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残超标成出口茶叶最大问题 “双碳”种植让崂山茶达到欧盟标准
作者: 张卫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有20多个省(区、市)生产茶叶,茶叶生产涉及6000万名茶农,对促进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茶叶的种植过程中,由于茶农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茶叶中农残超标严重,严重影响到茶叶的品质,也成为限制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拦路虎”。在此背景下,采用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生产低残留甚至无残留的茶叶成为中国茶叶勇闯国外市场的突围之路。
茶叶农残超标率高 成出口最大“拦路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曾经也是全球第一大而且是世界唯一的茶叶出口国。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第一批中国茶叶抵达荷兰,这是茶叶第一次作为商品出口到欧洲,拉开了中国200多年的茶叶全球贸易垄断史。1637年,茶叶开始大规模出口。到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茶叶已经占到中国商品总出口的50%以上,高峰期超过70%。中国的茶叶出口在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达到巅峰,出口量达到134066.2吨。后来,随着斯里兰卡茶叶、印度茶叶的崛起,中国茶叶的出口量不断下滑。
现如今,我国又重新回到茶叶生产大国及出口大国的地位。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为306.4万吨,全球排名第一,占近50%的份额;茶叶出口量上,中国也以36.94万吨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出口大国。
虽然我国茶叶出口量较大,但由于农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的出口。尤其是茶叶农残超标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出口、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特别是欧盟提高对中国茶叶的农残标准后,直接导致出口企业输欧茶叶的不合格率随之上升。2021年,中国茶叶因农残超标被欧盟通报达16次,因氯氟氰菊酯、唑虫胺、哒螨灵等农药残留被检出超标/未授权而被拒绝入境。
农残标准提高倒逼茶企
改变种植方式、提升茶叶品质
虽然欧盟频繁提升茶叶农残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件好事,有助于规范国内茶叶的生产,增强茶企的环保意识,对推动出口茶产品结构升级以及茶叶生产加工结构合理化进程都有很好的帮助。
为了解决茶叶农药残留易超标的问题,青岛农业大学李旭霖、王建政教授科研团队以茶叶提质增效、出口创汇为目标,引进富勒烯农业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组研发的“双碳”绿色农业种植新模式,使用有机碳+富勒烯纳米小分子碳的新技术,在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茶场进行了崂山茶的种植试验。
在茶叶生长过程中,采取生物有机水溶肥和富勒烯碳纳米小分子水交替施用的方法,同时把立体性茶园水肥药一体化技术与病虫害低残留农药防治法相结合,实现了茶叶的绿色有机种植,创造了双高、双低、双减的良好效果(高产量、高品质;低碳、低成本;减少化肥、减少农药)。
经权威机构检测,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夏茶通过了CMA/CNAS检测机构认证,达到了欧盟和摩洛哥等茶叶主要出口地区的农残标准。经专家测产和品尝鉴定,不仅可以增产15.5%,还能提高茶叶风味,消除夏茶的苦涩味,达到春茶水平。
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崇焕表示:“我们采用的绿色种植方式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不仅确保了茶叶的质量安全,茶园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优化,茶叶综合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实现了节本增收。下一步我们将在青岛市的10万多亩茶园里推广这种绿色、生态的种植方式,提高中国茶的质量,让这个古老的饮品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