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易发生“袋内耳”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作者: 陈高汕

黑木耳易发生“袋内耳”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0

尤溪县是福建省黑木耳生产大县,采用的是“大田露天畦床长袋斜置栽培方式”,农民对该栽培技术的熟练程度不高,再加这几年气候不是“暴冷”就是“暴热”,菌棒下地时天气不是“干旱”就是“雨涝”,给黑木耳栽培带来诸多不利,特别是黑木耳发生“袋内耳”(农民称“长黑皮耳”)的问题比较严重,发生率达10%-50%,给农户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黑木耳“袋内耳”是指子实体(耳片)不能正常地从菌筒扎孔口处长出,而是成块成块地长在菌袋内,造成烂蕾烂筒,无法获得优质的产品。笔者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先后深入我县洋中、西滨、梅仙、西城、坂面等乡镇进行调查了解,并与有关菇农、专业技术人员举行座谈交流,总结出黑木耳发生“袋内耳”的六大原因,并提出六大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本文主要对黑木耳易发生“袋内耳”的六大原因及对应的解决办法进行了综述。

一、使用生鲜杂木屑

作培养基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由于我县单户生产黑木耳的规模比较大,这就造成栽培主要原料杂木屑备料不足,于是多数农户去木材加工厂购买临时加工的生鲜杂木屑。生鲜杂木屑含有大量的油脂、单宁、萜稀类和芳香类物质,会严重阻碍黑木耳菌丝生长与子实体发育,易造成培养基菌丝体营养积累不足,导致产量不高。

解决办法:生鲜杂木屑一定要晒干后再使用,如无法晒干应把生鲜杂木屑堆在露天场地日晒雨淋2个月为宜。由于我县黑木耳栽培以季节为主,制袋时间在7月下旬至9月初,在夏季的高温季节里,杂木屑堆积发酵达2个月后就可使用。堆积发酵过程中宜把杂木屑翻堆1-2次,堆高为1.5-2m、宽2-3m,不宜堆得太高、太宽和太大堆,否则中间部分的杂木屑达不到预期的发酵效果。在杂木屑堆积发酵时可撒入0.5%-1%的石灰,起降胶、降硅、杀菌等作用。

二、养菌棚建设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大多数农户栽培黑木耳的田地都是租赁的,养菌棚用木材、毛竹和塑料薄膜临时搭建在栽培场地边,没有建设较为固定,有通风、降温作用的黑木耳菌丝培养房。更主要的是,养菌棚建设高度普遍太矮,常遇高温“烧菌”,造成菌筒培养基易萎缩长“袋内耳”。

解决办法:一是临时搭建的黑木耳养菌棚要“坐北朝南”,以减少棚内气温不均等问题;二是养菌棚要选择交通便捷、近水源、周边无污染的环境;三是养菌棚搭建高度要提高,以利降温,一般棚宽12-18m、长30m左右,棚檐高(弯角处)达3-3.5m,棚顶成拱型或人字型,棚顶高出檐高60-80cm,用反光膜遮盖棚顶,棚下边四周用高密度遮阳网围盖,方便通风透气;四是棚顶安装塑料微喷管,遇高温时喷水降温,防止发生“烧菌”现象;五是养菌棚四周要开深、宽各30-40cm的排水沟,以降低棚内地面湿度,减少因高温高湿造成菌袋污染。

三、培养基含水率不适

和装料偏松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多数菇农拌料时是以估计或凭经验来配水,没有掌握确切的培养基含水率的数值。有的菇农为提高黑木耳制袋成品率,培养基配水偏干;有的菇农为了黑木耳菌丝能生长更快,往往忽视了培养料要装紧、装实这一环节,极易造成菌筒培养料偏松与塑料菌袋脱壁而生长“袋内耳”。

解决办法:(1)培养料含水率要适中。大部分食用菌培养料含水率在60%-65%,但在长袋栽培黑木耳时培养料含水率在55%-56%,与其它菌类相比会适当偏干。

(2)培养料装袋要装紧、装实。将拌好的培养料闷堆后,使料吃透水即可装袋,装袋要装紧、装实。手感“标准”:用一个手稍用力抓一下菌筒,放开后看培养料与塑料菌袋是否有“脱壁”,若没有“脱壁”说明很紧实。当然,培养料装得过紧也不行,木屑容易剌破塑料菌袋,造成污染。菌袋装的是否过紧而引起的木屑剌破塑料菌袋,可采用“浸水法”随机抽检,即抽取少量菌筒浸泡在水里约0.5-1min,若发现菌筒某个位置冒出“水泡”或培养料颜色出现“深色块痕”,说明菌袋装得太紧,就需要适当调节装袋机的装料松紧度。培养料装得松、紧与菌丝生长得快、慢和产量有关系。培养料装得松,菌丝长满栽培菌袋的时间比料袋装紧得快3-5d;培养料装得紧,菌丝生长虽稍慢些,但有利于培养基营养成分的积累,出菇后劲比较强,特别是第二、三潮耳的产量会比较高,且培养基不容易烂散和生长“袋内耳”。

(3)栽培塑料菌袋的质量要选好。一般选用宽14.2cm、长57cm、厚0.0045-0.005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菌袋的拉力要强,厚度要均匀,封口要牢固。

四、菌丝培养常遇

高温“烧菌”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我县黑木耳接种多在8月开始,这时白天气温在28℃以上,高时甚至达35℃以上并持续多天。这种气温对多数设施简陋,降温、通风差的简易塑料大棚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出现“烧菌”现象。

