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0月百色市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 黄金凤 涂欣欣 谭廷庆
摘 要:目的:分析2023年1—10月百色市食品中微生物及寄生虫监测结果,以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百色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要求,对各类食品样品进行系统采样和监测分析。结果:百色市13个监测点在2023年1—10月采样并获得检测结果的食品样品共计512份。总阳性率为18.36%(94/512)。其中,较高的3个地区分别为德保县80.00%(24/30)、田阳区33.96%(18/53)、右江区25.00%(11/44)。在不同食品类别监测中,阳性率较高的3类食品分别为调味品80.00%(36/45)、肉与肉制品38.10%(16/42)、水果及其制品27.27%(6/22)。不合格微生物指标检出主要集中在调味品食品类别,具体检出霉菌(17份)、蜡样芽孢杆菌(11份)、克罗诺杆菌属(8份);肉类及其制品类别中,检出沙门氏菌(13份)、致泻大肠埃希氏菌(3份);水果及其制品类别,检出大肠埃希氏菌(6份)。结论:百色市食品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和宣传力度。
关键词:百色市;食品安全;微生物;致病因子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Monitoring Results in Baise City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23
HUANG Jinfeng, TU Xinxin, TAN Yanqing
(Baise Cit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Baise 53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microorganisms and parasites in food in Baise city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23,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ood safety risk situat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arrying out food safety risk management.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in Baise city, systematic sampling and monitoring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various types of food samples. Result: A total of 512 food samples were sampled and tested at 13 monitoring points in Baise city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23.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18.36% (94/512). Among them, the top three regions are 80.00% (24/30) in Debao county, 33.96% (18/53) in Tianyang district, and 25.00% (11/44) in Youjiang district. In the monitoring of different food categories, the three types of food with high positive rates are seasoning 80.00% (36/45), meat and meat products 38.10% (16/42), and fruits and their products 27.27% (6/22). The detection of unqualified microbial indicator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ategory of seasoning food, specifically detecting mold (17 cases), Bacillus cereus (11 cases), and Cronobacter genus (8 cases); among the meat and its products, Salmonella (13 samples) and Escherichia coli causing diarrhea (3 samples) were detected; six samples of fruits and their products were found to contain Escherichia coli. Conclusion: The food safety situation in Baise city is relatively severe, a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s further increase supervision and publicity efforts.
Keywords: Baise city; food safety; microorganism; pathogenic factor
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议题,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与安全[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种类的多样化,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占比逐年上升,对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的有效监测显得尤为重要[2]。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容易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和传播,从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3];寄生虫如裂头绦虫、弓形虫等,也可能通过食品链侵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加强对这些有害生物的监测是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关键环节[4]。相关部门在实际监测工作中,为确保食品不含有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需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严格把控。通过定期检测食品样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保障公众饮食安全。总之,对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监测对于维护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并保障公众健康,根据《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2023年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卫食品发〔2023〕2号)和《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2023年百色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百卫疾控发〔2023〕2号)的要求,百色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全面开展了2023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监测工作涉及全市范围内的13个监测点,覆盖多个县、市、区。为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各地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2023年的监测方案涵盖了包括调味品、肉制品和水果在内的多个重点食品类别,并采用一体化和系统化的监测方法。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监测单位均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样本采样和检验。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2023年1—10月百色市的监测结果,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23年1—10月在百色市开展全面监测工作,涵盖该市所有区(县),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研究共设立13个监测点,这些监测点位于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核心区域。研究对象包括常见消费食品,如调味品、肉及肉制品、水果及其制品等,旨在反映居民日常饮食中的食品安全状况。
