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研究
作者: 丁旭 李黎
摘 要:淮安市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本文分析了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的路径,为促进产业链迭代升级、推动淮安市“绿色高地”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链;大数据背景;发展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ai’an Green Food Industry Ch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DING Xu1, LI Li2
(1. Jiangsu College of Nursing, Huaian 223005, China; 2.Mark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Huaiyin District in Huaian City, Huaian 223000, China)
Abstract: Huaian city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has entered a new dimen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chain in Huai’an city, and proposes an optimization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chain in Huai’an city, so as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promoting the iterative upgrading of industry chai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highland” in Huai’an city.
Keywords: green food industry chain; big data background; development
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推广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绿色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链,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1]。因此,地方政府要把握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遇,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优化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淮安市“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1 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淮安市围绕其得天独厚地域优势,即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不断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出绿色生态食品特色产业发展举措,努力打造江苏省、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1.1 绿色食品企业、基地建设
2020年,淮安市共有规上食品工业企业153户(含2个主板上市企业),食品已占江苏省食品的12%左右。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初步形成烟与酒、盐与糖、肉与饲料、米面油及水产品等为重点的食品工业体系。截至2021年,淮安市绿色食品企业认证数量102家,先后获绿色食品认证258个、有机认证30个,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67万hm2。优良食味稻面积达12.13万hm2、获批“味稻小镇”11个。累计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20.7%,年产绿色蔬菜420万t、食用菌11万t,中药材面积达0.33万hm2。年出栏生猪200万头、家禽7 000万羽。以小龙虾、大闸蟹为主的特种绿色水产养殖面积达3.27万hm2,占比85.4%。实施投资超3 000万元农业项目154个。新增高效设施农业0.41万hm2、高标准农田3.3万hm2、千亩以上连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个[2]。金湖县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白马湖农场建成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淮阴区获批省级种业农高区,拥有省级特色优势种苗中心(企业)20家。
1.2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
近年来,为促进淮安市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淮阴丁集黄瓜节、淮安苏嘴西瓜节、洪泽蒋坝螺蛳节等“一县一节庆”活动被成功举办。相关政府以“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建设GAP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为抓手,已经授权品类12个、50家企业,年销售额突破250亿元,生态、绿色、健康和安全日益成为淮安绿色食品的标志,且推动了今世缘酒业、苏盐井神、双汇食品、苏食肉品、白玫糖业、百斯特鲜食和旺旺食品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出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2 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
从目前总体情况看,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但产品品种单调,产业发展不平衡。据了解,淮安市以酒与饮料、盐与调味品、肉与饲料和现代食品为主要产业,国际知名企业、品牌较少,且多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低端产业,缺少做大做强的意识和能力,产业链内部恶意竞争加剧,同时上下游企业发展都相对较为落后,难以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因此,急需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的产业,同时加快产业链上下融合、均衡发展。
2.2 缺乏绿色食品产业文化宣传
淮扬菜、盱眙国际龙虾节、世界美食之都等都已经成为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名片。但是,还需进一步深挖品牌价值,实现品牌化发展,使地方名片、知名企业与绿色食品产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文化内涵,推动美食与旅游、文化和创意取得紧密深入的结合。
2.3 绿色食品产业标准及追溯体系有待健全
淮安市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检测和物流尚未形成一体化标准建设,无法支撑绿色食品产业链“绿色”的优质属性,无法满足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同时,相关人员对已有标准宣传力度不大,导致产业链内部对培育名牌、地域品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意识淡化。另外,受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关部门的分段式管理及质量安全监测机构设备落后等问题影响,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缓慢。
2.4 对信息化互联网的应用有待深入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AR/VR、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线上销售渠道变革加速。目前,绿色食品企业信息的发布更多依靠相关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抖音,但实际上各平台并未形成交互共享,阻碍了绿色食品的品牌推广。以“淮味千年”品牌为例,其尚未入驻淘宝平台,虽已入驻抖音平台,但信息发布宣传较少。因此,大部分消费者对淮安市绿色食品的品牌缺乏认知,购买力不强。可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迟缓将直接影响市场营销效果。
2.5 监管和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绿色食品企业在通过绿色认证后,管理部门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未获得认证的企业和产品上,这样会顾此失彼,对已获证的企业和产品无法开展有效监督和管理。同时监管队伍配备不足,监管效果不足,监管职能不清晰。绿色食品监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在职能交叉的情况下,各部门需要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但目前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监管工作时效性不足。绿色食品产业建设工作推进缓慢,未成立有力的领导部门。
3 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优化措施
产业链优化指在产业链内部进行调整升级,使内部各链条间的关系更符合未来产业链发展要求,且运行得更有效、合理、稳定和高效,使产业链内部摩擦系数降低,经济价值获得提升,从而再次推进产业链迭代升级。
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优化路径主要是利用当前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升级,以此来提升产业链中链条节点之间的链接能力,提高各个环节的整体竞争能力。①对绿色食品的生产、采收、粗加工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对源头原料等基础设施进行精准控制,为中下游优化奠定基础。②对产业链中游的深加工产业、仓储运输进行全面优化,加大数字技术的运用和人才投入,推动流程再造,挖掘中游企业的潜在价值。③对产业链下游的市场销售、文旅休闲、专业服务环节进行优化,加强产业的品牌和文化宣传,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利用科技创新,运用多种信息平台,以数字技术带动产业链内部联系,使产业链优化更加安全和稳定。
3.1 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联盟
在“双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加快淮河流域绿色食品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把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施绿色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村镇一特色、一地域一标志的发展新风貌。围绕淮安市“333”主导产业体系,着力提高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园区的比重,积极开发境外资源,不断壮大淮安市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先者。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通过政府的规划、政策扶持等手段,建立起从田间地头到用户餐桌的绿色食品的全产业链体系,鼓励和支持绿色食品、现代农业和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协同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3.2 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淮安市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也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由行业专家指导,可选定行业龙头企业或特色企业,将加工度、附加值、技术含量低“三底”的产品转型升级为“三高”产品,建立高端化发展方向标。以旺旺食品龙头现代食品企业为例,通过遴选高端原材料,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大力开发养生保健类产品,逐步形成独具地方特色、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同时,带动产业上下相关产业,提升研发设计、物流服务,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推动传统种植、养殖产业开展精细加工、技术改造等工作。
3.3 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链创新化发展,深化产教研合作
强化“校政企行”科研合作,依托龙头企业或地方高校,建立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实验室,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推进基础研究,形成创新突破。如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校方针对某个企业或产业园建立食品、化工、信息技术等专业集群,突破瓶颈,指导产业发展。以项目为依托,使“政、产、学、研、培和用”紧密衔接,形成服务绿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一站式科孵化产业平台。对于产业链中不同类型企业,实施差异化定位发展,如酒与饮料、盐与调味品、食品类企业技术相对成熟,可以向集成创新方向发展;种植、养殖等农副产品企业向二次开发创新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企业。同时,推进保障创新机制,根据绿色食品产业特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激励机制。
3.4 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拓展空间
对于淮安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虽然明确了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思路,但由于绿色食品各类企业发展松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缺乏本地国际性引领业务,存在商业模式价值低、可重复性高、科创含量不高及产业链自主可控性弱等痛点。需要以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和食博会[3]为载体,在原有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市场销售、文旅休闲及专业服务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补链、强链、固链,融入绿色食品产品研究、装备制造、包装设计、信息技术、新媒体、电子商务、政策标准研究及食品管理等新的领域。在数字赋能的基础上促进内部有机耦联,形成区块链技术追溯体系[4]、产销一体化、产业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经营管理线上线下一体化、信息技术与智慧农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