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保障国家水安全
作者: 心怡
9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关情况。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记者:首先请李国英部长简单介绍一下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有关情况。
李国英:党的二十大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水利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一是全力抓好水旱灾害防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全力以赴应对严重水旱灾害。特别是面对今年海河流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逐日滚动分析雨水情形势,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84座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28.5亿立方米,河道控制性枢纽有序分泄洪水,8处国家蓄滞洪区最大蓄洪25.3亿立方米,各类水库无一垮坝,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减淹城镇24个,减淹耕地751万亩,避免了462.3万人转移,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实施,省市县级水网建设有序推进。开展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加快完善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因地制宜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今年1-8月,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落实9856亿元,新开工各类水利项目2.36万个,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361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水利项目施工还吸纳就业197.1万人,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监管,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开展88条母亲河复苏行动。京杭大运河在去年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的基础上,今年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保持全线有水状态。全面开展华北地区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等10个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启动实施深层地下水回补工作。全力做好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持续推进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
四是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系统建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完成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顶层设计,实施94项先行先试任务,推进48处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在今年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治理保护中发挥了前瞻性、科学性、安全性决策支持作用。
五是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贯彻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加快推进跨省江河水量分配,严格取用水监管。推动长江经济带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单位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黄河流域实行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持续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
六是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全力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学习宣传贯彻,加快配套制度建设。水利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启动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矩阵,全面加强河长制、湖长制,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全面提升水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
记者:水利部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实践和经验?接下来会采取哪些措施,让更多河湖成为人民的幸福河湖?
李国英:近年来,水利部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积极推进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一是加大对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的修复力度。组织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和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2022年补水范围涉及海河流域7个水系的48条(个)河湖,累计生态补水约70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流实现了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开展88条母亲河复苏行动,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调度方案,优化配置水资源,恢复河湖连通性,使受损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
二是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确定171条跨省重点河湖、415条省内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通过采取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强化动态监测预警、严格监督考核等措施,抓好生态流量目标落实。2022年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超90%,全国4.1万多座小水电站基本达到“应泄尽泄、应测尽测”,对恢复河流连通性、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强化河长制、湖长制责任体系,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30万名,村级河湖长90万名,全面建立七大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构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调联动的河湖管理保护格局。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规范河湖采砂管理,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强化河湖日常监管和巡查管护,不断提高河湖监管质效。2022年,清理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2.9万个,河湖行洪蓄洪能力得到提升,河湖面貌持续改善。
四是加快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快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指标确定,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采取“节、换、控、补、管”等措施,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完善地下水变化通报机制,强化地下水监管。2022年,京津冀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较2018年减少约40亿立方米,压减地下水超采量26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占比由2018年的51%下降至35%,治理区地下水水位实现了总体回升。
五是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等措施,持续改善全国水土流失状况,稳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5.34万平方公里,较2018年减少8.35万平方公里。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抓好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努力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记者:尽管采取了很多减缓措施,中国近年来仍然遭受了较多较严重的洪涝灾害。随着气候变化不断推进,极端天气情况会越来越多的发生。请问,水利部门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以及农业等产业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
姚文广:自古以来,中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因此,兴水利、除水害,一直都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要事。在应对历次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各项防御措施。近年来,我们战胜了黄河1949年以来历史罕见的秋汛,战胜了长江中下游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特别是在今年汛期,面对海河流域1963年以来最大场次洪水,水利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坚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各项防御措施,在历次防御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一是超前会商部署。在洪水发生发展和防御洪水过程中,将会商研判意见、调度指令直达防汛一线和抗旱一线。今年在应对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水利部于7月28日启动京津冀洪水防御Ⅲ级应急响应,30日提升至Ⅱ级应急响应,派出26个工作组分赴京津冀防汛一线指导防御工作。
二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密监测频次,在暴雨中心地区及重要行洪通道增设应急监测断面,把重要信息直达一线。滚动发布洪水预报,向社会发布江河洪水预警,及时把预报结果发送给有关省市和相关单位。今年在防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中,京津冀晋豫5省市水利部门共发布县级山洪灾害预警1.19万次,提醒地方政府转移危险区群众13.98万人次;河北、天津、河南根据蓄滞洪区运用预案,提前转移蓄滞洪区群众近百万人。
三是精细调度水工程。按照系统、科学、有序、安全的水工程调度原则,科学调度水工程。在应对2021年黄河罕见秋汛中,精准调度小浪底、三门峡、万家寨、故县、河口村等水库,将花园口流量始终控制在4800立方米/秒左右,避免了下游140万群众转移和399万亩耕地受淹。在应对2022年历史罕见的长江中上游大旱中,组织实施两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精准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库群共75座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61.6亿立方米,保障了补水沿线1.83亿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今年在应对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中,科学调度京津冀84座大中型水库,启用8处蓄滞洪区分洪、滞洪、蓄洪,充分发挥了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防洪减灾综合作用,最大程度减少洪水影响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强化巡查防守。水利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派出专家到汛情、险情、旱情一线指导科学查险抢险。在今年应对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中,京津冀组织22万余人次上堤巡查,及时处置各类堤防水库险情131处。通过各方努力,在本次防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水库无一垮坝、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未发生群死群伤事件。
下一步,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推进防洪控制性水库和蓄滞洪区围堤进洪退洪设施建设,加强骨干河道治理,推进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同时,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和防洪“四预”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法治,强化蓄滞洪区管理和河道空间管控,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记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灌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请问,水利部在灌区的建设和改造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明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的气候特点和基本水情决定了农业丰产丰收离不开灌溉保障。水利部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灌区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中的“主力军”“压舱石”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耕地灌溉面积10.5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5%,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在灌区的建设和改造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十四五”期间,对全国1200多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7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7亿亩,增加粮食产能近200亿斤。今年安排中央投资166亿元用于581处大中型灌区改造,比2022年投资增加了七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这些工程总体进展顺利。水利部门会同农业农村部门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体系。
二是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强化水土资源分析,结合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十四五”期间新建30处大型灌区,预计可新增灌溉面积1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80万亩,增加粮食产能约70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