1.2 方法
依据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在采样阶段,各监测点按照统一的采样流程进行样品采集,保证样品完整性和无污染性。取样后,迅速分类储运,使用冷链技术确保样品的新鲜和稳定。根据《2023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食品中的各类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包括蜡样芽孢杆菌、霉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等高风险致病菌以及潜在寄生虫等。在所检测的项目中,如果样品中检出任何一项微生物指标,则判定该样品为阳性。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百色市13个监测点在2023年1—10月采样并获得检测结果的食品样品共计512份。由表1可知,总阳性率为18.36%(94/512)。其中,阳性率位于前3的区(县)分别为德保县80.00%(24/30)、田阳区33.96%(18/53)、右江区25.00%(11/44)。
2.2 不同食品类别监测结果分析
2023年1—10月采样并获得检测结果的食品样品共计13大类512份。由表2可知,有9类食品共94份样品检测出阳性,占比为18.36%(94/512)。其中,阳性率最高的食品类别为调味品,占比为80.00%(36/45);其次是肉与肉制品,阳性率为38.10%(16/42)。
2.3 不合格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合格微生物指标共94份,包含霉菌、蜡样芽孢杆菌、克罗诺杆菌属、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主要集中在调味品,检出不合格微生物指标为霉菌(17份);蜡样芽孢杆菌(11份);克罗诺杆菌属(8份);其次是肉类及其制品,检出不合格微生物指标为沙门氏菌(13份)、致泻大肠埃希氏菌(3份)。
3 讨论
从抽检结果可以看出,百色市13个监测点在2023年1—10月采样并获得检测结果的食品样品共计512份,总阳性率为18.36%(94/512),表明2023年1—10月百色市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其中,德保县阳性率最高,为80.00%,这可能与该地区的生产加工方式以及食品流通环节的管控漏洞有关,也可能受到特定环境因素或生产工艺影响。此外,不同地区的抽检结果显示食品安全风险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风险监测和治理策略。此次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512份采样中,共检测出94份阳性样品,总阳性率为18.36%。这一阳性率说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仍是一个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同食品类别监测结果显示,阳性率较高的食品类别有调味品、肉类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具体而言,调味品的阳性率高达80.00%,这可能与调味品生产过程中菌群繁殖控制不当,以及储存条件的不稳定性有关。调味品的高水分活度和复杂成分可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肉类及其制品的阳性率为38.10%,表明在肉类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卫生隐患,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由于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加强肉类加工链的卫生管理显得尤为关键[5-6]。水果及其制品的阳性率为27.27%。可能原因是水果富含水分和营养成分,在切割和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污染[7]。因此,针对鲜切水果的卫生操作规程应更加严格,以有效降低污染风险。在不合格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中,不合格微生物指标检出主要集中在调味品类别,具体检出的微生物包括霉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克罗诺杆菌属。这表明该类别的加工和储存条件需要严格控制湿度和温度,以防止微生物滋生。同时,肉类产品中检出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可能源于不充分的热处理或交叉污染,因此在生产和消费链中需要特别注意卫生标准和操作规范[8-9]。此外,水果及其制品中检出的大肠埃希氏菌提示,在果蔬的清洗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卫生标准,同时需要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2023年1—10月的百色市监测任务中,总阳性率显示出一定比例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德保县、田阳区、右江区的阳性率较高,表明这些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食品类别方面,调味品、肉与肉制品、水果及其制品的阳性率较高,其中调味品的阳性率尤为突出。不合格微生物指标主要集中在霉菌、蜡样芽孢杆菌、克罗诺杆菌属等致病菌上,这些数据反映出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点,为后续的监管和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总体而言,百色市食品安全形势仍需进一步改善,为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相关部门应针对监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靳亚玲,张明娟,孙婷.2017—2020年连云港市连云区市售食品中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结果[J].江苏预防医学,2022,33(2):217-219.
[2]龚红霞,陈加贝,黄丽君,等.2017—2019年舟山市19类市售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32(6):670-675.
[3]解鸿蕾.如何监测食品微生物致病因子:以2017年哈尔滨市数据为例[J].中国食品工业,2022(1):52-53.
[4]杨春元,吴宏升,李秀苾.2012—2021年阳朔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3,29(3):170-173.
[5]尹茂源,白婷,宋晗,等.肉类加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3(8):61-63.
[6]曾茹萍,杨志国,戴坤富.2018—2020年仪征市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6):832-835.
[7]袁维道,冯春艳,陈彩霞,等.海南市售水果中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分析[J].实验室检测,2024,2(8):125-128.
[8]李新玲,阮社,张喜琦.肉类预制菜的安全风险与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质量监管,2024(3):137-138.
[9]谢鑫,郑金梅.2019—2023年重庆市巴南区食品中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食品,2024,30(11):200-203.
作者简介:黄金凤(1988—),女,壮族,广西靖西人,本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食品卫生和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