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产品实验室质量安全检验结果准确度的途径探讨
作者: 王伟摘 要: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快速消耗品,其质量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农产品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若想及时解决潜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实验室检测是最常用也是最直观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农产品实验室质量安全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关键因素,提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结果准确度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及从业者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方案及思路。
关键词: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准确度
Discussion on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Laboratory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NG Wei
(Shanghai Denuo Product Testing Service Co., Ltd., Shanghai 200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and fast consumable in people’s lif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ocus issues of the whole society. Whether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od production, storage, transportation or sales, laboratory testing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d intuitive method to solve potential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in time. By analyzing several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ura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results,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improvement schemes and idea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departments and practitioners.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ccuracy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监管力度的加强,质量安全等级日渐提升。同时,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吃饱”过渡为“吃好”,虽然物美价廉依然是人们选购的重要依据,但是品质和健康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要想吃得健康,质量安全必须要有保障,而准确、有效、及时的检测数据则是安全、健康的重要证明。
1 影响农产品实验室质量安全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
1.1 标准、法规不统一或有歧义
与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相关的很多指标都存在多种检测方法,不同的标准对于同一指标规定的检测方法不完全相同,导致结果不一致,数据离散,准确度降低[1]。事实上,标准对于不同方法的适应范围都有明确规定,对于有歧义的地方也大多出台了相关标准解读等文件予以进一步说明,但是对于新人或新的检测机构来说,由这些原因导致的准确度差异仍然存在。
1.2 检测机构的管理不善及人员技能缺失导致的结果失真
目前专业从事检测检验的机构非常多,虽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这些机构设置了准入审核机制,但是日常监管力度非常有限,部分检测机构存在以下问题。①检测机构对于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从业资格准入门槛,基本上处于来者不拒的状态,这就导致有些工作人员技能不足,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②人员流动性大,老员工任务量增加,精力不够可能会增加造假风险;新员工突击上岗,业务不熟练,不熟悉标准和法规,难免会出错。③管理松散,没有严格按照检测标准和要求进行检测,导致检测结果与真值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了生产企业甚至消费者。
1.3 实验室环境等硬件水平不达标
农产品中很多指标的检测需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例如,温度和湿度差异较大时,样品的取样重量会存在较大误差;测定pH值时,如果温度和气压不同,最终检测结果也会不同;在微生物检测时,若环境本身卫生条件较差,会对样品造成污染,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实验室设计不科学、实验设备不合格,也会导致环境和设备稳定性差等问题,最终影响检测结果[2]。
2 提升农产品实验室质量安全检验准确性的一些建议
2.1 做好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药品的选购和管理工作
在实验室建设前应做好前期设计工作,保证布局科学合理,如果没有把握可以全权委托给专业的机构,以避免因实验室布局不合理导致环境条件不能满足检测需要。选购实验室重要仪器时,尽量选择口碑好、售后服务好、配件易于更换以及可以自动校正的仪器,从源头保证仪器的精密度,降低设备维护成本,不选质量无保障的仪器。选购关键药品试剂时,优先选择质量有保障的生产厂家,各类试剂必须标注有限期,经常检查,避免因为药品成分含量不够、试剂失效等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此外,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不论是经常使用的仪器还是偶尔使用的仪器,都要按照要求进行校对、检定、期间核查和定期维护保养。对于蒸馏装置、盛放器皿等,应在每次使用前确定其气密性和无杂质及干扰成分残留,从而降低检测结果错误的风险[3]。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检测技能水平
