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中样品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焦兴弘摘 要:规范食品检验检测流程,加强样品管理和控制,不仅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技术手段,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样品选择、样品保存、检测设备及方法、样品污染和样品追溯性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检验检测结果可信度,守护民众饮食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样品管理;样品控制;改进策略
Abstract: Standardizing the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process, strengthening sampl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est results, but also help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level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Food safety issues have always been a focus of social concern, and as a key technical means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results are cruci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ample selection, sample preservation, testing equipment and methods, sample contamination and sample trace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solutions, aiming 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inspection and testing results and protect people’s dietary safety.
Keywords: food safety;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sample management; sample control; improvement strategy
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升,食品检验与检测环节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在食品检验与检测环节,样品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暴露出多项挑战,如样品选取未能充分代表整体、存储环境不当、检测手段选用不合理、污染预防措施不足及追溯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直接降低了检测结果的精确性,进而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优化样品管理与控制策略,是保护公众健康、稳固食品行业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1 食品检验检测中样品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样品选择问题
样品的随机选取与代表性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精确性至关重要。然而,食品来源的广泛性和种类繁多性在实际抽样操作中对确保抽样的随机性和全面性构成了挑战。目前面临的困境包括缺乏一套统一的抽样准则及规范流程,加之执行人员的主观判断介入,这些因素均可能引发样品选取上的不确定性及偏颇。具体来说,食品类型的多样性增加了在抽样环节中确保每一单位样本具有等概率被抽取的难度,进而影响到样本对整体的充分表征能力。另外,操作人员依据个人判断所做的选择可能会无意间引入偏差,进一步削弱样本的代表性。鉴于此,制定并执行统一的抽样标准及操作规范,以及对执行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成为强化样品随机选取与代表性的关键策略。
1.2 样品保存问题
样品的保存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检测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不适宜的保存条件可能会促使样品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过长的保存周期与不恰当的保存容器选用,也是导致样品品质降低的因素之一。以某些食品样品为例,在高温或高湿的存储条件下,易于促进微生物繁殖或促成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一系列变化可能引发检测结果失真[1]。鉴于此,制定严谨的样品保存规范、挑选合适的保存容器,并合理控制保存时限,是维护样品品质不可或缺的步骤。
1.3 检测设备方法问题
检测设施的效能与检测手段的选用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与可靠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一部分检测单位仍使用较为陈旧的检测设施,这些设施在灵敏性、精确度及准确性方面表现欠佳,难以适应日趋严苛的检测标准要求。此外,针对某些新出现的污染物或检测项目,现行的常规检测手段普遍存在检测周期冗长、操作流程烦琐、成本偏高等问题。因此,升级检测设施,融入前沿的检测技术,并改良检测手段,成为提升检测效率与精确度不可或缺的举措。
1.4 样品污染问题
样品污染问题根本上源自两个方面:①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涵盖采样、运送、保存及检测等阶段的不规范做法;②周遭环境因素,主要指实验室环境及采样环境周边存在的多样污染源,这些污染源的存在对样品构成威胁,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存在偏差,降低检测报告的准确度与可信度。鉴于此,采取的应对策略应包括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强化实验室环境监控,并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的污染预防教育。
1.5 样品追溯性问题
样品的追溯性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但在实践操作中,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未能全面记载样品的来源、采集步骤等基本信息,存在记录不完整、格式不规范的问题,导致追溯链断裂。另外,信息化体系建设步伐缓慢,大量相关资料仍以纸质形式保存,难以整合与检索[2]。因此,构建并优化样品追溯体系,采纳信息化管理方法,并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追溯记录的系统培训,是增强样品追溯能力的关键步骤。
2 优化食品检验检测样品管理与控制的策略
2.1 提高采样代表性
为确保所采集样本能真实地反映受检食品的全局特征,采样程序必须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之上,并且周密规划采样策略。①依据食品类型、源头及分布格局,明确界定采样总体范畴与基本抽样单位。这是构筑样本代表性的基石,因为各类食品因属性差异,在多元环境下展现出的变异性需得到充分考量。②采用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等统计手段,保证每一份抽样单位概率均等地被选取,从而增强样本的普遍代表性。随机抽样策略旨在削弱主观偏差,而分层抽样则确保在多维度上的样本均衡。③增加抽样数量、拓宽取样范围亦为关键,旨在缩减抽样偏差,确保分析样本能广泛涵盖并准确体现总体特性。扩容样本库不仅提升了统计推断的能力,而且提升了样本的普适性与代表性[3]。遵循上述方针,采样流程的科学性与代表性将显著提升,为后续的检验作业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石。
