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小麦增产丰收 全力抓好夏种夏管

作者: 安然

夏粮小麦增产丰收 全力抓好夏种夏管0

7月14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三夏”生产形势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出席发会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请先绍一下2022年“三夏”生产形势有关情况。

潘文博:中央明确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列入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这是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收的小麦占口粮的四成,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47.8亿斤,比上年增产28.7亿斤。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实属不易,是在遭遇罕见秋汛后的抗灾夺丰收,是在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综合分析,今年夏粮生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夏粮面积稳中有增。夏粮主要包括冬小麦、夏收春小麦、杂粮杂豆等,今年夏粮面积达到3.98亿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其中,冬小麦因去年罕见秋汛面积减少101万亩,但西北等地千方百计扩种夏收春小麦177万亩、增幅23%,实现了“以春补冬”;南方地区因地制宜扩大蚕豆、马铃薯等杂粮杂豆62万亩,实现了“以杂补麦”。综合算下来,夏粮面积不减反增,这是夏粮增产的基础。

二是夏粮单产提高超过预期。今年夏粮亩产达到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其中小麦亩产394.2公斤,提高2.9公斤,在夏粮单产连续3年提高的基础上又创新高。特别是去年有1.1亿亩冬小麦晚播半个月以上,冬前出苗长势弱,有的是“一根针”,有的甚至是没有出苗的“土里捂”。开春后促弱转壮打出一套组合拳,小麦苗情一天一个样。“立夏”后天气条件好,“一喷三防”等措施落得实,灌浆时间长,小麦粒重又明显增加,防病治虫效果好、大大减轻损失,冬小麦单产没下降反而提高了。夏粮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到64%,这有天帮忙的因素,更有人努力的结果,是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的关键,也充分印证了天道酬勤的道理。

三是夏收春小麦贡献突出。夏收春小麦也是夏粮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新疆调减次宜区棉花等作物扩种春小麦60多万亩,甘肃复耕撂荒地扩种春小麦40多万亩,宁夏调整作物结构扩种春小麦30多万亩。据统计局发布,今年全国夏收春小麦面积达到962万亩、增加177万亩,增产12.3亿斤,对夏粮增产的贡献达到了43%。

四是主产省多数增产。我国有11个冬小麦主产省,这11个省千方百计抗涝抢种稳住了面积,多措并举促弱转壮弥补了前期影响,最终有8个省是增产的,有3个省是平产。特别是受秋汛影响大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省,产量好于预期。夏粮增产较多的省份主要有安徽、江苏、新疆、甘肃、湖北、宁夏、四川和浙江。

五是小麦质量明显好于上年。今年小麦灌浆期天气持续晴好、灌浆时间长,籽粒饱满紧实、容重高;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防控效果好,收割晾晒及时,小麦品相好,不完善率和霉变率都低,质量是这几年最好的。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主产区二等以上小麦占比超过90%。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据农情调度,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8.5%,比上年又提高1.2个百分点。

今年我们克服了罕见秋汛、疫情多点散发、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和国际粮食市场大幅波动等困难,夏粮小麦再获丰收,实属不易,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国务院高度重视、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戮力同心共担重任,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攻坚克难辛勤劳动,打赢了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

“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为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打下了扎实基础,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为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也为稳定世界粮食市场和全球食品安全作出了中国贡献!

春争日,夏争时。“三夏”生产除了夏收,还有夏种和夏管。目前,南方早稻收获过三成,双季晚稻已经开始栽插、预计8月上旬结束;夏玉米、夏大豆播种已经落地。总的来看,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丰收有个好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抗灾夺丰收,奋战七八九、再战100天,有力有序推进夏季田管,分区分类落实防灾减灾、防病治虫措施,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记者:我们知道,受去年秋汛影响,有1亿多亩冬小麦晚播,有些甚至在冬前没能出苗,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夏粮还能实现增产呢?有哪些经验对今后粮食生产有借鉴意义?

潘文博:去年秋播遭遇了罕见的秋汛,冬小麦播种推迟时间之长、晚播面积比例之大,多年不遇。今年夏粮小麦能实现抗灾夺丰收,是主客观因素同向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

客观上讲,冬小麦播下去后,主产区大部天气比较有利,先是入冬晚又巧遇暖冬,冬季积温多了100-120℃,这样算下来,冬天小麦就多长了一片半的叶子。开春后气温回升快,没有发生“倒春寒”和严重的春旱,利于起身拔节分蘖成穗。到了夏季,土壤底墒充足、早晚温差大,利于小麦灌浆;收获的时候,天气持续晴好,小麦脱水快、质量好。

主观上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夏粮小麦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安徽太和县种粮大户回信祝贺小麦丰收,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粮食生产工作。春节刚过,国务院就提前召开了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国办又印发了《全力以赴保夏粮丰收工作方案》,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粮食生产的资金比上年增加了155.4亿元,各地各部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力度空前。农业农村系统以背水一战的决心,超常超强的力度攻坚克难,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把各项抗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落得实、落得好。在工作中,我们突出抓好五个环节,也可以说闯了“五关”。

第一关,抓抗涝保播。去年因涝一度有近1/3的小麦种不下去,各方面都很着急。农业农村部及时开展部级干部包省包片指导督导,制定印发了抗涝抢播的15个专项技术方案和明白纸,指导各地落实“抢播四补”措施,即“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特别是督促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抓住封冻前的最后窗口期,指导他们能播一亩是一亩,最后即使是“土里捂”的,还抢播了148万亩,千方百计把冬小麦面积稳住了。根据各地反映,今年即使冬前“土里捂”的小麦,后来产量也有八九百斤,这也印证了“地不冻,只管种,种下去就有希望”的农谚。

