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抓好稳产保供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作者: 安然
10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3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今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曾衍德: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抓好稳产保供,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大力度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全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今年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和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是夏粮早稻丰收到手。夏粮产量2922.6亿斤,比上年略减25.5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早稻产量566.7亿斤、增加4.3亿斤,连续四年增产。二是秋粮增产已成定局。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除局部受灾外,大部分地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总体呈增产态势。三是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大豆面积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000万亩;油菜籽面积、产量实现“双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也呈稳产态势。
2.“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一是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前三季度,猪肉产量4301万吨,同比增长3.6%;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40万头,产能较为充裕,后期市场供应有保障。二是牛羊禽肉全面增产。牛羊禽肉产量2673万吨、增长4.4%,禽蛋产量2552万吨、增长2.1%,牛奶产量2904万吨、增长7.2%,国内水产品产量4733.6万吨、增长4.8%。三是蔬菜水果供给增加。10月上旬全国蔬菜在田面积1亿多亩、同比增加140多万亩;水果产量稳定、品种丰富。总体看,“菜篮子”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平稳。
3.帮扶产业发展分类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一是监测帮扶措施精准有效。截至9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63.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二是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按照巩固发展一批、升级发展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要求,指导各地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已达到60%。三是就业帮扶任务超额完成。全国脱贫劳动力(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3297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77.8万人,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帮扶深入开展。
4.设施装备条件持续改善,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一是耕地保护建设持续加力。1-8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47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61万亩。二是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进入收官阶段,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成效明显。三是农机装备补短板取得突破。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成功量产应用,再生稻收获机、油菜移栽机等产品基本成熟。
5.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1-9月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9月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62.8%,企业对后市信心增强。二是农业功能价值不断拓展。前三季度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是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0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6.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指导各地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完善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治理模式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乡村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精彩纷呈,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喜悦。
7.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范围,印发《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工作,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截至9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三是农产品进出口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25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进口178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出口722亿美元、同比增长0.4%。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农业再获丰收、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全力完成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各项任务,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奠定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
记者:近年来,一些地方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培育了一批乡村特色产业,请问目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曾衍德: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特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各具特色的产品和产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更加丰富。二是产业链条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2:1;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5300亿元。三是产业集聚态势初显。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各地也建设了一批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和加工园区,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合的态势加快形成。四是品牌影响不断增强。累计认定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6.8万个,培育30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发布144个农业精品品牌,创响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优势特色农业品牌。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全链开发乡村特色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挖掘品种资源,建设绿色基地,做精特色粮经、做优特色畜禽、做亮特色水产、做活乡土产业,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壮链、补链发展。第二,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设施提升行动,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加工产品,创制智能化、清洁化的设施装备。引导各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循环利用。第三,精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业。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开发与农时季节相适应、消费节点相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精品景点线路,让消费者感受不一样的体验。第四,多元拓展乡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提升乡村服务业对农业全产业链支撑作用。第五,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按照巩固发展一批、升级发展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要求,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持续巩固拓展帮扶成效。
记者:从媒体报道看,秋粮收获近八成,请问今年秋粮的产量形势如何?能否实现年初确定的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潘文博: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81.3%,应该说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从专家田间测产和各地实打实收的情况看,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是增产的,个别省份因灾减产,有增有减,增的明显比减的多,秋粮增产已成定局。
第一,今年秋粮面积增加,奠定了秋粮增产的基础。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3.1亿亩,比上年增加了700多万亩。一方面,今年秋粮面积连续第4年增加,有的是经济作物改种粮食,有的是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有的是整改复耕,有的是增水增地种粮。另一方面,今年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比较多,预计增加1300多万亩,相应的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的面积减少,这两类作物亩产相差500斤左右。
第二,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初显,是今年秋粮增产的关键。梳理总结这些年粮食生产的经验,面积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单产提升潜力还很大。与主产国相比,我们的玉米、大豆单产还有不小差距。在国内,同一生态区比如冀鲁豫不同省份单产也有差距,专家试验田的产量与农户大田产量更有差距。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工作的努力方向。年初,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是长短结合的任务。今年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从耕种管收、地种药肥全环节找差距,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今年我们重点抓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问题,选育耐密品种,配套高性能的播种机,精准水肥调控,及时病虫防控,加上中后期大面积实施了秋粮“一喷多促”,中央财政拿出24亿元支持推广这一措施,单产提升的效果十分明显。专家调查,这些重点县大豆密度每亩增加800-1000株,每亩可增产30-50斤,玉米密度增加500-800株,每亩可增产150-300斤。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了73%,有效地对冲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第三,今年的天气总体是帮忙的。虽然局部灾害较重,但多数主产区雨水调和、光热充足,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
至于全年粮食能否实现1.3万亿斤的目标,大家知道,夏粮因黄淮罕见的“烂场雨”略减25.5亿斤,早稻增产4.3亿斤,从目前掌握情况看,秋粮增产完全可以实现“以秋补夏”,夏粮、早稻、秋粮这三季算下来,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可以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
记者: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生猪价格并没有明显涨幅,反而节后回跌,猪价旺季不旺也影响了市场预期,请问原因是什么?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生猪供应稳定?
陈光华:今年以来,生猪市场供应总体较为充足。1-7月猪价低位运行,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130元。7月下旬之后,猪肉供需逐渐趋于平衡,生猪价格回升,养殖实现扭亏为盈。中秋国庆以来,猪肉市场供应宽松,价格又出现了小幅下跌。一方面,生猪生产供应在稳定增加。作为产能的核心指标,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今年以来始终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4240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要高出3.4%。另一方面,母猪生产效率也在提升,一头母猪每年要比上年多提供约0.5头肥猪。能繁母猪数量增多,生产效率又在提升,在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猪肉产量处于近年同期高位:前三季度猪肉产量4301万吨,同比增长3.6%。
针对生猪产能偏高、养殖亏损的问题,我们按照生猪产能调控方案要求,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措施,分析阐明生猪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原因,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减产能,督促各地稳定用地、环保、金融等基础性政策,在养殖亏损期间采取补贴、信贷、贴息等措施,稳定生猪生产。猪价高低和养殖盈亏是反映供应多少最直接的依据,今年以来,养殖场户根据产销形势新变化,适应性调减产能,顺势顺时出栏肥猪,促进了猪肉供需逐步回归均衡。
关于接下来的市场走势,近期我们组织专家、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题会商。大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后市供应将稳定增加,四季度是消费旺季,猪价可能会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从中大猪数量看,9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2.4%,这些中大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出栏,预示着11月份前后生猪市场供应将持续增加。从新生仔猪数量看,今年4-9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5.9%,这些仔猪将在未来6个月内陆续出栏,预示着从现在开始的半年内(包括元旦、春节)猪肉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在此提醒广大养殖场户,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消费淡季与生猪出栏量增加“两碰头”,养猪亏损程度甚至可能重于今年同期,希望大家做好生产安排,合理调整生产节奏,顺时顺势出栏生猪。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一是稳定产能。调整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措施,引导生猪产能合理回调,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属地责任,稳定土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确保生猪产能处于合理区域。二是强化预警。紧盯元旦、春节等节点猪肉市场供应,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分析研判产销情况,适时发出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销售。三是防好疫病。持续抓好秋冬季猪病防控,做好疫情监测排查,强化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及时处置疫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