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食品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郭松 苏龙

地方本科院校食品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自觉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融合,把思政元素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助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食品免疫学课程作为食品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教学内容中包含敬业、辩证思维和珍爱生命等,是食品科学领域融入思政元素的良好载体。

一、食品免疫学课程建设目标

食品免疫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以现代免疫学基本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以食品尤其是一些新型现代食品为载体,阐述营养与免疫、功能因子调节免疫的机制、减少和控制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等内容,并详细介绍常见的免疫分析技术和食品检测方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和重点掌握免疫的概念、基本内涵及其与食品的相关性,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更好地发挥食品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需要教师积极挖掘食品免疫学课程中的重要思政元素,如爱国教育、国防教育、辩证思维教育、创新教育等,并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或提高“四得”(下得去基层、留得住岗位、干得好工作、出得了成果)“五基本”(基本的思想道德自觉和法治思维能力、基本的专业技能和自学能力、基本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基本的社交礼仪和审美素养、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习惯)的相关能力和素质,为实现“六满意”(党和国家满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满意的优秀公民、用人单位满意的价值创造者、家庭满意的感恩回馈者、个人满意的幸福人生奋斗者、学校满意的办学品牌推广者)奠定基础。

二、食品免疫学课程

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案

1.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以思想引领为先。虽然食品免疫学课程中蕴含较多的思政知识点,但大部分教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思想,课程思政的开发与应用严重不足。因此,本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认识,通过自主学习或政策引领等措施,使得本课程的教师团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轻而易举地完成思政教学,同时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和带动学生。

2.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落地实施、内容丰富。食品免疫学的教师团队应该充分剖析所授课程的特点,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寻找课程知识体系与德育体系可以交融的“触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完美融合。例如,在讲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时,可变区(V区)是抗原的关键结构,决定着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而恒定区(C区)的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其功能时常被同学们所忽视,但实际上C区同样承担着介导免疫细胞活性等重要职责。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授课教师可由此过渡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上。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不是只有光鲜亮丽的工作才值得炫耀和尊重,平凡的幕后工作同样具有存在的价值,一个优秀的集体需要的是团结协作,而不是单打独斗。通过引申,教师就顺理成章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了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真正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

3.探索创新、适宜的教学方法,化被动为生动。食品免疫学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丰富繁杂、知识点艰涩难懂等特点,尤其是对于生物学薄弱的工科类院校学生来说,更容易对该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迫在眉睫。为此,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技巧、创新教学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在讲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时,同学们总是记不清不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IgD)的结构组成,教师便可以采用分组实践教学的模式,让每组同学用木棒去拼不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并在上面标明片段名称。除了实践教学,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材内容毕竟有限,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教材、图书馆、食品企业、网络资料等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例如,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开设了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师已经进行了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项目,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教学效果。为此,食品免疫学的教师团队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可充分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为本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帮助。

另外,图书馆、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教师要以教科书为中心,让学生多查阅图书馆和网上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让学生查找与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资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等;让学生搜集中国食品卫生领域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并要求学生对事件原因、解决对策等进行思考,从而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创新教育和敬业教育。

三、食品免疫学课程思政改革设计

在该课程的第一章节,即概论部分,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食品免疫学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免疫学发展历史、食品免疫学概念等知识点。在课程设计上,我们通过时事政治引入课程内容。当下,与免疫相关的最大时事政治就是新冠疫情在世界的流行。通过对比国内和国外疫情防控的结果,向学生介绍中国在疫情防控期间所做的努力,从而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授免疫学发展历史时,强调免疫学发展起源于中国,而非英国,从而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汤飞凡院士是中国现代免疫学的奠基人,通过对汤飞凡院士进行介绍,引入爱国教育和文化自信;在中国免疫学和免疫学技术发展概况板块,通过介绍中国在抗体制备、疫病控制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引入爱国教育、创新教育和敬业教育。

在对课堂思政效果进行评价时,笔者认为应该关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价和总结。课程思政改革前后,主要考察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思想变化、整体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和变化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构建起本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性方法。

总之,食品免疫学课程只是食品专业众多专业课程中的其中一门,其中蕴含的思政素材丰富,以该课程为例,探索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正确方法和途径,能够为食品行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也有助于实现本科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食品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2020JGA348)”;2021年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食品免疫学’(科师教学〔2022〕5号)”。

作者简介:郭松(1987-),男,汉族,河南淮滨人,博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食品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