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
作者: 冯婉瑜摘 要:鉴于农药残留对公共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本文深入分析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与教育、实施精细化农产品监督抽检制度、构建与完善农产品全链条追溯体系、提升检测能力以及设立应急预案与快速反应机制的管理策略,旨在全面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以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关键词:农产品;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管理
Abstract: Given the potential threat of pesticide residues to public health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 food safety,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implement a refined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ild and improve a full chain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enhance testing capabilities, and establish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emergency plans and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s, 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pesticide residu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duc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esticide residue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上。虽然农药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其残留物却可能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深入探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制订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对于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1 食品毒性增加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在于增加了农产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进而加剧食品的潜在毒性。例如,有机磷和有机氯类农药在施用后未能被完全分解而残留在农作物上,当这些农药的残留量超过安全阈值时,则可能会对消费者构成健康威胁。具体来说,有机磷农药能够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干扰神经传导,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受损;而有机氯农药则因其稳定性和脂溶性,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肾功能障碍。此外,由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系统较弱人群的新陈代谢和排泄功能相对较弱,对这类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较低,因此他们面临的健康风险更为显著[1]。
1.2 营养价值降低
除了直接的毒性影响,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化学反应间接降低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一些农药的活性成分可能会与农产品中的营养素发生反应,导致这些营养素的降解或化学变化。例如,维生素C可能会与某些农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降低或消除其抗氧化活性。此外,农药残留还可能影响人体对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的吸收,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的营养价值。
1.3 微生物污染风险增加
农药残留不仅可能改变农产品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还可能为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可能抑制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生长,如某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同时,具有耐药性或潜在有害的微生物可能会在农药的选择压力下获得生长优势,进而繁殖并污染农产品。这种微生物污染不仅可能缩短农产品的贮藏期,还可能引发食品中毒事件,对消费者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1.4 加工过程中的潜在危害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物可能会与农产品中的其他组分或加工助剂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有毒的化合物。这些反应受到多种加工条件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以及pH值等,因此控制起来较为困难。新生成的有害物质可能较原始农药更难被人体代谢或排出,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长期潜在的危害[2]。
2 针对农药残留问题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
2.1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与教育
为确保《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等食品安全标准的有效实施,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宣传和教育策略[3]。这些策略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和消费者传达农药残留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实施的具体细节。①可以通过行业权威会议和论坛,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农药残留标准,阐释其科学基础和实际应用。这些高规格平台有助于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从而增强公众对标准的信任度。②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课程和远程教育成为宣传农药残留标准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设计关于农药残留标准的在线课程,包括视频讲解、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环节,使学习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标准内容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③宣传册和海报等印刷品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美观和简洁的版式设计引起公众阅读兴趣,从而向其传达农药残留标准的关键信息。同时,通过在公共场所、教育机构、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地点分发宣传册,以及在显眼位置张贴海报,以进一步扩大农药残留标准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2 实施精细化农产品监督抽检制度
为确保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必须执行高度精细化的农产品监督抽检计划。这一计划的制订需综合评估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来源地的差异性以及季节性风险,以确保抽检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①在制订抽检计划时,应根据农产品种类进行细分。例如,针对果蔬类食品,考虑到其较短的生长周期和较高的农药使用量,可以适当提高抽检频次;而对于干货或加工食品这类风险较低的产品,抽检频次可以相对减少。②食品的来源地是制订抽检计划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对于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地区,应加大抽检力度,以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食品安全风险。③季节性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农作物生长旺盛、农药使用频繁的季节,应增加抽检频次并扩大抽检范围,确保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始终满足安全标准。
在执行抽检任务时,严格遵守标准化的采样、保存、运输和分析程序至关重要。例如,在采样时,应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避免因采样不当而导致的检测误差[4]。在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应维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防止样品变质或污染。在样品分析阶段,应使用经过验证的检测方法,并确保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得出准确无误的检测结果。此外,及时公开抽检结果对于提升公众信任至关重要。通过在官方渠道定期发布抽检结果,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掌握市场上农产品的安全状况,还能督促生产者自觉遵守农药残留标准,共同保障食品安全。
2.3 构建与完善农产品全链条追溯体系
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是有效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关键策略。一个健全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应当全面覆盖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的连贯性,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精准把控。①在生产环节,需要详细记录农产品的种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种子来源、农药和化肥使用情况、生长环境数据等。同时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如传感器等,进行实时采集和上传,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②在加工环节,应详细记录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添加剂使用情况等信息。同时通过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和质量控制系统,以确保加工过程的透明度和一致性,减少因人为错误而导致的产品污染风险。③在运输环节,农药残留的稳定性与运输条件紧密相关。为了确保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需深入考虑并监控影响农药残留稳定性的关键参数。除了温度和湿度的常规监控外,还应采用先进的化学传感器技术。例如,对于光敏感的农药,光照条件同样关键,因此应部署光敏传感器来监控农产品所处环境的光照强度和紫外线辐射量。这些监测数据不仅有助于评估农药残留的稳定性,还能为后续的食品安全评估提供重要依据。④在销售环节,除了传统的食品信息追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对销售点储存环境的监控。例如,通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销售柜台或冷藏设备的内部环境参数,确保这些存储条件不会促进农药的分解或转化[5]。
在农产品全链条追溯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大数据分析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从而为监管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生产者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有助于实现食品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4 提升检测能力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提升检测能力是确保农药残留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需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同时加强人员培训,以提升整体检测水平。①引进高端检测设备是提升检测能力的关键。例如,气质联用仪和液质联用仪通过结合色谱法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法的高鉴别能力,实现对复杂基质样品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和定量;快速检测技术,如免疫层析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因其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快速筛查,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②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应涵盖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数据处理以及农药残留检测的标准方法等。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操作,可以有效提升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够独立、准确地完成检测任务。此外,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验证、对检测方法进行标准化和优化、对检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比对。
2.5 设立应急预案与快速反应机制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设立应急预案和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有助于及时应对农药残留突发事件,有效降低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①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架构,包括应急响应团队的组建及团队内各成员的具体职责。例如,预案可以指定一名总指挥负责全面协调工作,并设立风险评估小组、信息发布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等,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而有序地采取行动。同时,预案应设立紧急通信渠道,包括热线电话、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群组等,以确保在农药残留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传递相关信息。此外,预案中还应规定信息的汇报和反馈机制,确保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事件进展并做出决策。在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准备方面,预案应列出详细的清单,包括检测试剂、防护装备、交通工具等。并定期对这些物资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②快速反应机制应确保一旦发生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其能迅速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然后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同时迅速启动产品召回程序,将可能受到污染的产品撤出市场。此外,在整个应对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公开同样重要。通过官方渠道及时通报事件进展和应对措施,有助于公众正确理解事件,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3 结语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潜在毒性、降低了营养价值,还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和在加工过程中产生新的有害物质。因此,制订针对农药残留问题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旨在全面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以保障农产品安全。然而,食品安全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这些策略更有效地融入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雨,丁红梅,陈丹丹,等.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蔬菜中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J].化学工程师,2024,38(7):23-27.
[2]邵宜添.农药减量化监管优化策略研究: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2):66-75.
[3]陈杏娟.韭菜农药残留现状及防控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6):65-67.
[4]喻明辉,张婷,覃重阳,等.茶叶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24,46(7):1-10.
[5]宋凤文.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及控制策略探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12):109-111.
作者简介:冯婉瑜(1994—),女,河南商丘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检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