目前,农产品的检测仍然依赖于人工操作,即使采用最先进的设备,也无法在加入样品后直接读出各种检测结果,需要人工加样、制样、前处理和进样等工序,检测结束后再由人工分析和确定检测结果是否可信。因此,人为因素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提升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①把好招聘关,选择爱好学习的成长型人才。②做好“育人”工作,不仅要重视检测技能水平的提升,还应该提升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认同感。例如,在检测技能提升方面,做好“老带新”帮扶工作,可以通过组织检测技能比赛、参加能力验证、组织盲样考核等多种方式,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检测技术交流和检测技能提升。在道德水平和职业认同感方面,可以通过对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进行培训,从而使检测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培养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工作习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③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给员工提供培训、继续教育和晋升通道,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搞好“留人”工作。人员稳定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才有保障。
2.3 实验室管理规范化
一个管理混乱的实验室,想要稳定持久地输出可靠的检测结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实验室管理体系健全,并且持续稳定运转,建立并维护实验室运行的长效稳定运转机制才有可能持久输出准确的实验检测数据。制度健全了,执行到位了,人员和设备也就管控到位了,这才是食品农产品检测结果准确度的最可靠的保障[4]。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不仅体现在制度文件、记录文件、内部检查是否完备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在执行层面,制度完善、各层级严格执行到位,各岗位员工各司其职,并且定期检查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改进、不断优化,如此不断才能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工作做好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就会不断提升。
2.4 抽样要典型、制样要及时
相关抽样标准明确规定了生产量与对应的抽检最少样品量,检测样品的抽取必须符合标准或随机抽样的原则。但是有的检测机构为了节约成本,存在抽样不规范的现象,如没有按照标准规定的样品量进行抽样,或存在各种混样的操作,这些都会导致抽取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导致检测结果不能代表该批次样品的真实质量水平,影响之后工作的开展。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在抽样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抽样标准或规范要求,严格执行抽样工作。例如,在对大米、小麦等粮食抽样时应使用专门的抽样和分样用具,无论是分层抽样、分区域抽样、四分法缩样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到位。只有规范的抽样方式、正确的抽样方法、科学的抽样用具,才能取得有代表性的样品,最终得到更准确的检测结果。同时,在抽取样品后还应该及时录入系统、完整记录样品信息、及时将样品转移至实验室或样品储存间。对于需要进行微生物等检测项目的样品,要注意其包装形式及储藏环境卫生条件,避免其受到污染,并尽快转移至实验室,进入检测
环节[5]。
此外,对于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类的产品,由于保质期不长,必须及时制样检测,否则对检测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于有特殊标注要求的制样方法,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制样的及时、均匀是后续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样品是检测的源头,如果在样品抽取和制备上出了问题,那么检测结果再严谨也无法弥补。因此,要想获得准确的、有代表性的检测结果,必须关注抽样的典型性、制样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2.5 加强标准和法规的学习
标准和法规是检测行业的技术依据和行动指南,要想提高检测技能,必须不断地深入学习标准,积极参加标准制定单位或权威机构组织的标准解读培训等会议或培训课程学习,以免产生因误读标准、法规导致的操作错误或理解执行错误。对标准和法规的学习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①对于法规的学习,应根据检测领域制定需要学习的法规清单,并提供原始文件和培训资料,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作为检测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检测相关岗位的工作。②对于检测相关岗位的人员而言,一定要注重国家标准的学习,熟悉标准对于样品的具体要求,不同样品的限量值要求,随时关注标准更新。③检测时直接使用的检测技术类标准的学习,要充分关注其对于不同样品的不同方法选择,关注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等要求,做好方法确认工作之后再开展检测。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完善,标准和法规的修订频率也逐渐增加,如有条件,应积极报名承担各类标准起草和修订类工作,了解国内外标准制定情况和标准制定流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并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社会信任感和消费信心。
3 结语
检测结果准确度的提升不是某一个环节的改善就可以实现,它需要整个实验室的不断规范化管理,需要所有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不仅包括实验室供应商管理,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维护、完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不断学习,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科学管理等内部因素,还包括外部环境对实验室要求的不断提升,只有不断地学习、发展、提升才能持续达到社会对检测数据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范倩.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7(6):109.
[2]吴建宇.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方法探究[J].饲料博览,2020(1):93-93.
[3]邢华.提高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J].中国果菜,2017,37(8):51-53.
[4]席少华.提高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有效途径分析[J].现代食品,2016(3):123-125.
[5]谢伟燕.有效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精准度的路径研究[J].科技展望,2015(2):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