解决办法:(1)黑木耳菌丝培养的好坏与产量有直接关系。菌丝培养生长快、洁白、粗壮,产量就高,否则产量就受到影响。黑木耳最适菌丝培养的温度在25-27℃,空间湿度为60%-65%,要在暗光条件下培养。简易养菌棚受条件限制,菌丝培养时若遇高温天气会对菌丝不利,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安装水帘降温设施。

(2)温度是菌丝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根据黑木耳菌丝的生长特性,养菌棚的温度不宜超过30℃,若超过该温度就要开启降温设施,如水帘降温、棚顶淋喷水降温等,以防止高温烧菌。特别是在黑木耳菌丝培养后期,棚内温度超过27℃时就要做好降温工作,否则菌筒内会出现大量黄水,水色由淡变深,并由稀变粘,这种粘液容易使霉菌感染或烂筒。

(3)菌筒堆放也对菌筒养菌质量产生影响。接种后菌筒要呈“一”字型堆放,层高不超过7层,堆间距40cm以上。“一”字型堆放,菌筒养菌温度较稳定,特别是养菌后期气温降低,有利于提高菌筒包芯温度,促进菌丝生理成熟;如呈“#”字型堆放,菌筒包芯温度亦受外界影响,波动较大,养菌后期气温降低,不利于菌筒的生理成熟。

五、菌袋开口与开口机械

不适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目前,黑木耳菌袋开口的机械多为滚筒式打孔机,菌筒打孔时易受滚动和碾压影响,使相当部分菌筒的菌丝体被碾压松裂并与塑料菌袋脱壁。调查中发现,本来菌丝生长很好的黑木耳菌筒经打孔后菌丝恢复缓慢,塑料菌袋与培养基松脱,常发生大面积污染和长“袋内耳”。特别是现在经销商需要小耳片产品,菇农对一个菌袋出耳口开孔数多达180-240个,容易使菌筒培养基脱水萎缩,从而与塑料菌袋脱离,极易造成长“袋内耳”。

解决办法:(1)研究改进菌筒打孔机设备。黑木耳人工扎口虽然好,但花工大、成本高,机械扎口是必然选择。因此,建议有关生产机械厂家对黑木耳菌筒扎口机进行研究改进,扎口机打口时不宜过力摩擦菌筒,且打孔口数应控制在160-180个。

(2)促进耳基尽快长出扎孔口。在菌筒扎口前要保证黑木耳菌丝培养生理成熟和出耳气温适宜时扎孔、开出耳口,有利于快速形成耳基和幼小耳片长出孔口。菌筒应呈“#”字型堆放,每层2袋,堆高7层,堆间要有30cm以上间距,以防高温烧菌。

(3)菌筒开口前尽量用石灰水消毒。菌筒扎孔、开出耳口前准备2个大盆(桶)5%的石灰水,先将袋子放在一个盆(桶)里浸洗干净后再放进扎口机扎口;扎口后的菌筒放在另一盆干净的石灰水中快速过一下,使出耳口处于略碱性环境,这样可有效防治杂菌危害。

六、菌筒下田催蕾、喷水管理等不到位

或出耳遇高温气候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这两年,经常出现黑木耳菌筒下田催蕾出耳时遇到不能正常形成耳基,或约40-50d甚至更迟才能出耳的现象,这样会使菌筒培养基收缩、脱壁,容易生长“袋内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菌丝生理成熟不够、气候干燥、湿度不足或出耳遇高温气候等。

解决办法:(1)菌筒下田的前1d先将耳床浇一次水,增加畦床湿度。菌筒下田直立斜置成行,堆放在畦床横杆上,筒与筒间隔约25cm,一般1.5m宽畦床一杆堆放5-7筒,否则通风不好易流耳。

(2)黑木耳催蕾必需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有光照刺激。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直射光晒筒,有利于使耳片黑、厚、富有弹性。二是温度要适宜,并有温差刺激。温度最好控制在17-23℃,高于25℃时须用遮阳网遮盖以降低温度,气温低于15℃时应覆膜保温,温差刺激至少要有8℃以上。三是要有保湿条件。喷水后盖上塑料薄膜保湿,但是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棚内温度易升高,当温度高于29℃时要掀膜通风,否则易发生杂菌,当温度下降至20℃后再盖上。

(3)正常情况下菌筒催蕾约10-15d可长出大量小耳基,在此期间每隔4d翻转一次菌筒,第8d时,菌筒翻转时结合调头,以防止菌筒单面长期暴晒,造成菌丝退化形成“袋内耳”。在此期间若耳畦过干,每天晚上8点后喷水2-3min,提高耳畦湿度,促进原基分化。畦床保湿性差,菌筒开口处易风干,不易长芽,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湿度高时,应揭开塑料膜通风以降低湿度;湿度过低则减少通风,喷雾状水加湿。

(4)雨天或气温高,以及菌丝生理未成熟、扎口菌丝未满合的菌筒不下田催蕾出耳,特别要避免在雨天时菌筒下地催蕾。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大棚内进行催蕾,即待菌筒孔口处菌丝恢复封口后搬到大棚内按催蕾程序操作,等耳蕾形成后下田出耳。这种催蕾方法比较安全,且下田后耳蕾产生快、整齐,幼小耳片容易从扎孔处长出来,并能降低黑木耳催蕾期间的杂菌感染,提高黑木耳产量。

作者简介:陈高汕(1977-),男,汉族,福建三明人,农艺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食用菌技术推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