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三农各项工作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作者: 安然
2022年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记者:首先请简要介绍一下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曾衍德:2021年是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动三农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1.粮食和农业生产再获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巩固向好。第一,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产量13657亿斤,在高基数上增加了267亿斤。第二,生猪生产全面恢复。截至2021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产能回到合理水平。全年猪肉产量5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8%,基本达到历史正常年份水平。同时,牛羊肉产量比上年增长4.1%,牛奶产量增长7.1%,水产品产量增长2%以上。第三,蔬菜水果供应充足。预计全年蔬菜面积3.2亿亩、产量7.5亿吨,水果产量超过2.9亿吨,市场供应有保障。
2.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巩固向好。第一,监测帮扶精准有力。易返贫致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一段时间内消除风险。第二,衔接政策全部到位。中央层面确定的衔接政策全部出台,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支持政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不断深化,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第三,产业就业带动效果明显。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0%,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3个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人均实现产业增收2200元以上,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145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3.聚焦“两个要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提升。第一,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启动。开展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作物资源2.6万多份、水产种质资源4万多份,完成99.7%以上的行政村畜禽资源普查。启动实施新一轮遗传改良计划,自主培育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种业自主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第二,耕地保护建设持续加强。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200万亩。农机装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预计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
4.拓宽产业就业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提升。第一,乡村产业加快发展。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7.7万亿元,增速超过10%;乡村休闲旅游业营业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左右;农产品电子商务零售额平稳增长。第二,就业创业势头良好。全年农民工总量2.9亿多,比上年增长2.4%。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98个农业产业强镇,带动1560多万返乡农民工稳定就业。在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下,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6个百分点。同时,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不断扩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275亿元,比上年增长9.1%。
5.强化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第一,规划布局蓝图绘就。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配套制定14个行业规划和16个建设规划,描绘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图景。第二,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制定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预计超过70%,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第三,乡村治理稳步加强。新创建100个示范乡镇、994个示范村,全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经验,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6.聚焦重点发力,农业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第一,编制实施《“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加快农业绿色转型。第二,长江禁渔成效初显。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护渔员”近1.6万人,非法捕捞行为得到初步遏制,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趋势向好。第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预计分别超过88%、80%和76%,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1个和1个百分点。第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水平稳步提升。实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6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7.6%。
7.突出系统集成,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第一,重点改革任务集成深化。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制度改革。第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390万家和22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到16.7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第三,农产品贸易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30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进口219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出口84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
总的来看,2021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一年,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今年我国的大事要事都很多,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特殊而重要。请问今年三农工作的整体考虑是什么?
曾衍德:今年我国的大事要事确实很多,但风险挑战也不少,必须把三农这块压舱石夯得实之又实,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在工作布局上,重点围绕“四稳四提”展开。一是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要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打牢种子耕地农机基础,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要稳政策、强设施,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三是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四是农民收入稳势头提后劲。坚持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改革驱动,稳定农民增收好势头,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在工作重点上,要抓好“四件要事”,统筹推进“六项任务”。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抓好“四件要事”。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特别是即将到来的春耕中要落实好晚播麦促弱转壮等关键措施,打好夏粮丰收这场硬仗,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油料。坚持多油并举、多措并施,扩种大豆,统筹抓好油菜、花生等油料生产。三是确保“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加强北方设施蔬菜和南菜北运基地建设,稳定生猪基础产能,同时抓好其他畜禽、蛋奶和水产品生产。四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是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富民产业,加强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强化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的支持。
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方面”,统筹推进“六项任务”。一是切实打牢种子耕地农机基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二是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建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持续抓好两个“三品一标”工作。三是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协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动改善通村组路、农村供水等基础设施。四是突出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重点加快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逐步推动解决高价彩礼等难题。五是坚持不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六是系统谋划推进新阶段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记者:请问,去年开展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情况如何?下一步应该如何更好发挥作用,促进稳产保供?
唐珂:2021年,农业农村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0家“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对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36个城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二次考核。总体上看,各城市“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总量充足,流通体系健全完善,质量安全水平向好,调控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市民对“菜篮子”产品供给较为满意。但部分城市也暴露出自给能力下降,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灾害性天气等影响,一些“菜篮子”品种价格短期上涨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以考促建,以评促用,督促36个城市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紧盯春节、冬奥和“两会”等重要时点,督促推动各大中城市把“菜篮子”工作抓紧抓好。一是向各省(区、市)人民政府通报考核结果,对连续两次考核优秀的城市予以表扬,对发现的问题一对一反馈,要求各城市结合考核意见,认真对照检查,明确整改责任、时限和措施,切实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二是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优化完善考核内容,更加突出生产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建设,更加强调做好重要时点期间的保供稳价工作,推动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进地级市考核。三是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开展会商分析、信息发布、联合应对,抓实抓细“菜篮子”工作。推动健全完善省级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省际应急联动机制,形成政府牵头主抓、部门协同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好“菜篮子”各项工作。
记者:政府是否考虑通过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来解决相应的玉米供给问题?
曾衍德:农业转基因技术是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新技术。关于中国转基因的应用问题,我主要介绍以下三点情况:
1.转基因育种科学严谨。我国在农业转基因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自主研发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新品系。
2.转基因品种管理严格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通过科学、依法评价后才能获得安全证书。同时,还要依据《种子法》有关规定进行品种审定,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后才能生产种植。
3.转基因品种产业化应用试点有序进行。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草地贪夜蛾和草害问题,去年我们对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和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目前进展较好。一是试点转基因品种特性优良,节本增效优势明显。转基因大豆除草效果在95%以上,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产12%。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95%,大幅减少了防虫成本。同时,转基因玉米籽粒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低,品质也好。二是试点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对生产环境无不良影响。种植转基因玉米减少了杀虫剂使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三是试点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技术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巡查指导和监督检查,严防非法扩散。
目前,我们正在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四个部门规章进行修订,明确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的有关规定。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本着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转基因等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