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酸菜”引发连锁反应 农业支柱产业应引以为戒
作者: 张卫
每年的3.15晚会上,食品安全问题都不会缺席。在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3.15晚会上,媒体曝光了“土坑”酸菜和变味的粉条两大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土坑”酸菜事件,被曝光后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给芥菜产业带来了灭顶之灾,也让依靠该产业生存的数万农民受到牵连。这样的结局,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那数万无辜的农民也不应该成为罪魁祸首的替罪羊。
恶心!老坛酸菜包竟是土坑腌制
插旗菜业,湖南华容县一家大型蔬菜再加工企业,不仅为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还为方便面企业代加工老坛酸菜包。插旗菜业官网显示,该公司与康师傅、统一、肯德基、麦当劳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品代加工和原料直供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能为知名企业供货,产品的品质自然应该没问题。在插旗菜业生产的老坛酸菜包的外包装上,也确实写着“严格取材,精心准备”“老坛工艺,足时发酵”。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供货给大品牌的老坛酸菜竟然出自“土坑”。
据央视曝光,插旗菜业确实有品质好的酸菜,但在标准化腌制池腌出来的质量上乘的酸菜是用来加工出口产品的,而供货给国内知名食品企业的老坛酸菜包里的酸菜则是从外面收购来的“土坑酸菜”。
那么什么叫“土坑酸菜”呢?简言之就是在土坑里腌制的酸菜。据媒体报道,每年初春芥菜成熟的时候,菜农会在菜地旁边挖一个大坑,工人将从地里拉过来的芥菜倒到土坑里。这些芥菜并不清洗,有些甚至带着枯萎发黄的叶子,放进坑里后就加水、盐等,用薄膜包上,盖上土直接腌制。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或者穿着拖鞋或者光着脚,在酸菜上踩来踩去;有的甚至一边抽烟一边干活,抽完的烟头直接扔到酸菜上。
而这些酸菜在被插旗菜叶收购时,插旗菜业并不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对于是否有安全问题,插旗菜业的彭经理并不担心,直言:“使用土坑酸菜所加工的成品中可能会含有一些杂质,由于经过了切碎等多道工序,肉眼很难发现。”同样收购“土坑酸菜”的岳阳市君山区雅园酱菜食品厂的李经理也表示,“只看脆度、水分、酸度,细菌、大肠杆菌都不检。”这些酸菜经过清洗、去根、切割后,会被输送到下一道工序。
海霞酱菜厂是给餐饮业后厨加工酸菜。记者看到海霞酱菜厂的车间里满是污渍,准备加工的酸菜直接堆放在地上,这里清洗酸菜更加简单,只是从水里过一下就直接切割、装袋、加入防腐剂、封袋。
在调查中,从业者向记者透露,由于酸菜的腌制时间短,包装好后,一两个月左右就会发黑变烂,所以在加工过程中有时会超量添加防腐剂。坛坛俏食品有限公司的刘经理表示:“现在我们做的这个酸菜,里面的防腐剂是超标的,主要是护色剂、焦亚硫酸钠、二氧化硫,夏天一般会超标两到十倍。”刘经理说虽然超量,但他们对防腐剂的使用早已得心应手,不怕被查。据刘经理说,这些添加剂是有挥发性的,即使现在超标一两倍,但是过一个月就不超标了。
“土坑酸菜”被曝光后,事件逐渐发酵,与插旗菜业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康师傅、统一等食品企业纷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3.15当晚,统一便发声明称,已于3月15日当天在长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现场排查下,对采用的酸菜包原料及相关留档记录进行了彻底检查。经查询公司的交易记录,最近五年内,湖南插旗公司已不再是统一酸菜包原料的供应商。同时,统一称已于第一时间约谈了湖南锦瑞公司的负责人,对相关的酸菜包产品全部进行封存,并在市场监管局的参与下一起进行质量检测。统一还在声明中表示,“此次事件是管理的失误,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3月16日凌晨,康师傅发布声明,称“从未使用过湖南锦瑞食品有限公司、岳阳市雅园酱菜食品厂、坛坛俏食品有限公司的酸菜,也从未使用过以上3家公司的任何产品”。对于湖南插旗菜业,康师傅承认“是公司的酸菜供应商之一。公司已立即中止其供应商资格,取消一切合作,封存其酸菜包产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与检测。”同时声明称,此次事件是管理的失误,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深表歉意并将引以为戒!
