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及防控措施分析
作者: 裴耀连Analysis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Food Processing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PEI Yaolian (Guiping First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Guigang 5372oo,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food processing and ensure food safetyand the health of consumers,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during the food processing proces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raw materials,personnel, equipment and utensils,as wellas packaging,are all important sources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It isrecommend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microbial contamnation and improve the safety of food procesing through a variety of measures,such as strictly controling the quality ofraw materials,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personnel,regularly disinfectingand replacing equipment and utensils, and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ing process.
Keywords: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od processing safety; quality control
在当今食品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食品加工技术持续革新,食品种类日益丰富,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然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却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因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品问题,不仅会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还可能给食品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因此,深入剖析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并探寻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防控食品加工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性
在食品生产加工中,微生物污染防控是贯穿全流程的核心管理环节。通过采取科学系统的防控措施,不仅能维护产品品质,更可构建起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防线。微生物污染防控是维持食品品质稳定的技术基础。通过建立标准化清洁消毒程序、优化生产环境温湿度控制、采用气调包装等先进技术,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代谢活动。这种主动防控模式能最大限度延缓食品组织结构分解,保持肉制品弹性与色泽,维持果蔬类产品的表皮完整性和细胞活性,从而延长货架周期并降低商品损耗率,为食品供应链创造可持续的经济效益[1]。在原料预处理环节开展微生物快速检测;在加工过程中引入巴氏杀菌等灭菌工艺;在包装阶段运用紫外线消杀技术,可阻断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消耗。特别是针对维生素易氧化食品与高蛋白制品,通过精准控制微生物污染水平,能确保终端产品达到营养标准。
2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
2.1 原材料污染
食品加工中的原材料污染是微生物侵人的首要环节。动植物原料在种植、养殖或采集过程中,可能直接接触土壤、水源、空气及动物排泄物等环境介质,导致表面或内部携带多种微生物。例如,蔬菜叶片褶皱处易附着土壤中的芽孢杆菌或大肠杆菌,禽类胴体在屠宰过程中可能因肠道破损而沾染沙门氏菌[2]。此外,原材料在运输与暂存阶段若温湿度控制不当,会加速微生物增殖,尤其是冷链断链或仓储环境通风不良时,嗜冷菌或耐干燥霉菌可能大量繁殖。部分原料因其自身特性更易成为污染载体,如高水分含量的肉类与乳制品为腐败菌提供理想生长条件,而谷物与坚果若未充分干燥则易受黄曲霉污染。即便经过初步清洗或分拣,若原料预处理工艺不彻底,如清洗水流速不足或消毒剂浓度偏低,仍可能导致微生物残留,进而通过后续加工环节扩散至成品。
2.2 人员污染
加工人员的操作行为是微生物污染传播的重要人为因素。人员的皮肤、呼吸道及毛发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污染食品。例如,操作人员未严格执行手部清洁程序,或佩戴手套破损后未及时更换,均可能将手部暂居菌转移至食品表面。此外,人员穿戴的工作服、鞋帽若清洁频率不足,可能吸附环境中的微生物并随走动散播至加工区域[3]。更为严重的是,带病上岗或伤口未妥善防护的员工可能成为致病菌的传播源,如携带诺如病毒的员工可通过接触食品引发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同时,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如随意调整加工设备参数导致杀菌不充分,或在非洁净区与洁净区之间频繁往返,均可能加剧微生物交叉污染风险。
2.3 设备器具污染
设备与器具的结构复杂性及使用频率使其成为微生物滋生的隐蔽载体。加工机械的缝隙、管道弯折处及刀具凹槽易残留食品碎屑或汁液,形成生物膜并庇护微生物抵御常规清洁。例如,绞肉机的螺旋推进器内部若未定期拆卸清洗,残留的肉糜可能滋生乳酸菌或假单胞菌,进而污染后续批次产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10.pd原版全文
此外,部分设备材质表面粗糙或多孔,如木质砧板或橡胶传送带,易吸附有机物并渗透至深层,为微生物提供持久营养源。器具重复使用时,若清洗水温不足或消毒剂作用时间过短,难以彻底杀灭耐热菌或孢子类微生物[4]。除此之外,维护不当的设备可能因密封圈老化或润滑剂渗漏,导致外部污染物侵入封闭系统,如灌装设备密封失效可能引入环境空气中的霉菌孢子。
