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 冯立健 顾昌华 何荣健 韦春某摘 要:食药用菌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药用的绿色食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食药用菌产业也完全契合“大食物观”的相关要求。文章概述了贵州省铜仁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历史,总结了特点,分析了现状,提出了该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Industry in Tongren City
FENG Lijian, GU Changhua, HE Rongjian, WEI Chunmou
(Tongr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ongren 554300, China)
Abstract: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are a type of organic, nutritious, healthy, and medicinal green food, is a sunrise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industry also fully meets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all-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food” proposed by the country.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industry in Tongren city, Guizhou province,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Keywords: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铜仁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8 ℃,空气清新,森林郁闭度大,昼夜温差大,夏季气候凉爽,适宜多种珍稀食用菌的反季节生产,产出的食药用菌生态健康、营养与保健价值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为产业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据报道,梵净山约有大型真菌600多种,其中可食用真菌约
180余种,药用真菌近200种,有毒真菌95种[1]。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为铜仁市食药用菌菌种改良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铜仁市把食药用菌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出台了《铜仁优势特色百亿级食用菌产业集群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进行扶持。铜仁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的进程、特点、现状等分析如下。
1 产业发展历史进程概述
1.1 食用菌发展情况
铜仁市食药用菌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期沿河县、印江县才开始银耳的椴木栽培。记录显示,1971年印江县财政局组织4名同志到上海农科院培训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同年在印江县板溪、郎溪、缠溪、合水等乡镇发展了8个银耳椴木栽培试验示范点。据陈世连技术员回忆,1971年5 000 kg木材原料仅能采收干耳约10 kg,之后从栽培银耳的菌木中分离菌种作为下一年的母种。此后陆续进行了香菇、木耳、猴头菇、灵芝、金针菇、茯苓等食药用菌的试栽培,母种主要从上海农科院引进,但市场销售价不菲,1 kg菌类价格约相当于2 kg肉的价格。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铜仁地区花果山食用菌研究所、农科所和当时的铜仁市农委发展了代料栽培平菇、银耳、灵芝、猴头菇、金针菇等,年生产鲜菇万余吨,其中年生产灵芝约5万朵,销售给印江酒厂的原料可生产灵芝酒4万~5万瓶,主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
1.2 药用菌发展情况
铜仁市药用菌发展以德江天麻为典型进行介绍。德江县素有“天麻之乡”的美誉,有50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清朝就因盛产天麻而闻名。20世纪70年代以前,市场销售的主要是采挖的野生天麻。20世纪70年代以后,采挖过度导致野生天麻几乎断绝。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德江县11个乡镇开始进行天麻栽种,长丰镇、高山镇一带作为天麻主产区,自然资源蕴藏量大,从事种植的人员多;该县酒厂自主研制的“力士”“神王”牌天麻保健酒,畅销全国。产品曾被中国保健酒协会授予“金鹤奖”,还在美国洛杉矶博览会上获“皇后金杯奖”。德江天麻有性繁殖种植技术在1993年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天麻产量。为了推动天麻产业的发展,德江县在21世纪之初就确立了“科技兴麻”战略,先后在高山洞湾、高山桥、沙溪等地投入数百万元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仿野生栽培示范场,扩大天麻栽培面积和增强生产能力。2007年“德江天麻”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发布贵州省天麻种植技术地方标准。2022年,德江天麻种植面积73万m2,鲜麻产量2 000 t,产值3.6亿元[2]。
1.3 产业发展历史的特点
1.3.1 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量逐步增加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铜仁市部分区县就开始种植食用菌,但多年来都是农民零星分散种植,产量较低,年生产鲜菇在几吨到几十吨不等。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市场销量及产量有所增大,尤其2010年前后铜仁市食用菌产量呈快速上升趋势,2019年以来呈井喷式发展。
1.3.2 从品种单一到人工栽培,种类不断增多
现已引进新品种20余种,栽培量较大的有10余
种,目前重点发展的有木耳、香菇、羊肚菌等几大单品。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铜仁市食用菌产量中平菇占据60%~80%,香菇、猴头菇、金针菇、草菇、木耳、鸡腿菇等产量较少。近年来,随着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单一格局被打破,随着以国家级龙头企业梵天菌业和省级龙头企业贵福菌业为代表的企业、合作社逐步壮大发展,形成“百菌争艳”的局面。
1.3.3 人工栽培区域不断扩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铜仁市食用菌以城郊农民个体分散栽培为主、涉及区域范围不大、涉及乡镇更少。近年来,仅印江县食用菌栽培区域就涉及
8个乡镇,64个食用菌专业村,带动近万余户3.5万人
就业,采收夏菇7 600 t,产值10 544万元,纯收入5 272万元。
