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研究

作者: 陈作苓

摘 要:食物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病原体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两类。食物传播病原体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食品本身含有病原体,另一种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受到污染,并以病原体污染的食物为媒介,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为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应对传染病的食物传播途径进行预防。本文将从食品传播途径入手,通过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及公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及管理,使其掌握正确的食品选购、加工和储存方法,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预防及降低食物途径传播引起的传染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食物;传播途径;传染病;预防措施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rough Food Routes

CHEN Zuoling

(Yaocun Central Health Center, Qufu 273100, China)

Abstract: Foo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 and its pathogens mainly include microorganisms and parasites. Food-borne pathogen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situations, one is that the food itself contains pathogens, the other is that the food is contaminated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process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sales, and the food contaminated by pathogens is used as the medium, causing the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ood transmission ro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hould be prevented.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food transmission route, through improving food practitioners and the public food hygiene and safet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master the correct food purchase, processing and storage methods, develop scientific and healthy eating habits make them,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used by food transmission.

Keywords: food; pathogen transmission;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ve measure

传染性疾病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其主要是由病原体诱发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者人和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诱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或者感染性传染性疾病[1]。传染病传播渠道比较多样,包括食物、空气飞沫、血液、体液途径等,其中经食物途径传播的传染疾病(即“食源性疾病”)为常见传染病传播渠道,是一种患者食用携带病毒微生物、寄生虫等食物所造成的疾病[2]。食源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轻度患者可能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患者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视神经等多系统或全身受损的症状。此外,一旦发生传播,若不及时阻断传播渠道,将可能导致疾病传播范围扩大,甚至可能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因此加强食源性疾病管理及预防对于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有着重要意义。

1 基于食物途径传播的传染病

基于食物传播传染病的途径主要包括食物自身携带病原体和食物受到污染。其中,食物自身携带病原体通常表现为下列情况。例如,牛或者猪不慎感染了绦虫、囊虫;牛羊患有炭疽病;饮用患有结核病或者布鲁氏菌病的乳牛生产的奶;家畜、家禽感染沙门菌,或食用其所生产的奶类、蛋类;食用存在甲型肝炎病毒的水生物(如牡蛎或者贝壳)等[3]。如果上述食物没有完全煮熟或者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消毒,可能会导致病菌感染、寄生虫病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2 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管理内容

在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管理环节中,需切实考虑食品储存环境、设备等诸多因素。同时,餐具卫生、消毒质量、保存环境以及食品加工均是严重影响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重要因素,需设置专门的保存空间,定时消毒、清洗,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4]。同时还需保障装食物的器具洁净、无菌,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勤洗手,多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与抵抗力;定期前往医院进行监控体检,以便早诊断、早治疗传染疾病。

3 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管理措施

3.1 加大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宣传力度

在医院公示栏等公共区域,利用文字、漫画或者教育片等宣传方式,传播经食物渠道传播传染病的知识。例如,医院应该计划性地设置健康类课程,医务人员综合掌握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围绕患者个体差异、成长特点和认知能力,系统化地对其介绍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判断、食物保存、食物中毒情况的要点,提高其认知能力;同时借助多样化的资源,打造真实化的学习情境,联合家庭力量与社会力量开展食品知识教育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大众兴趣,还能有效完成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教育工作[5]。另外,通过播放教育片的方式,阐述食品中毒案例,加深大众对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3.2 增强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预防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外在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人群未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此,有关部门需针对性地增强大众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预防行为,从多个维度上落实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管理工作。例如,一些消费者不吃早餐,习惯吃垃圾食品,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意识有待提高[6-7]。为纠正其错误的饮食行为,可通过开设主题活动,即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安全周,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交流活动,包含不吃早餐的危害或者保存食物的正确方法,逐步纠正大众的错误认知;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比赛评判“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达人”,让大众在参与活动之后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规范其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预防行为,举办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行为监督活动,纠正其不良饮食习惯,端正其对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认知,有效培养其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判断能力。

3.3 提高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重视度,规避食品中毒、传染病

为提高大众对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关注度、重视度,在日常生活中,社区、防疫中心等各方需对大众宣传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预防对自身健康、成长发育的积极意义,改变、端正其生活态度,从而起到规避食品中毒、传染病的作用,长期培育大众经食物渠道传播传染病的防御意识、加强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判断能力[8-9]。定期发放相关健康知识调查表,现场纠正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将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预防理念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保障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引导工作的充分落实。结合有关法律内容,使广大消费者深刻认识到经食物渠道传播传染病的重要性,从源头上提高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预防能力,规避食品中毒、

