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食品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现存的问题与纾解路径
作者: 周心聪摘 要:本文分析了运动营养食品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现状和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公众教育、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监管政策等纾解路径,旨在促进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运动营养食品;现存问题;行业发展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ports Nutrition Food in Sports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ports nutrition foods in sports, and proposes solu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ublic education,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and optimizing regulatory policies, aiming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nutrition food industry.
Keywords: sports nutrition food; existing problems; industry development
继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之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全民健身指南》[1]等政策文件。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公众对运动营养和食品的需求持续上升。运动营养和食品知识于体育运动意义重大,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加快恢复及增强健康水平。体育运动中的营养需求取决于运动员活动状况及达成最佳状态和整体健康的目标[2]。适当的营养实践至关重要,几乎关联着从能量产生到运动后恢复的每个环节。此外,个人饮食摄入会受营养知识、态度及资源的影响[3]。然而,运动营养领域仍面临不少难题,如公众运动营养知识匮乏、市场上运动营养产品质量不一以及监管力度不够等[4]。本文探讨了运动营养和食品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情况、现存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5]。
1 运动营养食品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现状
在当今体育运动领域,运动营养食品至关重要。运动营养食品和体育运动联系紧密,对保障人体健康运动起到关键作用。食品是人获取营养的主渠道,不当饮食会影响人体生理机能,致使无法获取有益物质,所以具备良好的食品营养知识可避免摄入有害物以提升运动能力。运动营养食品,如蛋白粉、能量棒、运动饮料等,已成众多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的必备。它们旨在满足运动中的能量需求、助力肌肉恢复和增长以及提升整体表现。研究显示,合理的运动营养补给能显著提高运动效果[6]。
然而,目前市场上运动营养食品种类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可能因专业知识不足选购到无效甚至有害产品。此外,部分人过度依赖运动营养食品,忽视天然食物和合理的训练计划。同时,对运动营养食品的监管虽然在完善,但仍有不良商家钻空子生产劣质营养食品。总体上,运动营养食品在体育运动中应用广泛,但需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2 运动营养食品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现存问题
2.1 公众对运动营养食品知识缺失
①当下针对运动营养的产品虽多,但普通消费者多缺乏专业知识,常盲目选择产品,未依据运动项目和运动量选取合适的营养品[7]。尤其是高强度运动后,身体极度缺水时,常出现过量饮水现象,该行为会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引发中毒。②现阶段,许多运动爱好者缺乏运动营养食品的知识,主要原因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人们获取有效营养知识的途径多为书籍和网络[8],政府及学校开展的相关讲座少,难以直观获取有效知识,致使体育运动中营养素摄入状况不佳,威胁自身健康。③从家庭层面看,家庭饮食习惯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家庭成员食品营养知识影响较大。父母文化水平和劳动能力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条件差、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对运动营养及食品知识知晓少,经济因素限制了食物选择,难以拥有有益的食品营养知识。
2.2 市场产品良莠不齐
①运动营养食品作为支持体育锻炼的功能性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外均获得了迅速发展。尽管我国起步较晚,但科研水平进步快,在短期内从引进过渡到自主研发,行业年均增长超50%[9]。目前,我国生产运动营养食品的企业众多,产品多样,各类品牌涌现。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快速传播,一些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导致消费者在运动前后使用效果不佳,甚至引发身体不适。②在原料与生产环节,对运动营养食品所用原料如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的质量把控至关重要。生产厂家与供应商的沟通不畅可能影响原料质量,选材不当或审核流程不完善的产品流入市场,会导致消费者身体不适,不仅损害品牌声誉,还可能对企业的资金链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带来法律处罚风险。③当前市场上的运动营养食品多侧重增肌,富含蛋白质,与普通运动人群需求匹配度低。人们对运动营养食品的认知多停留在增肌上,而忽视了电解质补充的需求。对于高强度运动后身体缺电解质的人群,需要补充电解质维持身体正常运转,而市面上的电解质补充剂多数是饮料,含其他添加剂,难以恢复身体[10]。
2.3 产品监管力度不足
①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对运动营养食品的定义、分类及成分标准等规定不明晰、不细致,致使执法时缺乏确切依据和标准,难以有效规范管理市场产品。②监管部门资源配置欠缺,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无法对众多的运动营养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渠道进行全面、高频监督检查,导致部分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察觉并处置[11]。③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检测设备和技术跟不上行业发展,对新型添加剂、成分及潜在有害成分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使得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12]。④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未有效构建,运动营养食品监管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沟通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及时,易出现监管漏洞和重复监管情况[13]。
3 运动营养食品在体育运动中应用问题的纾解路径
3.1 加强公众教育
①加强运动营养食品知识教育,助力公众树立正确饮食观,使其明白运动营养食品是特定运动场景的补充,应构建平衡多元的饮食结构。②增进公众对营养与运动关系的了解,知晓不同运动类型和强度所需营养成分与摄入量,依自身情况合理选食。③向公众普及运动营养食品的适用人群与禁忌,让公众明确哪些人真正需要运动营养食品,以及特殊状况下的食用限制,避免因误食带来健康风险[14]。④教导公众鉴别运动营养食品的优劣,学会查看产品标签和成分表,识别正规品牌与合法认证标志,防止买到假冒伪劣或成分不明的产品。⑤强化公众对运动营养食品广告宣传的理性判别能力,避免被虚假夸大宣传误导,能够客观评估产品功效和价值[15]。
3.2 提升产品质量
