培、柑橘栽培、分行栽培、多熟种植、温室栽培、扇车、翻车、大风车、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还有学者把水稻栽培、大豆栽培和利用、种桑养蚕和种茶饮茶称为“中国农业四大发明”。

在构成中国古代科技支柱的同时,中国农学也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蚕丝是高级衣料,大豆牵动着世界经济格局,源自中国的曲面犁壁和耧车是18世纪欧洲农业革命的重要基础……无数案例表明,中国的农学源自中国的农业知识、农业技术,都有着世界性的贡献。”曾雄生说。

正确处理农业与环境的关系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先民在成千上万年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去处理农业与环境的关系,比如用地养地的绿肥种植、选种育种一穗传、稻田灌溉的水温调节、接力追肥的看苗施肥、田间管理的晒田烤田、植物保护的以虫治虫等。

古人还注意到要保持农业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杂种、兼种和扩种。对于不同的土地类型,古人会选择不同的作物组合。凭借这种方式,我国传统农业不仅提高了产出,节约了民力,还保护了生态和物种的多样性。

此外,中国传统农业还通过改变耕作制度,实行多熟种植、种植与养殖结合等手段来深层次利用土地。例如桑间种豆,稻田养鱼、养鸭等举措,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兼有除草、灭虫和肥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出了循环农业模式。

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农业起源地。各地区农业文明的交流互鉴、科学技术的相互传播,从古至今始终在发生。曾雄生表示,农业文明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农业进步都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

在古代中国为世界提供大量农学成果的同时,中国也从世界各地引入了大量的作物、农学知识和技术。大约五千年前,起源于西亚的小麦传入我国,成为在中国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从汉代到唐代,大量果蔬和畜禽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宋代引种推广的占城稻和宋元之交推广的棉花,明清传入的辣椒、玉米、番茄和马铃薯,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风俗文化。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中国传统农业的改造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中国的农药、化肥、种子、灌溉技术都是受西方影响发展起来的,这些也是中外农业交流史上的重要案例。”曾雄生也提醒说,近现代中国对外来农学的吸收既不是被动的,也不是单向的。近现代农业在中国的普及,与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直接相关,中国对外国农学的引进也有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特点。

“交流互鉴是农业文明与生俱来的特征,农业交流也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选择过程。例如中国传统农业以谷物栽培为主,因此对中国农业影响最大的外来物种都是植物,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居民膳食营养水平的提高,我国越来越注重畜牧领域的交流,这是农业交流能动性的体现。”曾雄生说,中国农业有着辉煌的历史,“走出去”“请进来”的情况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少见。未来,我国的农业和农学仍将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