传染病。

3.4 强化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根据具体情况,组建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落实相关职责,制定应急方案,实行分级上报。如果出现经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的事故,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按下列程序进行处置。①一旦发现食物中毒,应及时上报安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迅速组织工作人员研讨方案,并立即启动紧急情况预案,迅速通知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并根据各自职责,迅速将食物中毒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10-11]。②有关工作人员应保存食物样品和餐具,并将其送至卫生检疫机构进行检测,为食物中毒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③组织护理团队,并对陪同人员进行护理。④稳定患者的情绪,做好患者、患者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确保幼儿园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将相关的处置及时上报给主办方和当地的卫生防疫机构。

4 有效预防措施

4.1 树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或者食品本身携带病原,均是导致经食物渠道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对此科学预防食物途径传播传染病需树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宜食用一些已经变质、腐烂或者正在变质的各种食物;不宜食用没有清洗的蔬果;不宜食用暴露在空气中被污染的奶制品。在饮食前,需洗手,保持手部的卫生,不宜食用冰箱中的剩菜或者剩饭,且禁止食用放置时间≥2 d的食物[12]。食用餐具需每日清洗;定期更换日常餐具。患有传染病者的饮食餐具需和健康人群的餐具相互区分。另外,饮食服务业或者食品加工单位均需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食品检验防疫制度,提高对食材采买质量的重视度与关注度,不宜对霉变食物或者过期食物进行加工、销售。

4.2 严格控制食物储存温度

通常情况下,病菌在特定温度下(5~20 ℃)的繁殖速度会明显加快,如果食品保存者没有重视温度的管控,可能会对细菌成长繁殖提供一定的有利环境,导致食物变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载体。对此需做好下列防范措施。①冰箱温度应该≤5 ℃,维持食物保存环境,保障温度分布均衡。②熟食、热食的再加热温度应≥60 ℃。③生肉、生菜中的微生物含量可能较多,需分开保存,防止食物发生交叉污染现象。④需将生的食物完全覆盖或者保存在密闭袋子或者容器之中,且生熟食物应分开

放置。

4.3 正确掌握食物处理方法

为了有效地减少食物中含有的细菌,需掌握科学、有效的食物处理方法。①采用不同的砧板、刀具或者盛具分别处理生食、熟食,在处理结束后应及时对砧板、刀具进行清洗[13]。②长时间未使用的餐具或者刀具,在应用前均需对其实施清洁或消毒。特别是在夏季,由于高温天气,细菌繁殖速度较快,需做好对应的清洁工作。③食物保存需与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如农药、杀虫剂等)保持一定距离,蔬菜保存区域应干燥整洁,防止霉变情况(如黄曲霉毒素)的发生。④定期对食物情况进行检查,如果食物存在霉斑、糜烂、变质或者变色等不良现象时,需及时处理。

4.4 提升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

春夏季节交替期间,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细菌可能会大量繁殖,此时间段也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期。若要有效预防经食道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需保持个人生活环境的整洁干净、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活作息习惯,提升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如及时增减衣物,注重保暖。同时开展体育运动锻炼,适当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量;还需戒烟戒酒,加强个人身体素质,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另外,需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每日开窗通气2 h;如果存在明显的不适感,需及时来院诊断治疗,不宜过度劳累。良好的个人身体素质,有利于降低罹患传染性疾病的概率。

4.5 预防接种

对于一些易感群体进行预防性接种干预,以此来提高其特异性与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需有计划性、重点性地对一些易感群体提供疫苗、菌苗或者类毒素等接种服务。在接种疫苗后,免疫力通常在1~4周

内出现,且持续时间较久[14]。人工被动免疫通常是在紧急需求时,向人体输注免疫球蛋白等物质,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在接种注射后,免疫力会立即产生,维持时间在2~3周。采取免疫预防接种方式能够对易感群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避免疾病传播范围扩大。同时个人需主动开展体育锻炼,保持个人饮食习惯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适当增加营养物质、维生素等成分的摄入量,增加饮水量,食用一些含有高蛋白质、微量元素的新鲜蔬果,有利于强化自身免疫力。另外,还需科学地安排自身的生活作息时间,保持作息的规律性,防止由于劳累过度或者感冒而导致免疫力衰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