2.2 优化样品保存条件
①鉴于各类食品样本所展现出的多样物理及化学属性,选取与样本特性相符的储存温湿度等外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易于腐败的食品类别需采取低温存储策略,旨在遏制微生物繁殖;而对于易受氧化影响的食品,则需实施避光及密封保存方法,以防止氧化反应的发生。低温环境能有效减缓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延长食品的保鲜周期;避光与密封则可限制光照与空气接触,减少氧化反应的可能性。②严格监督样品的保存时长亦是关键,以防止因长期保存引发的物理性或化学性变化。合理控制保存时限有助于减轻样品老化及分解的程度,保证检测期间样品状态贴近其原始状态。
2.3 更新检测设备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食品检验范畴亦经历着显著的变革。①为了确保检验工作的质量、效率及精确性得以提升,及时引入创新的检验装置与手段,采用前沿的检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如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等,此类技术因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极大地增强了对微量化合物检测的能力。具体地,HPLC-MS/MS技术凭借液相色谱的高强分离效能与质谱分析的高灵敏度及特异识别力,能对复合样品中的微量化合物实现精密定性与定量分析;而qPCR技术则容许对DNA扩增动态进行即时监控,尤其适合于特定基因片段或病原体的快速、定量检测[4]。②强化检验人员的专业培养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需确保其能熟练掌握新式检验设备的操作,并准确阐释检验结果。培训课程需涵盖新科技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数据处理分析及结果阐释等多个维度,旨在增强检验人员的专业技巧及判断力。采取上述策略,将实质性地提升食品检验的技术水平,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食品安全监管高标准。
2.4 防止样品污染
为有效遏制样品污染问题,需实施全方位的防控策略。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确保从采样、运送、保存至分析的每一步骤中,样品免受外界微生物侵扰。这包括运用无菌器具、在无菌条件下作业、防止样品与非无菌表面的直接接触等,旨在将微生物污染风险降至最低[5]。②强化个人卫生与防护措施至关重要,如佩戴口罩、手套等,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样品纯度的潜在影响。此类个人防护不仅可保护检测人员免受有害物威胁,而且可防止人员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对样品造成污染。③必须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优化无菌实验室的运维管理程序,从而减轻环境因素对样品的不良作用。仪器的维护性清洁与消毒有助于消除残留污染物,维持设备最佳性能;而无菌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囊括空气净化、表面灭菌、人员进出的严格管控等,旨在营造一个清洁的操作环境。实施上述措施,能显著减少样品污染事件的发生,确保检验结果的精确度与可信度。
2.5 加强样品追溯性
一个健全的追溯机制对识别及管控食品安全风险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及企业品牌信誉提升。①为了增强样品的可追溯性,建议构建一套完备的信息记载体系,全面追踪样品的来源、取样程序、保存环境及测试结论等核心信息。应当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诸如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以实现样品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便于信息的汇总与检索。②强化与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构筑一个贯穿全程的追溯网络,确保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定位问题起始点,并执行有效的管控举措。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极大提升样品追溯效能,为食品安全监督提供坚实的后盾。
2.6 强化质量控制体系
为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的精确度与可信度,构建及优化质量控制系统至关重要。此系统应涵盖标准操作流程的建立与实践、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评审等多个维度。①确立详尽的标准操作流程,明确定义各检测阶段的操作规程与质量标准,以维系检测流程的连贯性与重现性。②实施内部质量管理工作,借助定期仪器校正、应用标准物质进行质控样品测试等手段,持续监督检测流程的稳定度与精确性。③积极参与外部质量评审活动,如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较,评估实验室检测效能与水准,及时识别并修正潜在问题[6]。通过实施这些策略,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水准将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确保检测结论的精确性与可信度。
3 结语
食品检测领域中的样品处理与监管环节存在着一系列挑战,诸如样品选取缺乏代表性、保存环境不适宜、检测技术应用不当、污染预防措施不足及追溯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从而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强化样品管理与控制体系,不仅是确保公众健康、提升食品行业公信力的关键,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增加资源投入,完善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引入现代化设备与先进技术,并重视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样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为守护民众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欢.食品检验样品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7):62-64.
[2]雷竣杰.食品检验检测中样品管理和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4(3):72-74.
[3]郭国栋.食品检验检测中样品的管理和控制措施[J].中国食品,2023(10):74-76.
[4]郭晓雷,严杏,邱险辉,等.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J].实验室检测,2023,1(1):1-5.
[5]章瑜.食品检验检测样品管理的过程控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21):7265-7270.
[6]于爱君.浅谈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的样品管理[J].山东化工,2016,45(23):177.
作者简介:焦兴弘(1986—),女,甘肃平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