除了统一、康师傅,插旗菜业官网上显示的其他合作伙伴也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纷纷与插旗菜业撇清关系。百胜中国表示,插旗菜业不是肯德基的供应商,与肯德基没有任何关系,已经勒令其马上撤下官网不实信息;今麦郎也发布声明称,已第一时间通过大数据系统溯源,自建厂以来,今麦郎从未与被曝光企业有过任何采购合作。五谷渔粉声明表示,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确是其酸菜原料供应商之一,已第一时间约谈插旗菜业负责人,并对相关酸菜原料进行下架,全面停止使用并封存,等待相关部门的进一步检查。五谷渔粉称,“此次事件是我司对原料供应商监管与管理的失误,辜负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虽然这些食品企业都想极力减小此次食安事件对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但消费者已被激怒,不少人表示“再也不吃老坛酸菜面了”“恶心,再也不敢吃了”。另外,资本市场也对此事反映强烈,3月16日,康师傅控股和统一企业中国股价大幅下跌,跌幅均一度超10%。
无辜!数万农民成最大受害者
“土坑酸菜”事件被曝光后,受影响的并非只有统一、康师傅,产业的上游——芥菜行业以及依靠其生存的数万农民,产业的下游——酸菜口味的餐饮行业均未能幸免,尤其是那些种植芥菜的农民,甚至成为了该事件的最大受害者。
华容县地处于北纬29°的长江与洞庭湖淤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适合芥菜生长,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芥菜集中生产区。2021年,华容县芥菜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芥菜系列加工产品占据全国同类产品销售市场60%以上份额,以华容芥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方便面酸菜风味料包每年达到30亿包,仅一个芥菜产业就创造了年产值80多亿元。
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华容县一系列“金字招牌”加身——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最大的芥菜生产基地、湖南十大农业品牌……芥菜产业如今成为华容第一大富民种植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和运输涉及的从业人员有13万人,当地干部称“全县每4名劳动人口中,就有1人从事芥菜相关产业”。目前华容芥菜相关规模企业达40家,年产值50亿元,华容芥菜品牌价值19亿元,已形成“有基地、有园区、有品牌、有龙头企业”的产业格局。而此次点名的插旗菜业,就是湖南华容县插旗镇芥菜加工龙头。
2004年,当地政府整合了当地19家小型加工企业形成了如今的“插旗菜业”,结束了镇上“小散乱”、没有行业标准和规则的时代。2005年,插旗菜业成为当地首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当地芥菜产业发展和百姓增收。后来,插旗菜业逐渐发展为员工近2千人、资产超2亿元的龙头企业,并荣获多项荣誉和认证,包括但不限于“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食品安全百家示范单位”“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值得一提的是,插旗还曾入选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为何曾经获得这么多荣誉的企业,现在发生了如此低级的食品安全问题呢?根本原因还是商家逐利的本性在作祟。
据了解,建设一个腌制100吨芥菜的水泥池造价30万元。华容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的一份工作汇报里提到,2018年以来,全县共建设集中腌制池1000口,其中政府建设460口、投资1.2亿元(不含土地成本),但仍然无法满足全县芥菜的集中腌制需求。实现全部集中腌制,还需建设集中腌制池7000口,投入资金约21亿元,建设资金和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农户自建无任何积极性。所以,很多农户还是在土坑里腌制酸菜。
其实,土坑里腌制酸菜在外人看来十分不卫生,但在华容县这种做法已经见怪不怪。1990年,插旗镇一名叫赵培林的农民主要做蔬菜加工生意,他把豆角、芥菜腌制好之后卖掉。后来生意越来越好,腌制咸菜的小坛子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就发明了土坑腌菜法:将芥菜从田里砍下后,晒半天,让它蔫一点,黄叶、泥土也不打掉,直接放坑里,大约3个月后启封。这个办法发明后,有许多菜农效仿,从此田间地头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小作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在土坑里腌酸菜,是利用空气里的微生物自然发酵。这个办法可以行得通,但它的外部环境没办法控制,空气里的微生物会发生变化,出现卫生安全状况只是概率问题。
为发挥芥菜加工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插旗菜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生产基地已辐射20多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带动近18万亩地的芥菜、豆角、榨菜等蔬菜生产。该公司采取订单生产模式,与近9000位菜农签订了蔬菜产销合同。在收购农户的酸菜时,插旗菜业虽然知道农户用的是土坑腌制法,但却视而不见,并不对产品进行任何卫生检测,只看脆度、颜色、咸度。
