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潍坊市食品中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 郝晓艳 陈明华 于明明 汪忆梦 王晓威 张辉
摘 要:目的:通过监测分析潍坊市2022年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相关监测方案的要求在不同场所随机采样,对所获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在222份样品中,微生物阳性检出率为22.52%,主要包括即食生制水产品、直饮水、流动摊档、外卖配送餐等食品种类。食源性致病菌中蜡样芽孢杆菌(32.00%)及副溶血性弧菌(24.00%)的检出率较高。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场所主要包括社区制水点、学校、农贸市场、餐饮店等。不同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不显著。结论:潍坊市食品中微生物阳性检出率,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提示潍坊市食品污染情况较为突出,存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可能性,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关键词:微生物监测;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致病菌
Analysis of Microbial Monitoring Results in Food in Weifang City in 2022
HAO Xiaoyan1, CHEN Minghua1, YU Mingming1, WANG Yimeng1, WANG Xiaowei1, ZHANG Hui2*
(1.Weif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eifang 261061, China;
2.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Weifang 261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by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th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status in food in Weifang city in 2022. Method: Randomly sample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levant monitoring plan, conduct microbial testing on the obtained samples, and analyze the test results. Result: In 222 samples,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microorganisms was 22.52%, mainly found in food types such as ready-to-eat raw aquatic products, direct drinking water, mobile stalls, and takeout meal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Bacillus cereus (32.00%)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24.00%) among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relatively high. The places with a high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mainly include community water supply points, schools, farmers’ markets, restaurants, etc.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sampling times and locations.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microorganisms in food in Weifang city, especially the detection rate of foodborne pathogens, is relatively high, indicating that the food pollution situation in Weifang city is more prominent and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causing foodborne diseases,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supervision.
Keywords: microbial monitoring; food safety; foodborne diseases;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通过监测发现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哨点医院的监测结果显示潍坊市食源性疾病病例中病原体的阳性检出率为18.87%[1]。为找出潍坊市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所在,本文对潍坊市2022年食品微生物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按照随机采样的原则,采集了11种共222份食品样品,主要包括生肉、熟肉、即食生制水产品、双壳贝类、乳类、食用菌、烧烤、外卖配送餐、流动摊档食品、学生午餐及直饮水等。采样地点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在充分考虑各采样点人群覆盖范围的基础上,采样环节涉及便利店及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店、学校和社区制水点等。
1.2 检测方法
不同种类样品的处理、检测方法、结果判定标准均参考《2022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相关规定。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统计方法选择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222份样品中检出微生物阳性50份,总体检出率为22.52%,具体情况见表1。其中,生肉的检出率为26.67%,外卖配送餐的检出率为40.00%,流动摊食品的检出率为50.00%,学生午餐的检出率为30.00%,即食生制水产品及直饮水的检出率高达60.00%。在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及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4.00%及32.00%。
2.2 不同采样场所微生物检出情况
采集的样品覆盖流通、餐饮、学校供餐、社区制水点等不同场所,其中社区制水点的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60.00%,其次分别为学校、农贸市场、餐饮店以及便利店、超市,具体结果见表2。
2.3 不同采样时间样品微生物的检出情况
夏秋季采集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检出率为22.16%,冬春季为23.64%,经统计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53。结果详见表3。
2.4 不同性质采样地点样品中微生物的检出情况
由表4可知,城市、农村采集样品中微生物的检出率分别为25.00%、16.67%。经统计学分析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6,P=0.219。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污染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连续的监测数据表明微生物因素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人数最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2018年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发病人数占所有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的29.28%,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2-3]。
从潍坊市2022年的监测数据来看,食品中微生物的总体检出率为22.52%,显著高于2018—2021年泰安市11.52%的阳性检出率[4],也高于2019—2020年辽宁省12.66%的阳性检出率[5]。监测数据表明,潍坊市食品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监管部门需对此加强重视,另外也提示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潍坊市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从检出致病菌的情况来看,副溶血性弧菌及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较高,该结果与陈慧中等[6]的统计结果相似。张慧龙等[7]对青岛市市售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76.3%,tdh、trh 2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37.5%和75.0%。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检出率较高,提示相关部门在加强水产品养殖、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监管的同时,也要对市民加强食品卫生知识的普及,提倡尽量食用充分煮熟的水产品。分析2010—2020年中国大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相关数据,蜡样芽孢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8]。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主要存在于餐饮环节的外卖配送餐及流动摊档食品,可能与食品的制作方法、加工环境、从业人员卫生等因素有关,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培训指导以及监督管理[9]。社区制水点的菌落总数检出率较高,除部分社区制水点滤芯更换不及时外,可能与居民卫生习惯较差引起的接水口交叉污染有关。学生午餐、农贸市场采集样品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也较高,提示这些食品的安全管理环节可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排查隐患,完善管理。
综上所述,本次监测结果显示,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的水产品、外卖配送餐、流动摊档食品应作为潍坊市监管的重点食品种类,学生午餐供应单位、农贸市场、餐饮店应作为重点监管场所进行管理。另外,监管部门也应认识到本次的监测范围仍不够广泛,后续需扩大食品种类、样品数量,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监测数据,为潍坊市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更有力的依据,进一步保障潍坊市居民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婕,张华涛,赵忠俊,等.2018—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22,28(8):572-574.
[2]韩海红,寇柏祥,马洁,等.2018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4):822-829.
[3]夏琳琳,邱爽,王若彤,等.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时空趋势[J].卫生研究,2023,52(2):226-231.
[4]郑金华,尹珠,宋浩,等.2018年—2021年泰安市抽检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32(13):1606-1610.
[5]孙婷婷,王伟杰,李雪,等.辽宁省2019—2020年11类食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9):1029-1034.
[6]陈慧中,杨楠,刘博.沈阳市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6,32(3):335-337.
[7]张慧龙,王燕,张涛.青岛市崂山区贝壳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带菌量及毒力因子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31(22):2731-2733.
[8]庄茂强,吴光健,蒋玉艳,等.2010—2020年中国大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5):1022-1028.
[9]王欣茹,黄琼.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预测模型及风险评估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6):1366-1374.
基金项目:食源性多重耐药沙门氏菌全基因组分析及遗传变异研究(WFWSJK-2021-143)。潍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潍坊市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其毒力基因、耐药性研究”(WFWSJK-2023-178)。
作者简介:郝晓艳(1985—),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学生保健。
通信作者:张辉(1984—),男,山东潍坊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及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E-mail:duodoui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