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于洁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之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显得尤为重要。将大数据技术引入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能使食品数据信息收集和管理问题得到充分解决,从而保证食品能够追本溯源,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和成效。本文以实际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对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进行总结,论述了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食品安全;风险预警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Risk Warning
YU Jie
(Chifeng Food and Drug Safety Monitoring Center, Chifeng 02400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food safety issu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coupled with all kinds of food safety accidents frequently, making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risk war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y introducing big data technology into the field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the problems of food data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can be fully solved, so as to ensure that food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urce, and improve the intens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Based on the actual work,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big data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risk warning.
Keywords: big data; food safety; risk warn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大数据为各个行业发展不断赋能,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技术对食品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收集、分析、评估和处理,使得食品监管由事后追究责任转到事前防范,保证了食品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实现对行业信息的全面共享,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同时,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
1 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1.1 有利于食品数据的收集和管理
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食品安全数据来源较广,涉及数据的类型较多,常见来源包括抽检监测、执法办案、医疗救助、官媒社交媒体和网站等,还有一些数据超出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收集和管理难度大幅提升。但在大数据技术帮助下,线上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可借助信息感知技术以及相关信息采集设备,将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对数据库中各项数据的收集和管理,降低“数据孤岛”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被收集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够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充当后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执法依据,而且能降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压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1]。
1.2 实现食品信息的追本溯源
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中的应用,可做到对食品安全内容的追本溯源,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后,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操作,了解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得到有效监督,保证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要求进行生产经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消费者在食品选购上也会获得更好的体验感,一旦发现不合格和问题食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该过程实现追本溯源,确定产品出现问题的环节,督促企业自查整改,由监管部门调查核实,避免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3 督促食品企业的合法经营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监管部门通过打造线上智能化监督管理平台,帮助食品企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帮助企业根据线上食品监管平台获得具体的行业信息以及监管要求,建立自查自纠制度,明确“三人三责”,严格“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实现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另外,通过应用食品追溯系统,可督促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生产经营,有助于及时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召回问题产品,实现食品生产企业差异化监管,为食品企业的稳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监管效能的最大化。
1.4 信息及时同步
通过线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平台,市场监管信息、食品风险预警信息等内容的收集速度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通过信息内容的共享,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局限性,食品安全智能化监督平台建设有利于保证相关信息得到迅速更新和同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借助该平台,掌握各项食品信息及政策要求,引导消费者了解更多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行业信息[2]。
2 大数据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检测手段滞后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虽然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被广泛应用,但食品检测手段依旧停留在传统层面,很难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制约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部分食品企业缺乏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受生产加工能力、收入水平、检验成本和传统习惯等因素影响,工作人员未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进行检验,检验项目不全,导致标准执行不到位,食品不合格。食品企业检验专业人员匮乏,检验人员和检验水平很难达到细则的要求,仪器设备不全,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基层检验机构由于检验条件不够完善,仪器设备老化程度明显,维修保养费用较高,资金投入不足,检验经费缺少保障,使得基层检测仪器很难做到及时更新和升级,导致基层检验能力和水平存在差距,食品安全管控设备很难与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规定内容保持同步,致使主动抽检工作不到位,食品安全管控更具形式化特征。现阶段,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解决基层检验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食品质量检验系统设定合理的更新操作计划,加快基层检验机构建设,完善检验条件,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2.2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健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更新速度滞后,判定标准与检测方法衔接不顺畅,不能满足现代食品生产需求。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低,往往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后才将标准项目列入其中,预判性不强。
2.3 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可追溯性不强
如果食品出现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和企业可通过追溯体系,对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进行查看,了解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便利条件。但从现阶段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执行中能够了解到,部分监测手段和管理方式不够完善,导致追溯体系很难发挥最佳追溯效果,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核查处置,很多企业会因此产生侥幸心理,使整个食品质量安全管控难度大幅提升[3]。
2.4 食品安全数据库整合度不高
目前,我国食品信息化建设中的食品分类体系较多,常见分类包括全国食品污染检测网络的分类、农产品分类等,不同分类系统处于相互交叉状态,编码内容不一致,容易出现“信息孤岛”问题。受此影响,不同系统之间很难完成数据整合以及综合应用。食品安全分类体系编码不能同步,直接影响数据融合共享操作,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库应用产生壁垒,数据也不能及时得到汇总,因此完善的编码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5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不完善
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中涉及的指标数量众多,各指标涉及的有害因素不一致,差异性十分明显。从目前评价方式应用角度来看,只能完成部分指标评价任务,导致最终评价结果存在明显的主观性。由于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在统计分析方面,也只是单纯对指标合格情况进行探讨。反观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来源,往往以合格数据评估为主,当确定指标合格后,合格区的数据信息容易被忽略。目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往往是通过专家评审方式开展,评估结果易受评估数据量和评估速度影响,造成偏差。部分风险预警系统主要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高风险食品进行抽检监测,数据挖掘存在局限性,难以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
3 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中的具体应用
3.1 支撑国家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
为使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监管部门应保证食品安全智慧监管软件合理完善,现有平台包括计划制订、抽样、检验检测、核查处置、信息公布和食安查等模块。在平台帮助下,可规避重复抽检等问题,当出现不合格和问题食品时,平台发出预警信号,将不合格和问题食品的相关数据信息推送给对应的监管部门,监管部门收到相关数据信息后进行核查处置,并将后处理数据信息实时上传。同时系统可以依靠人工智能,按地域、食品类别、生产企业等分类标准检索食品数据信息,帮助监管人员明确不合格项和问题项占比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合理安排抽检监测计划,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实施精准监管。总的来说,通过对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建设,可以使我国食品行业监管效率大幅提升,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和效率化特点[4]。
3.2 建立食品生产流水线模拟软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生产工艺得到了不断创新,这也让传统生产制造模式朝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为与市场发展形势相适应,食品行业制定相应的自主创新计划,明确后期发展规划方向,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食品企业以顾客需求为基础,打造完善的食品生产流水线模拟软件,保证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从以往生产制造模拟软件应用和研究中能够看出,最为常见的有实体模型结构、数据收集以及过程分析等,相关企业通过建立具体的食品生产制造模拟软件,能够使生产方案更加合理、生产计划更加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更能得到保障。
3.3 完善食品生产流程溯源系统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原辅料采购验证、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检测以及贮存运输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对食品安全和质量产生影响。为此,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应做好食品生产追溯系统建设,保证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降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食品生产追溯系统的建设是以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引入具体编码程序,使食品编号操作能够顺利进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可通过扫描食品外包装条码,了解食品生产厂家的各项信息内容,实现对食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追踪,突显食品生产流程溯源系统的应用价值[5]。
3.4 设置管控预警信息程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