2 产业发展现状
铜仁市具有适宜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独特自然资源及产业基础优势条件,早在20世纪70年代,部分区县就开始种植食用菌,但多年来都是农民零星分散种植,农民发展积极性不高。
2.1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食药用菌主产区形成
2011—2013年,铜仁市印江县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地农民快速增收的主要渠道,成为铜仁市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第一大县。印江县的实践充分证明,把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成为铜仁市区域性主导产业是可行的。2013年,以木黄镇为核心的食用菌产业园被列为贵州省113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建点之一,该园的建立标志着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加速
发展。
2.2 龙头企业逐步成长壮大,产业化模式基本形成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市场、品牌建设一条龙的企业发展模式。目前,出现了以印江县梵天菌业为代表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以玉屏侗族自治县贵福菌业为代表的省级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涌现出了一批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这些企业和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直接体现了铜仁市食药用菌的发展成效。
2.3 生产效益显著,成为农民增收最实效的可靠途径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崛起,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年均创造就业岗位5 000余个,实现劳务收入近亿元,从事种植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食药用菌的广泛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强大推力,也为乡村振兴的农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参考,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2.4 逐步形成多渠道的食用菌产品销售市场
截至目前,铜仁市尚无食用菌专业流通市场,约2/3的食药用菌由省内外客商直接到食用菌基地低价收购,产品销往浙江、上海、广东、深圳、湖南、重庆、贵阳等市场。从区域外市场看,随着国际食用菌市场的发展和国内食用菌生产地域的转移,区域内食用菌需求近几年来持续增长;从区域内的食用菌市场看,主要依靠各食用菌生产企业自产自销,近年来,省内外蔬菜批发市场、专卖店、超市等渠道的销售方式逐渐得到普及。
2.5 技术力量逐渐增强,推动食药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铜仁市科技局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食药用菌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一定技术保障。①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和铜仁学院先后深入开展了食药用菌品种选育、栽培模式项目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②铜仁市与贵州大学等教科研单位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引进一系列的食用菌产业化关键技术,对食用菌产业升级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与推广,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深入践行产、学、研合作发展产业。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规模小,经营分散
铜仁市食用菌人工种植始于20世纪70年代,零散种植导致规模小、产量低等问题;2011年印江县开始规模发展,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投资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链条和终端渠道单一,停留于提供原材料等初级阶段,附加值不高、增值空间有限。除两个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外,其余公司或合作社规模小,各自为政,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供销渠道,市场占有率不高,这种四分五裂的格局制约了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3.2 基地的基础设施差、底子薄、市场风险大
产业发展基地经营技能要求高、技术难题多、菌农的成本高、投入大等诸多问题突出,没有严格结合实际的情况合理规划示范基地的建设。铜仁市食用菌采摘时绝大部分企业、合作社、农户不按技术操作规程采摘,不但劳动生产率低,而且鲜菇成品合格率也不高,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加工使用的设备较落后,质量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相对食用菌老产区,短板太多,需要补齐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从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逐步弥补。
3.3 产业发展资金缺口大
广大农户通过产出效益对比,已经认识到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适宜食用菌发展区域农户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食用菌大棚建造材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大幅度上涨,单纯依靠农户自主发展存在资金上的制约,食用菌产业亟待上级扶持和引导。虽然近年贵州省有产业集群项目的助推,但是相对产业规模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3.4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营销体系
铜仁市已经组建了部分专业合作组织,但产业协会在组织种植农户、参与市场定价、协调解决技术问题、对接销售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更为急迫的问题是销售渠道单一,目前铜仁市生产的食用菌主要由重庆、浙江、广州、深圳、福建等地客商收购,1/2以上的食用菌业主不参与市场开拓,坐等客商上门低价销售,使得食用菌定价主导权主要掌握在收购商手中,存在销售风险。产品生产成本较高,销售利润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种植农户的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