①政府需增强对运动营养食品的监管工作,确立并施行严苛的产品质量标准,如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运动营养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方案(试行)》[16]。②增进消费者教育水平。借助媒体、教育机构与体育组织,加大运动营养知识的传播力度,提升消费者对于运动营养食品的认知水平及选择能力[17]。③重视品牌构建与信誉塑造。厂商应当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设以及信誉的树立,凭借优质产品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例如,可借助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构筑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壁垒[18]。④推进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应当开发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以满足不同运动人群的需求,如植物基蛋白产品等[19]。⑤强化科技研发工作,开发新的技术和配方,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吸收率,如研发液体蛋白补充剂等[20]。⑥为了契合消费者对于口味的需求,品牌应多进行风味创新尝试,探索更多新颖且多样化的风味,从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3.3 优化监管政策
①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提升违法的成本,保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惩。例如,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5年发布的《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在2016年11月13日正式施行,为运动营养食品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1]。②提高监管效能。通过改革与创新,增强信用监管的效能,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重点突出对关键领域的监管工作,落实并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22]。鼓励市场监管领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加强市场监管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先进装备的研制,提升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共同治理体系,加大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提升行业标准,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建设统一监测平台,实施重点产品监管目录[23]。同时,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警示工作,增强消费者自我预防风险、依法维权的能力,减少消费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情况[24]。④加强社会监督。倡导行业协会、商会推动行业自律,鼓励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组织等加强社会监督,构建社会共治的格局[25]。⑤强化产品召回监管。对于存在缺陷的产品,督促生产者履行召回的主体责任,对拒不实施召回的生产者,依法责令其召回。
4 结语
运动营养食品在体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但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当前,应根据国民健康需求和消费者要求,建立完善的产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通过加强监管、提升消费者认知、提供专业指导、完善法规和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市场规范化、标准化。这不仅能保障行业有序发展,还能引导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促进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春.食品营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效用与途径研究:评《高级运动营养学(第2版)》[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17):7090.
[2]李光亚.基于食品营养理论的运动训练方法汇总与实践[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21):241.
[3]夏冰霜.食品营养健康理念与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评《现代食品营养与安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18):6109.
[4]马建伟.运动营养补剂对体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15):235-236.
[5]杨昊宇,苑宁,董贺楠,等.运动营养食品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22,35(3):30-33.
[6]林丽娟.体育运动中的食品营养搭配研究:评《运动营养学》[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4):1348.
[7]祁璐.体育教学中运动营养学内容的重构与优化:《运动营养学》评述[J].食品与机械,2022,38(1):251.
[8]刘振芳.论舞蹈运动中的健康饮食及营养补充:评《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1):339-340.
[9]田登辉.运动营养补剂对网球运动员集训期生理机能与运动能力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4):231-232.
[10]张霈,刘宪哲,崔海莲,等.运动营养食品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2):225-226.
[11]屠丽琴,许晓阳.胶原蛋白肽运动营养食品对体育运动员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7):225-226.
[12]游战澜.体育运动食品功效作用机制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7):250.
[13]梁方梅,薄晓仕.运动营养食品对耐力型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6):231-232.
[14]郭大海.运动营养食品与国民体质研究:评《运动营养与健康和运动能力》[J].粮食与油脂,2021,34(7):163-164.
[15]谢凯.运动营养食品的市场现状、趋势与发展对策[J].食品与机械,2021,37(6):229-232.
[16]刘其龙.食品营养对运动员体重控制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2):229-230.
[17]刘西锋.运动营养食品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9):231.
[18]邱晓玲.运动营养食品对体育运动员训练及身体健康关系研究:书评《食品营养与健康》[J].肉类研究,2020,34(4):114.
[19]朱家驹,马国东.高蛋白营养食品对力量型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13):233-234.
[20]杨昊宇,苑宁,董贺楠,等.运动营养食品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22,35(3):30-33.
[21]张霈,刘宪哲,崔海莲,等.运动营养食品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2):225-226.
[22]谢凯.运动营养食品的市场现状、趋势与发展对策[J].食品与机械,2021,37(6):229-232.
[23]戴飞,赵昕.运动营养食品对运动员体质及健康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241.
[24]孟超.从营养膳食学角度分析体育生日常膳食的管理[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2):234-235.
[25]王洋,刘永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指导下的体育院校运动员营养膳食建议[J].食品工业,2020,4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