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促进学前营养学课程的教与学

作者: 杨苗苗 李白存 王立霞 任彩霞 王静

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促进学前营养学课程的教与学0

儿童时期的营养状况是人一生健康的重要基石,0-6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国际上已将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作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儿童时期的营养状况不仅关乎个人的生长发育,而且关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如今,儿童的营养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为身体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在学前教育中亟待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学前儿童营养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学前营养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指导儿童合理膳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营养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阻碍了该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无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在此背景下,对学前营养学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儿童的营养现状,然后分析了学前营养学的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了学前营养学的线上和线下教学方法。

一、儿童的营养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儿童的膳食结构日趋合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指导指南(2021)》提出,我国儿童膳食普遍存在搭配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如蔬果、水产品、蛋类、豆类、奶类摄入量偏低,未达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儿童营养问题呈现出营养不足、隐性饥饿与超重肥胖三重负担的现象。

具体来说,营养不足包括生长迟缓与消瘦,研究表明,它会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增加儿童感染疾病的风险,并且可能会影响成年期的健康和福祉。隐性饥饿主要是指微量营养素缺乏,它与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力低下、组织发育不良、健康状况不佳、死亡风险增大密切相关。超重肥胖不仅能够造成心血管系统、肾脏和肝脏等靶器官损害,对体质健康以及成年期疾病风险也有不良影响,还会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蓝皮书分析,1985-2014年中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持续改善,2019年最新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这种改善仍在持续。并且,近十年营养不良问题的性别、城乡差距都在不断缩小,说明在改善营养不良问题过程中也兼顾到了促进健康公平。尽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得到巨大的改善,但作为营养不良率基数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城乡差距仍不容忽视,地区差异更是巨大。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山东营养不良率已低于2%,而营养不良高发的华南和西南地区虽然在这十年中状况有所改善,但2019年这两个地区很多省份营养不良率仍高于10%,部分地区甚至高于15%。

微量营养素缺乏在中国儿童中最为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问题。2010-2014年中国中小学生贫血率下降,但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贫血率出现反弹,并且在男女生、城乡学生中均表现为这样,超过1/3的省份十年间贫血率显著上升。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数据也显示,中国贫困农村地区6-17岁留守儿童贫血率为11.6%,其中女生为12.1%、男生为10.1%。贫血率的普遍反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提示我们对于儿童传统营养问题亦不可放松警惕,要加强干预。

另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0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6.6%,而2019年已接近20.0%,儿童超重肥胖问题日益严重。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虽然仍低于美国,但肥胖人口数量已居世界第一。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2010-2019年男生超重肥胖率始终高于女生,并且男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幅度高于女生。

值得一提的是,超重肥胖问题同样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较高,但是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增长较快。个别地区,如北京、山东已经出现农村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反超城市的现象。

二、学前营养学在

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现状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钢琴等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学前营养学课程往往被忽视,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教学内容被严重压缩,营养学的很多知识无法拓展和深入,无法满足学生在毕业后对学前营养学知识的运用。

另外,由于学前营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证实存在弊端,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亟待改革。在这种背景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逐渐被运用到学前营养学的教学中,且经实践发现,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前营养学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

线上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为出发点,因此,线上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预习、线上题目测试和课后问题讨论等。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提前发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提前预习,以提升预习效果;通过线上题目测试,教师可以梳理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线上发布课后作业,针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现如今,线上的教学平台已有很多,包括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线上平台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学前营养学课程中的“0-7岁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素的需求、功能”等知识点时,以儿童营养不良等社会热点、案例进行导入,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案例的视频、照片,加深对行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日常的学习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对营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再如,在学习“学前儿童对蛋白质的需要”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三聚氰胺毒奶粉”“倍氨敏固体饮料”等社会热点事件的相关视频或图片,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事件的社会危害性、引起危害的原因,从而引出蛋白质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等教学内容。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为幼儿园儿童设计一周食谱”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分组完成,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线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教学重点放在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等方面。例如,在线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儿童饮食营养类案例,包括留守儿童中的“隐形的饥饿”“豆芽菜现象”“小胖墩现象”及“大头娃娃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件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起到控场、引导的作用即可。

通过对各种案例进行分析,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总结与展望

实践表明,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学前营养学的教学中,能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基于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20JG007Z、21JG014Z、20JG018Y。

作者简介:杨苗苗(1977-),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