2.4 包装污染
食品包装过程是微生物污染的终端风险点。包装材料本身可能在生产、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例如,纸质包装因仓储环境潮湿滋生曲霉,塑料膜表面静电吸附环境中的微生物悬浮颗粒[5]。此外,包装环节的环境洁净度不足时,空气中沉降的微生物可能直接污染食品表面,尤其是开放式包装或灌装作业中,悬浮菌落可能通过气流进人产品内部。部分包装工艺缺陷亦会加剧污染风险,如热封温度不足导致封口处形成微孔,为外界微生物侵入提供通道。对于即食食品而言,包装后若未经二次灭菌处理,残留在包装内的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可能在储运期间利用食品残留水分与养分大量繁殖。
3防控食品加工中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措施
3.1严格控制原料质量
防控微生物污染需从原料源头构建系统化管控体系。 ① 食品加工企业应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现场审核与质量追溯,筛选具备规范种植养殖资质、卫生条件达标的原料供应商。 ② 原料入库前需依托快速检测技术进行微生物负荷筛查,针对高风险品类如生鲜肉类和果蔬,可采用分批次抽检与隔离暂存策略,避免污染原料直接进人产线[。③ 原料预处理环节需优化清洗与分拣工艺,如通过多级逆流水流冲刷去除表面附着微生物,或采用非热力灭菌技术降低原料内部菌群活性。 ④ 企业需规范原料仓储管理,依据不同原料特性设定温湿度阈值与堆垛间距,避免因环境波动导致微生物二次增殖,尤其需防范高水分原料在湿热条件下的腐败菌滋生问题。
3.2 加强加工人员培训管理
人员行为规范化是阻断微生物人为传播的关键路径。 ① 企业需制订分层次培训计划,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基础微生物学知识与个人卫生标准培训,对在岗人员则通过定期复训强化无菌操作意识。 ② 需建立操作全程监督机制,例如在更衣区、洗手池及加工区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追踪人员穿戴防护装备合规性、手部清洁时长及消毒剂使用情况[7]。 ③ 企业应推行健康动态申报制度,要求员工每日上岗前报告体温及身体状况,并对患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人员实施临时调岗。 ④ 通过绩效考核将卫生规范执行情况与岗位晋升挂钩,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主动规避可能引发生物污染的不当行为。
3.3定期消杀更换设备器具
设备器具的微生物防控需兼顾清洁效能与流程标准化。 ① 企业应依据设备结构与使用频率制订差异化清洁方案,如对接触面复杂的切片机或灌装阀,采用拆卸式深度清洗结合高温蒸汽灭菌;对传送带、刀具等高频使用器具,则缩短消杀间隔时间并增加紫外辐照辅助灭菌[8]。 ② 需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关键部件的磨损程度与微生物残留检测结果,对易滋生生物膜的橡胶密封圈、管道接口等部件实施预防性更换[9]。 ③ 应引人闭环管理理念,在清洁后通过ATP荧光检测或拭子采样验证消杀效果,确保无有机物残留与微生物超标风险。 ④ 针对老旧设备或难以彻底清洁的器具,逐步替换为抗菌涂层材料或一体化设计的新型装备,从物理结构上减少微生物藏匿死角。
3.4加强包装过程质量控制
包装环节的微生物防控需聚焦环境洁净度与材料阻隔性能。 ① 企业应优先选用具有抑菌功能的包装材料,例如添加纳米银粒子的复合薄膜或经电离辐射处理的纸质容器,以抑制微生物在储运期间的附着与迁移[10]。 ② 需对包装区域实施动态空气洁净度管理,通过层流送风系统控制悬浮粒子浓度,并在灌装、封口等关键工位加装局部高效过滤装置,减少空气中微生物沉降污染。 ③ 需优化包装密封工艺参数,利用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封口温度均匀性,避免因热封强度不足导致微渗漏。 ④ 建立包装成品抽检制度,采用无损检测手段评估密封完整性,并对留样产品进行加速腐败试验,验证包装体系对微生物侵入的长期阻隔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广泛,涵盖原材料、人员、设备器具以及包装等多个环节,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挑战。通过严格控制原料质量、加强人员培训管理、定期消杀更换设备器具和强化包装过程质量控制等一系列有效防控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检测技术和防控手段将不断涌现,如更为精准快速的微生物检测仪器、高效绿色的消杀方法等。同时,跨部门合作也将助力食品行业构建更加完善的微生物污染防控体系,进一步保障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推动食品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张新武,杜小波,徐素玲,等.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分析和控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0):3295-3299
[2]陈鉴珺.食品微生物污染源与传播途径分析及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工业,2023(21):82-85.
[3]朱迪迪,杨少华,张伟,等.预制菜食品微生物潜在风险点分布及其原因探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5(1):116-122.
[4]牛会敏,焦强,李若菡,等.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加工过程致病性微生物监测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24,45(6):895-898.
[5]白茂林.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研究[J].现代食品,2024(2):150-152.
[6]周道荣,刘师,杨继梅.浅析食品微生物污染防控新策略与技术创新[J].现代食品,2024(8):145-147.
[7]肖林.食品加工中微生物检验及其安全检验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14):19-22.
[8]苗旺,吴双麒,孔凡春.食品加工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分析及控制措施[J].肉类工业,2022(4):40-45.
[9]王鹏宇.农业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3):73-74.
[10]高红芳.纳米银抗菌包装膜的制备及其保藏应用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20,20(5):225-23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