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食品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探索

作者: 徐金龙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食品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探索0

思政课程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需要齐向并进,实现协同效应。在各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目前我国各高校教师正在针对不同的要求与特点,多维度地探索课程思政理论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我国是个拥有十四多亿人口的农业大国,食品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广大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工艺学课程作为食品专业的基础专业课,是实现我国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专业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在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把思政观念带入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知识体系当中,于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们感受到课程内在的价值,做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从而实现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食品专业要想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政治修养,需要将食品安全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食品工艺学通过讲授食品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加工与保藏技术原理,主要用于解决产品生产和流通中出现的腐败变质问题,研发满足人们需求的新型产品,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开发新产品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在没有形成良好价值判断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从而做出错误选择,走上错误道路。因此,在食品工艺学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食品从业人员,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二、融入思政元素的

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再整合食品工艺学课程内容,结合已有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探索,可以将课程思政主题内容设计分为爱国情怀教育、职业素养教育、食品安全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几个方面。

1.爱国情怀教育。从传统的食品加工操作入手,例如干制品、腌制品等的果蔬加工,粮食、油脂及副产物的粮油加工,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传统食品加工方法,并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食品加工工艺的正确认识,激发其继承及创新传统食品工艺的认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教师还可以从国家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介绍由于目前我国在食品生产与加工中还存在部分食品保鲜技术较差、保质期较短,高质量产品种类少、技术水平低等问题,限制了我国食品的出口等现实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打破当前的技术壁垒,提高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发科技报国的情怀与使命担当。

2.职业素养教育。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食品行业从业者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食品的品质和安全问题,导致了许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加工工艺要从安全、环保、营养等多种视角进行考量,不能仅考虑企业效益。食品专业的大学生都是未来食品行业的重点从业人员,其道德水准直接影响了中国食品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食品工艺学课程要以职业道德为重点教学内容,围绕食品安全、诚实守信和爱岗敬业等核心内容,采取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翻转课堂等多种常用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开展有关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良心等方面的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也可以开展本地食品品质的检测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食品知识帮助群众鉴别食品的品质优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的环境下,高校需要积极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意识,构建完善的科学育人机制,推动食品行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可以通过列举在食品生产加工流程中出现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在日后的工作中要自觉遵守食品安全规范,避免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到学校、社区等地方进行有关食品安全的科普活动,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食品安全,形成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学校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专题讲座,或者举办有关食品安全、食品卫生检验等类型的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了解程度,使他们能够做到知法守法、法德结合,为将来成为合格食品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新实践教育。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将高校创新创业培训项目融入到学科教学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之中,强调学校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中国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着迫切的需要。与此同时,食品学科是一个应用型工科专业,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科特征也决定了食品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开展食品工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制备各种感兴趣的小食品。教师也可以设置各类食品加工设计比赛,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新的加工工艺,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

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授课模式的限制,缺乏自我审视与提升,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深入剖析课程体系,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塞、强塞思政内容,造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如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没有做到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自然也无法实现显著的教育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专业教师可以尝试构建完善的理念体系,对课程思政的管理、运行、传授等机制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多借鉴其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2.课程思政缺乏系统构架。当前,许多教师对课程思政与专科课程的融入缺乏系统性的构架,在课程教案与标准中没有体现思政元素导入的长效性,往往是部分章节加了较多的思政内容,部分章节却丝毫未提,且教学方法单一,最终导致教学成效不显著。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专业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认真学习与领会,深度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资源,不断健全课堂教学体系和大纲,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补充,使之引领专业课教学过程和内容。

总之,食品工艺学课程是高校食品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学科系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思政教育全面融合到食品工艺学专业教育课程中,是在食品类专业领域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可以更有效地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食品类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食品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21JGZD014)。

作者简介:徐金龙(1989-),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加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