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 久久为功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 安然

齐心协力  久久为功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0

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今年是《规划》的收官之年,为了让社会各方面更好了解五年来《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向大家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请先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

吴晓: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五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落实落细《规划》,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1.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城乡布局结构不断完善,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不同类型村庄协调有序发展,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加快形成。

2.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农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分别比2017年提高3.5个、6个百分点。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3.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初步形成。化肥农药施用量多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制度不断健全。

4.乡村文化蕴育新风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培育,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不断涌现。全国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超过65%、80%。连续5年举办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累计认定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农民精气神得到有效提振。

5.乡村治理开创新局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加快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比例达到95.6%。农村移风易俗进一步深化,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持续深化,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6.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速建设、提档升级。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7-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71缩小到2.5。

五年砥砺奋进,乡村振兴未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不断健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领域硕果累累,乡村振兴开局好、起步稳、基础牢。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锚定目标、把牢方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乡村振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异彩纷呈,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稳定繁荣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中华大地上渐次展开。

展望不远将来,大美乡村可期。《规划》实施斐然成就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化目标必将实现。

记者:今年是《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请问,《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完成情况如何?《规划》实施完成后,后续工作有什么考虑?

吴晓: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细,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规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了22项重点指标,明确了7个方面59项重点任务,部署了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近期,我们正在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总结评估,初步来看,《规划》实施情况良好,成效显著。22项指标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3项约束性指标实现规划目标;其他预期性指标,比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等,也进展顺利、符合预期。59项重点任务,比如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等,均已稳步落实、落地见效。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比如数字农业农村工程、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农村就业岗位开发行动等扎实推进、效果明显,有力地支撑了《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保持定力和韧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规划》的顺利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在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记者:《规划》发布实施五年来,引领带动各地各部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请问,农业农村部在《规划》实施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曾衍德:《规划》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粮食产能稳步提升,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二是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产业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脱贫地区的发展动力越来越强。三是富民乡村产业持续壮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越来越美。五是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农民精气神越来越足。

实施好《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级,需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有序推进《规划》落地见效。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推进”:

一是健全实施机制协同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部门共同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每年年初制定全年工作要点,每半年调度一次进展,年底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年度实施情况。有关部门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压实工作责任,逐年推进、逐项落实。

二是加强规划衔接联动推进。配套专项规划,对标对表国家规划,有关部门编制了质量兴农、高标准农田、乡村产业发展等规划,分行业分领域细化落实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出台地方规划,31个省份全部编制了本地区乡村振兴地方规划,80%以上的市、县制定了地方规划或实施方案,分类有序、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落实村庄规划,结合编制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引导有需求的村庄逐步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三是协调政策落实高效推进。强化多元投入,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农林水利领域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到3671亿元,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增加到47.1万亿元,18个省份设立了政府投资的乡村振兴基金。强化用地保障,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强化人才引育,大规模培育高素质农民,引导教师、医生等城市人才服务乡村。

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重点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注重平台引领,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发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参与。注重宣传引导,发布规划实施年度报告,遴选地方典型范例,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注重典型引路,组织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分区分类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五是强化评估考核激励推进。坚持结果导向,注重实施效果。一方面,加强评估,定期开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研究建立乡村振兴指标和统计体系,客观反映全国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加强考核,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记者: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粮荒及地缘冲突升温的当下,如何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主要措施和成效如何?今年粮食生产形势如何?

吴晓:解决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在《规划》实施中,我们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和忧患意识,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力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以国内稳产保供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始终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快种业振兴,开展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

二是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对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近两年,中央财政累计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6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同时,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

三是统筹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健全粮食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品种和布局。完善粮食加工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畅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健全成品粮油加工、运输和销售网络,提升粮食调拨集散能力和应急保供能力。加强全环节粮食节约减损,反对食物浪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