第二关,抓促弱转壮。去年受涝较重的5个省,冀、鲁、豫加上陕、晋,冬前一二类苗比常年少了22.1个百分点。我们及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苗情的促弱转壮技术预案,将弱苗田块精准定位到县乡、村组,用大数据精细绘制了1.1亿亩晚播麦、940万亩“一根针”和148万亩“土里捂”的苗情分布图,挂图作业、督战督办。一开春农业农村系统力量就全部压到一线,部里组织100多名机关干部、派出30多个小分队200多名科技人员下沉一线指导服务,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累计派出62.4万人次进村入户,指导1.1亿亩晚播地块普遍施了一次返青肥,促进苗情快速转化升级。到小麦拔节时,苗情长势已与常年基本相当。根据4月6日调度情况显示,小麦一二类苗的比例达到87.9%,比冬前提高了17.4个百分点,基本抢回了晚播影响。

第三关,抓防病治虫。因为去年播种的时候地湿,湿就容易生病,所以今年小麦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为此,我们动手早、动手快,秋播时主产区99%以上实现了种子苞衣或药剂拌种,一开春就组织各地备足药剂药械,组建应急防治队开展防治作业,主产区麦田基本防了1-2遍,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面积比去年减少91%和40%,最终小麦病粒占比基本在0.2%以下,显著低于去年。根据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反映,麦收时小麦植株从上到下干净利索,没有由于赤霉病、条锈病或白粉病等其他病带来的“白穗”和“黑穗”。

第四关,抓“一喷三防”。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小麦的“一喷三防”是有灾防灾、无灾增产、吹糠见米的一项技术措施。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下,财政部非常支持,中央财政今年紧急安排16亿元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主产区组建了1.8万个专业服务队,实现喷防作业全覆盖,部分地区喷防两遍以上,有效预防了小麦早衰和“干热风”,河南、山东、河北等主产区灌浆时间普遍多了3天,平均提高千粒重0.45克。理论上讲千粒重每增加1克,单产提高10公斤,仅这一项技术措施就可弥补前期晚播弱苗产量损失30亿斤,而且今年小麦质量也好于常年。

第五关,抓机械化抢收。麦收时上海、安徽、河北、河南等地突发疫情,5月上旬农业农村部组织主产省逐个地块对接机手机具,并在麦收前5天基本对接到位。麦收期间,农业农村部牵头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派出9位部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分赴主产省,安排人员跟踪机收队伍行程,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地设立了2500多个接待服务站,组建了5400多支应急服务队,部省市县都设立了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基本在1个小时内就解决了。今年小麦机收进度快于去年和常年,小麦机收损失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实现了适期收获、颗粒归仓。

今年夏粮小麦实现抗灾夺丰收,增产28.7亿斤,也再次印证了农谚所说的“三分在种、七分靠管,只要管好、照样增产”。经验值得总结,概括起来就是:环环紧扣抓得牢,天道酬勤助丰收;今年确实效果好,今后借鉴管长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请问科技在今年夏粮生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赵广才:今年小麦生产开局不利、一波三折,前期形势十分严峻,最后有惊无险、丰收在手。关键在于科学抗灾应对晚播、让农民知道怎么种,科学田管精准指导、让农民知道怎么促,可以说,科技在今年夏粮增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坚持“四补一促”,应对晚播保住了面积。针对去年秋冬种冬小麦大面积晚播的情况,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制定了“四补一促”的技术方案,这是保住小麦面积的重要技术措施。一是科学选种,以种补晚。在保证安全越冬前提下,指导农户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的影响,缩短生育期,确保小麦正常灌浆和安全成熟。二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采用独秆栽培技术,这是实现晚播麦丰产高产的关键措施,依靠增加播量来保证群体,从而达到高产所需要的适宜穗数。三是提高质量,以好补晚。晚播小麦更要提高播种质量,为出苗创造适宜的环境,今年各地晚播地块尤其重视提高播种质量,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确保苗齐、苗全、苗匀。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引导农户适当施足底肥,满足晚播小麦前期生长发育的需求,尤其重视施用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一促”就是加强田管,以促为主。晚播麦早春管理,需要肥水并进,促进分蘖发生,增加群体,拔节期视情况再进行肥水管理,促进弱苗转化。

第二,坚持“一条主线,三个服从”,抗湿播种保证了苗全。针对秋汛造成土壤过湿,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落实“一条主线、三个服从”的小麦抗湿播种方案,这是保证小麦出苗整齐、一播全苗的重要技术措施。“一条主线”就是以播期为主线,按照播期的早晚,科学确定品种、播量、施肥量等关键指标。“三个服从”就是播期服从墒情、播期服从质量、播量服从播期。其一,播期要服从墒情。指导农民不要急于整地播种,防止机械碾压土壤,出现土坷垃或破坏耕层;优先做好土壤散墒,当耕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的时候再进行整地播种。其二,播期要服从播种质量。大力推广整地、施肥、播种一体化机械,减少机械进地作业次数,为小麦出苗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其三,播量要服从播期。以往的经验证明,播期推迟越晚,播量也要相应增加,一般过了适宜播种期以后,每迟播1天亩播量增加1斤左右,但基本苗不宜超过高产所需的穗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