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作者: 心怡

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0

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陈萍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

曾衍德: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特别是强化“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和农资调剂调运,保障市场稳定和春耕生产顺利开展。同时,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春管春播进展总体较好。今年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稳住粮食生产极为重要。农业农村部坚持把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作为首要任务,以背水一战的态度、超常超强的力度,环环紧扣、一招不落抓好春耕生产,粮食生产保持较好势头。一是夏粮生产形势好于预期。去年秋冬种时北方遭遇罕见秋汛,经过多方艰苦努力,冬小麦面积与上年持平略减,但苗情是近十年最复杂,也是最差的。开春后,各地狠抓促弱转壮,推动冬小麦苗情加快转化升级。目前,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7.9%,比冬前提高17.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二是春耕备播进展顺利。据农情调度,今年春播粮食意向种植面积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目前,春播粮食已过2成,早稻栽插过7成,东北水稻育秧过7成,均快于去年。三是扩种大豆油料落实较好。这是今年农业生产的一项硬任务,现已启动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将大豆油料扩种目标任务落实到省市县。

2.“菜篮子”产品供应有保障。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突出抓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和春节期间市场供应,全力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一是生猪产能回归正常区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185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2.1%;猪肉产量1561万吨,同比增加14%。二是牛羊禽和渔业生产平稳发展。牛羊肉和禽肉产量同比增加0.3%,牛奶产量增加8.3%,国内水产品产量增加2.5%。三是蔬菜供给总体稳定,在田蔬菜面积同比增加近300万亩,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6.2万个。

3.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突出抓好脱贫地区产业就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一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指导脱贫地区编制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全产业链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截至3月底,全国28个省份今年新发放小额信贷191亿元,支持43.5万户发展生产。二是促进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开展点对点、一站式返岗服务,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2773万人,实现全年稳岗就业目标任务的91.85%。

4.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持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3月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PMI指数为50.3%,比同期制造业高0.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二是新产业新业态保持平稳。春节、冬奥期间,到乡村过大年、品美食、游冰雪、赏春花成为城乡居民度假首选。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速预计在10%左右。三是农民工就业创业形势较好。截至3月底,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率已超过8成。四是产业集聚发展扎实推进。今年将新安排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批产业发展高地。

5.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各地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二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制度等改革任务,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3月底,家庭农场超过380万个,农民合作社达到22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个,服务覆盖全国约38.4%的小农户。三是积极扩大农业投资。加快高标准农田、冷链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农业投资多元渠道。一季度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522亿元,同比增长6.8%。

6.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坚持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1个百分点。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和工资水平实现双增长,外出劳动力总量达到1.78亿人,同比增长2.2%,月均工资达到4436元,同比增长5.9%。

总的来看,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势头,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应看到,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农资价格高位上涨、农民增收压力增大、疫情对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和流通秩序带来影响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持续抓好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等重点任务,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努力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一季度,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疫情散发也对农民就业增收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下一步,农业农村部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确保农民增收?

曾衍德: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今年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7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增速2.1个百分点。这个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春节前农民工返乡过节带回现金,增加了工资性收入;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增,增加了家庭经营性收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给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产品销售等带来一定影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大幅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也会影响农民收入。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主要采取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稳住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乡村产业促增收。这是增加农民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特别是加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的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2.促进农民就业稳岗位。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下一步,在推进农民就业问题上,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就近就地就业。这包括前面提到的发展乡村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也包括在乡村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还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此外,还要用一些公益性岗位等,引导脱贫劳动力搞好灵活就业。二是引导外出务工就业。一季度,外出农民工规模达到1.78亿人,增速有所放缓。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等帮扶体系作用,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质量,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3.推进农村创业拓渠道。这是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多万人。经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7个农民稳定就业、17个农民工灵活就业。所以,我们将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引导农民持续增收。

记者: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猪肉价格下降了41.8%。请问,在稳定猪肉价格、促进生猪生产产业发展方面,农业农村部有什么应对措施?