由于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化的管理标准,插旗菜业发生质量安全事件是迟早的事,而随着3.15的曝光,这份担忧终于成为了现实。目前,涉事企业的相关人员已经被控制,对外销产品也已启动追溯召回措施,并全面停止农户的土坑腌制行为。由于监管不力,湖南岳阳君山区和华容县两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均被给予停职检查处理,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副局长均被免职。
加工酸菜出了问题,触碰食品安全底线的企业理应受到严惩,但令人痛心的是,事件发生后,地方农业支柱产业以及产业背后的数万农民也受到了牵连。据《半月谈》报道,在涉事企业所在的湖南省岳阳市,20多万亩芥菜正进入收获季节,数万菜农眼睁睁看着这一年的收成,有可能迎来“卖难”的局面。
徐志辉是插旗镇的芥菜大户,承包了450亩田,请了上百位工人,每年得从农业银行贷款50万元才能维持生产。据他测算,每亩地的成本是2400元,包括种子、人工等,如果这些芥菜销不出去,至少有108万元的损失。还有很多人从银行贷了款,且正好今年的芥菜基本还在土坑里没来得及发货。一位芥菜大户说有一车货3月15日发到福建,白天发出去还没有出新闻,到了3月16日就被退回来。一车大概是价值3万元的芥菜,现在也不知道储存在哪里好。“全部真金白银砸进去,菜压在土里,到了3月一定要出,不出就会烂啊。”有的人说着说着就掉下了眼泪。
引以为戒!农业支柱产业要走规范化之路
此次的“土坑酸菜”事件,让华容县举全县人民之力、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培育出的一个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瞬间倒塌,不禁让人惋惜。如今“一朝砸招牌”,损失的不只是企业,还有费尽心血长期培育的支柱产业,砸的不只是招牌,还有背后成千上万菜农的增收“算盘”,这样的结果更加让人痛心!
事情已经发生,眼下对当地来说,当务之急是封存召回不合格产品,扎实整改、积极自救,避免“因一厂废一产业”的事情发生。而对其他地方来说,应该以此为鉴及时自省。
目前,全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农业支柱产业,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成长起来,过去帮助农民实现了脱贫,现在发挥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未来还承担着乡村振兴的重任。这样的产业,如果发展之路走偏了、走歪了,影响的是背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次“土坑酸菜”问题的曝光,也从侧面暴露出农业支柱产业一些“成长的烦恼”。
从发展历程看,这类产业不少是从“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实现规模化发展,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但规模上来了,规范化管理和现代化生产理念也要跟上。就拿这次备受争议的“土坑”来说,有网友说土坑腌酸菜是一种传统工艺,当地老百姓也常这样吃。但舆论质疑的其实不只是“土坑”,而是穿拖鞋、扔烟头等不卫生问题和添加剂超标等不安全问题。这客观上也给地方产业提了个醒,传统工艺应该怎样与市场经济对接?
应该看到,“土坑”等传统工艺往往是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加工产品也往往是农民自家食用,或在亲朋好友之间小范围流通。即使不够卫生,似乎也无伤大雅。但现在既然要作为商品在国内外大市场中流通,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品牌,就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将产品质量当作生命线,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流程生产,满足消费者吃得更安全、更健康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产品才有销路,产业才能发展壮大,地方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也才能实现。
除了生产理念外,“土坑酸菜”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地方治理角度怎样看待这样的产业?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华容县就发布了酱腌菜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要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出厂检验等环节严格把关。4年过后,依然出现卫生堪忧的“问题酸菜”,是整治不到位还是“旧病复发”?不可否认,对一些内陆农业县来说,支柱产业大多是纳税大户,还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越是对这样的产业,越要“爱之深责之切”。尤其对食品安全等要害问题,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要通过严格监管向企业传导食品安全压力,倒逼企业遵纪守法,以常态化监管机制让产业走得更稳更远。当然,从经济效益考虑,规范和完善生产环节也许会增加成本,但增加的成本和品牌的信誉究竟孰轻孰重?相信此次问题的曝光已经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问题曝光后,当地马上对涉事企业和产品采取措施,并在全市开展全面排查。加工酸菜出了问题,触碰食品安全底线的企业理应受到严惩,但并不代表产业本身就有罪,数万菜农更不应无辜受到牵连。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不妨再想深一层。在信息泛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酸菜“失火”,如何减轻产业和菜农的“池鱼效应”?是否还有更具建设性的方式?除了处罚相关企业和人员外,还有没有其它可以采取的措施,能将农民的损失减到最低?
希望这一次的危机能成为产业提升的契机。毕竟“酸菜”背后,牵扯着广大农民的“钱袋子”。(李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