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对策研究
作者: 毛慧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芜湖市为例,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发现,芜湖市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监管措施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监管体系不健全、效能不足、生产主体责任意识薄弱、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健全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协同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芜湖市乃至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监管体系;对策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aking Wuh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i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he study found that Wuhu city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id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measures, but it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an imperfect regulatory system, insufficient efficiency, weak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production entities, and imperfe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 improving regulatory efficiency, strengthening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in Wuhu city and even Anhui province.
Keywords: Wuhu city;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grid-based management; regulatory system;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芜湖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农产品生产环境和消费者日益提高的质量安全需求,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城市管理等领域已取得良好效果,将其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芜湖市为例,深入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通过分析芜湖市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监管措施实施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旨在为提升芜湖市乃至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地区的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1 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现状
1.1 芜湖市概况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全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6 009.02 km2。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375.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46%。2023年芜湖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741.07亿元,同比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为3.9∶46.0∶50.1。芜湖市是长三角重要的融通枢纽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拥有亿吨大港芜湖港,多条高铁线路贯穿境内。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发祥地之一,芜湖市产业基础雄厚,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近年来,芜湖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截至2023年末,全市拥有绿色食品认证36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6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1]。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芜湖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构建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格化管理架构。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县(区)、乡镇(街道)相应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明确了网格责任人及职责。在人员配备方面,芜湖市通过整合资源,在各级网格配备了专兼职监管人员,建立了网格员、协管员队伍。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日常巡查、质量监测、信息报送等工作流程[2]。
1.3 网格化监管措施实施情况
芜湖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中积极实施多项监管措施。在日常巡查方面,各级网格责任人定期对辖区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资经营店、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在质量监测方面,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定期开展例行监测和风险监测,2023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3]。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芜湖市推广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芜湖市还创新实施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强化了风险分级管理。
2 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网格化监管体系不健全
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尚存不健全问题。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特别是在南陵县、无为市等农业大县,乡镇和村级网格普遍缺乏专职人员,现有人员多为兼职,难以满足监管需求。监管设备不足,如繁昌区、湾沚区等地的基层监管站点缺乏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影响监管效率。网格划分不够精细,尤其是在城乡接合部如鸠江区、弋江区等地,存在监管盲区。此外,芜湖市各区县间的网格协作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不畅,导致监管工作重复或遗漏。全市网格化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镜湖区等城区与南陵县等农村地区的监管工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整体监管效果。
2.2 监管效能有待提高
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监管效能仍有待提高。日常巡查发现问题不足,特别是在农业大县如南陵县和无为市,由于监管人员专业性不足,难以及时发现生产环节的潜在风险。质量监测覆盖面不够,尤其是在繁昌区、湾沚区等蔬菜主产区,抽检频率和范围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鸠江区、弋江区等城乡接合部的农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销售环节存在安全隐患。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范围有限,尤其是对小规模生产者的覆盖不足[4]。镜湖区等城区与南陵县等农村地区的监管效能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参差不齐。
2.3 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芜湖市部分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仍然不够强烈。特别是在南陵县、无为市等传统农业大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普遍存在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的问题,超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湾沚区等蔬菜主产区,一些种植户为追求产量和外观,忽视了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要求。鸠江区、弋江区等城郊地区的部分家庭农场和小型合作社,生产记录不规范,难以实现全程可追溯。此外,镜湖区等城区周边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5]。
2.4 协同监管机制不完善
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中的协同监管机制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市级层面的农业、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执法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在跨区域协作方面,如无为市与南陵县之间的农产品流通监管衔接不够紧密,容易造成监管真空。镜湖区、鸠江区等城区与繁昌区、湾沚区等郊区之间的产销对接监管不足,影响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芜湖市与周边城市如马鞍山、宣城等地的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难以应对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部分乡镇如弋江区的峨桥镇、繁昌区的孙村镇等地,乡村两级的协同监管机制不畅,影响了基层监管效果[6]。
3 完善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
为健全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议采取以下对策。①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设,尤其是在南陵县、无为市等农业大县,通过增加编制、培训现有人员等方式,充实专职监管队伍,提高监管能力。②加大监管设备投入,重点针对繁昌区、湾沚区等地的基层监管站点,配备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提升监管效率和准确性。③优化网格划分,特别是在鸠江区、弋江区等城乡接合部,细化网格单元,消除监管盲区。
3.2 提升网格化监管效能
为提升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监管效能,建议采取以下对策。①加强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针对南陵县和无为市等农业大县的基层监管人员,提高其识别和处理生产环节潜在风险的能力。②优化质量监测策略,针对繁昌区、湾沚区等蔬菜主产区,合理增加抽检频率和范围,提高监测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加大对鸠江区、弋江区等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销售环节的监管措施。同时,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范围,重点覆盖小规模生产者。③统筹城乡监管资源,缩小镜湖区等城区与南陵县等农村地区的监管效能差距,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整体水平[7]。
3.3 强化生产主体责任
为强化芜湖市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建议采取以下对策。①针对南陵县、无为市等传统农业大县的小规模农户,开展广泛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农药、化肥合理使用的认识。②针对湾沚区等蔬菜主产区的种植户,强化农药安全间隔期等关键知识的培训,并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其注重质量而非单纯追求产量和外观。③针对鸠江区、弋江区等城郊地区的家庭农场和小型合作社,推广规范化的生产记录系统,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实现全程可追溯。④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将生产主体的信用状况与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挂钩,形成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3.4 完善协同监管机制
为完善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协同监管机制,建议采取以下对策。①在市级层面建立农业、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执法机制,提高跨部门协作效率。②针对无为市与南陵县等区域间的农产品流通,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流程,加强信息互通,消除监管真空。③加强镜湖区、鸠江区等城区与繁昌区、湾沚区等郊区之间的产销对接监管,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④完善乡村两级协同监管机制,特别是在弋江区的峨桥镇、繁昌区的孙村镇等地,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基层监管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效能不足、生产主体责任意识薄弱以及协同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强化生产主体责任和完善协同监管机制等对策建议。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显著提升芜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保障市民食品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燕.芜湖:打造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J].中国经济周刊,2024(8):24-26.
[2]胡优.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果业信息,2024,41(5):91-93.
[3]杨刚.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探讨[J].新农业,2023(16):73-74.
[4]兰腾芳,杨佩,廖军利,等.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现状及对策[J].湖北植保,2023(3):2-6.
[5]冶晓霞.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现状及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3):217-218.
[6]佚名.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2):10.
[7]严昌儒.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3(17):195-197.
作者简介:毛慧(1988—),女,安徽芜湖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