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分析
作者: 张远江 李鸿雁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加,消费者开始重视农产品安全性,更偏向于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加快农业发展的速度,应针对农产品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安全性。采用供应链的模式,分析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安全风险问题的出现概率。基于此,本文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供应链环境下多层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和具体实施措施,以期可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Guarantee under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ZHANG Yuanjiang, LI Hongyan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market also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consume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were more inclined to pollution-free, green and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order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ffective quality supervis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supply chain model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unsafe factors existing in each link of the supply chain,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safety risk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multi-level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guarantee mode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under the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and safety guarante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words: supply ch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safeguard measures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一旦出现安全事件不仅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带来威胁,同时也会给相关地区或者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现阶段,为了提升农产品产量、提升病虫害防控效果,农民会选择增加农药的使用量,虽然能够缩短农产品的生长进程,但是很有可能会使农产品中存在大量的化学成分残留,同时还会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于农业持续发展有不利的影响。我国需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提升农产品的销售量,推进农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针对农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监管,但在其管理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的风险因素,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保障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包括生产环境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储存因素、运输运输、加工因素及销售因素等,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需要针对各项因素进行管控,其中生产环节是最为重要的环节[1]。在当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但是仍然有很多分散农户的存在。这些农户的竞争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意识,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种植技术较为落后,仍然是利用大量的化肥及农药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加快产品的生长速度。这会导致在农作物中出现大量的化学成分残留,使生产安全出现了较大隐患,并且其化学元素还会渗透到土壤中,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严重时会影响地下水体质量。为了能够提升生产安全性,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重视针对绿色种植技术进行推广,提升种植农户的安全意识,使其可以主动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保障现状
农产品的消费过程会受到农产品价格因素、质量因素、品牌因素等多项因素的影响[2]。通过对消费群体的消费特点进行分析,在采购蔬菜及水果时会对产品价格、产品外观进行观察。目前消费者已经开始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不再单一的考虑农产品价格,这种消费倾向有利于促使农产品生产人员形成质量安全管理意识,积极使用新型的种植技术,栽培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
2.1 农产品存在污染问题
现阶段,无公害农产品成为人们选购的主要产品类型,然而因农产品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引起污染问题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本底因素和生物因素4方面。①物理因素是指人工栽培管理或者机械处理时将其他的外来杂质混入了农产品中。②化学因素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时使用化学农药或肥料所出现的化学成分残留,会给农产品造成严重的污染。例如,在施肥时增加氮肥的使用比例,肥料进入到土壤中会产生硝酸盐,使农产品内部亚硝酸盐量过多。③本底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地环境内自带的污染因素对农产品造成了品质影响。例如,个别地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吸收部分重金属成分,导致自身品质降低。④生物因素是指细菌或者病毒给农产品造成危害。当前农产品污染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认知,需要对污染问题进行处理[3]。
2.2 缺失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提出了大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但是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模式。①农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所提出的标准存在不统一的问题,并且在标准中没有提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具体控制措施。②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在对农产品进行检验时,使用的检验技术较为落后,并且检验检测技术的重点并不在于检查农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而是将其作为农产品认证的标准。在检测后,没有将检测结果公布于消费者,难以对相关企业起到约束作用。
2.3 技术以及信息服务体系有待提升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过程中,检测技术、风险分析技术及控制技术等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类型[4]。以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技术为例,该技术目前的研究深度仍然有待提高,通过该技术可以明确不同农产品内农药的最大残留量,能够为后续农药配比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基础知识。此外,信息服务体系也急需完善,但是现阶段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难以为农产品质量监管活动的开展提供数据
支持。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
农产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消费者能够直接观察农产品的外在特点,但是对其内部成分组成的了解却较少,难以及时发现存在的质量隐患。相关部分问题在处理过程中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如未针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不够,未及时向消费者对外公布农产品的检测结果,难以为农产品的选择提供参考。由于农产品市场范围较大,涉及到的产品类型较多,特别是存在很多散户直接销售的现象,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增加。政府难以及时鉴别出散户销售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出现漏洞[5]。
3 供应链环境下多层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
供应链包括物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环节,将产品供应环节、产品制造环节、产品销售环节及消费环节进行紧密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产品运输、信息传递及资金交流等[6]。农产品供应链属于全面化的组织体系,目的在于生产和销售农产品。在农产品供应链内包含着不同的主体角色,各个主体在供应链上展开合作,能够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主体还可以做到互相监督,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在对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建设时,需要重视提升其层次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3.1 质量安全保障层次分析
农产品生产包括自然再生产及经济再生产两种模式,使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具有较为特殊的性质。例如,产品本身具有生物性特点,由多种不同的成分构成,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化,物流管控难度较高,需要及时掌握农产品品质的变化。在供应链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将质量安全作为重点管理内容,如果出现安全事件,不仅会使上游企业及下游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伤,严重时会使供应链出现解体的问题[7]。因此,需要设置层次化的质量安全保障模式,相关人员针对质量安全保障的层次实施划分,从整体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内部协同及外部监管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安全保障模式的建立,将全面管理意识及预防管理意识进行了融合,可以针对质量安全隐患进行有效预防,改变了以往只有在出现安全问题时才进行处理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因此,需要打造内部和外部相互协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在内部需要构建协调的合作体系,在外部则增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及技术监督,为内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补充。
3.2 质量安全保障模式分析
3.2.1 供应链内部协同模式
为了能够提升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必须要调动供应链体系中的所有主体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其可以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意义[8]。通过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分析,其链上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竞争性以及合作性两种特点,每个主体都以自身利益为目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但是主体之间也具有竞争的关系。个别成员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利益水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会选择减少成本投入,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供应链上的其他主体利益受到影响。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需要相互信赖,才能够保证自身的环节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每个成员之间都应当传递正向信息,并可以针对其所从事的活动实施逆向追溯,利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开展高效合作,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提升整体效益。当市场需求因技术因素、质量因素、规格因素、品种因素出现变化而改变时,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也需要对其生产模式进行调整,形成利益共同体,防止在生产活动中出现机会主义行为[9]。
3.2.2 供应链外部监控
在供应链的外部也需要做到有效监控,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到监管工作中,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政府部门需要针对市场的信息进行公开,引导农产品市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控制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政府同时也需要针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行为活动进行约束和管理,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依据及法律要求,明确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具体质量标准。针对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的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监管,形成相互约束的保障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运输企业等可以也形成相应的协会组织,在协会内对信息进行共享,打造信息化数据库,整理和农产品安全相关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公开给消费者,形成自我质量监管的模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