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强弱项 推进我国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作者: 心怡
近年来,冷链物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任务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专门研究编制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自2021年12月12日起实施。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好了解《规划》有关情况,2021年12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张大为,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马继红介绍了《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张江波:冷链物流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疫苗等医药产品全过程品质管控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双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十分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编制冷链物流规划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就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对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作出明确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这些都为科学编制《规划》指明了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为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供销总社等25个部门和单位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组织5个跨部门联合调研组,分赴有关省区市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冷链物流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3方面14项课题研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开门编规划,坚持问计于民、问策于企,广泛听取有关地方、院校、智库、协会、企业意见建议,切实做到聚众智、合众力、凝共识。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和冷链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实际,围绕“6+1”重点品类,包括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生鲜食品,以及疫苗等医药产品,聚焦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突出瓶颈和痛点、难点、卡点问题,对“十四五”时期冷链物流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指引。
《规划》共11章、43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现状形势,提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第二部分从5方面对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总体布局作出系统安排,概括起来就是“1个网络、4个体系”,包括构建1个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和建设冷链物流运行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支撑体系4个体系。第三部分从产地、运输、销地3方面对补齐冷链物流短板,提高全链条冷链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进行部署。第四部分针对冷链物流重点品类、创新发展、基础支撑、行业监管4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重点工作任务。第五部分提出5方面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协会作用、营造舆论环境。
总体看,《规划》有以下3方面特点:第一,突出“两个导向”。一是突出目标导向。围绕建设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提出建设串接主产区、主销区的“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构建“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加快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在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突出瓶颈和痛点、难点、卡点问题,按照“减损、提质、增效、降本”政策导向,提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畅通通道运行网络、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健全监管保障机制等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第二,注重“两个结合”。一是注重总分结合,从设施、通道、服务、监管、保障等方面对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进行总体部署,并分章节逐一细化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强化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二是注重条块结合,纵向围绕产、运、销冷链物流3个主要环节,横向围绕优化全品类服务、推进全流程创新、强化全方位支撑、加强全链条监管4个主要方面,加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第三,强调“两个强化”。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全面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新型技术装备和组织模式在冷链物流主要环节的推广应用,从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打造新双向通道,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等方面,对提高冷链物流创新发展水平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强化可操作性。为推动落实《规划》提出的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规划》有针对性地列出12个专栏,系统提出21项工程,着力解决相关具体问题。比如,为支撑打造“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规划》提出“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建设工程”,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作出安排。又比如,为加强冷链物流监管,《规划》提出“全国冷链食品追溯监管体系建设工程”,依托现有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逐步将内贸冷链食品流通纳入追溯管理范围,推动国家、省级平台以及各类市场化平台间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到2025年建成全国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实现多层次、多系统、跨区域冷链物流追溯闭环。
《规划》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并以国务院文件印发,首次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我们相信,《规划》的出台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快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步伐,有效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冷链物流对促进消费升级、改善社会民生具有重要作用,请问如何扩大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面,最大限度提高冷链惠民水平?
张江波:冷链物流对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扩大消费品优质供给、保障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对促进消费、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作用,《规划》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
一是在宏观层面,完善网络架构,拓展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四横”指北部、鲁陕藏、长江、南部四大通道,“四纵”指西部、二广、京鄂闽、东部沿海四大通道,通过“四横四纵”串接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其次,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3”指的是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形成高效衔接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2”指的是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结合冷链产品国内国际流向流量,构建服务国内产销、国际进出口的两大冷链物流系统;“1”指的是推进干支线物流和两端配送协同运作,建设设施集约、运输高效、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的国内国际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
二是在行业层面,创新组织模式,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和网络化运作水平。规模化发展、网络化运行是促进冷链物流降本增效、扩大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面的重要途径。为解决我国农产品生产、消费相对分散与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规划》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在产地,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广“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新模式,提高产地冷链设施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在城市,建设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功能,密切与存量冷链设施业务联系,引导存量冷链设施资源集中,优化城市冷链设施布局。通过建设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形成“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冷链物流组织模式,有效扩大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面。
三是在运行层面,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在生产端,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多品聚集”,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畅通高品质农产品上行新通道,促进冷链惠农、品牌兴农、特色富农。在消费端,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中小城镇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下沉,鼓励供销合作、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电商等企业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打通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乡进村新通道,扩大生鲜等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企业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冷链物流网络,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打造“上行下行一张网”,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
通过上述几方面协同推进,将有效推动冷链物流形成网络规模经济效应,拓展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促进冷链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撑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保障食品药品消费安全,提高冷链惠民水平,改善社会民生。
记者:我国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比较突出,造成农产品产后损耗较大,请问农业农村部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特别是《规划》提出到2025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下一步有何工作考虑?
宋丹阳:确实如你所说,我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弱,再加上与骨干冷链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产后损失较大。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2020年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围绕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及脱贫地区,安排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针对蔬菜、水果和兼顾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二是开展整县推进试点。在全国确定121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强化县域统筹,整体布局建设,创新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探索产地冷链物流运行模式。三是强化配套政策支撑。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用电按照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执行,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简化流程,初步形成了横向联合联动、纵向衔接配套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政策体系。四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实施意见管总、技术方案管质、绩效评价管量的工作制度,部有专家委员会、省有专家库、市县有技术员的专业队伍,推动地方建立定期会商、协同推进、督导评价的组织机制,逐级落实建设任务和工作责任。两年来,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能力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扩大了高品质生鲜农产品供给。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高效协同、持续发力,加快补齐“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一是优化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规划》,围绕“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优化布局建设,构建基本覆盖主产区、支撑生鲜农产品上行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二是建立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壮大一批产地冷链物流运营服务主体,培育一批低温处理、集中仓储等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构建网络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三是健全要素支撑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建设运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订和推广应用;加强产地冷藏保鲜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推广,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记者:《规划》提出要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出台了哪些支持政策?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
张江波:202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重点面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集散地和大型消费市场,依托存量冷链物流设施群,通过集聚整合冷链物流资源、补齐功能性短板设施、提高冷链综合服务能力和效率,打造了国家层面的冷链物流枢纽设施。2020年7月,结合地方自主申报情况,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形成了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目前,上述17个基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带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