杨振海:生猪产业事关国计民生。从生产情况看,2021年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常年水平,受生产惯性增长影响,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继续增加,但产能进一步优化。一季度出栏生猪1.9亿头,同比增长14.1%,能繁母猪连续9个月向正常保有量回调。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是4185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2.1%,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

从价格情况看,一季度生猪价格总体下行。2月份、3月份养猪陷入了亏损,近期在清明假期猪肉消费增加和市场调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猪肉供需有所改善。3月下旬,生猪价格结束16周连续下跌态势开始趋稳回升。4月19日,主产省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2.85元,比3月18日的阶段低点回升了1.34元。但当前生猪养殖还没有扭亏为盈,3月份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327元,比2月份多亏了153元。

针对上述情况,农业农村部先后召开生猪养殖企业座谈会、部门协调会,通过主流媒体和专业平台密集发布生产预警信息,督促各地落实生猪产能调控预案,及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养殖场户解决产销和流通困难。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稳定生产。加强监测预警,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督促各地稳定支持政策,救助养殖场户,防止产能过度下滑。现在养猪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遇到了暂时的经营困难,资金链比较紧张,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六部门已经印发文件,要求不得随意限贷、断贷、抽贷。二是防好疫病。指导各地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大动物疫病“两疫联防”,有序推进重大动物疫病春季集中免疫,继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落实监测排查、清洗消毒等关键性防控措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地要统筹做好动物疫病防控,严防两疫叠加。三是畅通堵点。针对部分地区因疫情防控出现饲料、兽药、畜产品运输受阻的问题,发挥部省协调机制作用,千方百计帮助养殖场户解决问题,维护正常产销秩序。

根据专家团队预测,随着新生仔猪数高位回调、饲料成本高位回落等各种有利因素的不断积聚,三季度生猪养殖有望实现扭亏为盈。但是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希望广大养殖场户既要坚定信心,不过度淘汰能繁母猪,又要顺势出栏肥猪,不盲目压栏。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地春耕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请问,当前春耕形势如何?接下来,农业农村部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保障春耕生产?

潘文博:谷雨之后农事活动就多了,春耕就进入了高峰。今年,春耕生产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春节前就开始谋划。立春后,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部署安排,我们先后召开了夏粮小麦田管、扩种大豆油料、稳定玉米水稻生产等会议,协调推动化肥特别是钾肥等农资供应,统筹安排粮食生产资金项目,加之回春早、气温高、土壤墒情好,今年春耕生产开局还是不错的。农民粮食意向种植面积是增加的,春耕进展总体比较顺利。就拿春播进度来讲,据农情调度,截至4月19日,全国已春播粮食面积1.99亿亩,完成了21.2%,同比快1.3个百分点。南方的早稻栽插过七成,预计面积会增一点;东北的水稻育秧已经完成了74.2%,快了2.4个百分点,玉米、大豆在“五一”前后就开始大面积播种了。

当前疫情是点多面广频发,因疫情封控造成局部地区人员流动、农资运销和农产品流通受阻,春耕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是局部的,也是有限的。一是此轮疫情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疫情防控总体稳定,农民在大田作业,人员不聚集,风险还是比较小的。二是农资下摆总体正常。目前备春耕已经进入尾声,种子、农药、化肥下摆的进度已经过了九成,供应量总体有保障。三是涉疫的重点地区农业生产秩序正逐步恢复。比如,吉林的农资下摆基本已经到店到户,目前吉林全省水稻育秧已接近尾声,局部地区已在抢墒播种玉米;上海的粮食产量为19亿斤左右,中稻有150万亩左右,大部分是在5月中下旬开始育秧,6月上旬开始插秧,疫情主要影响3万亩左右的“国庆稻”,就是早熟的中稻品种,这对育秧可能有点影响,但是通过采取调换品种或者不育秧,直接直播也可以弥补、补救一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