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冷库冷链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作者: 袁筱怡 杨媛 史韦艳

第三方冷库冷链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0

摘 要:选取北京、上海、吉林、江苏、河南、四川和甘肃作为代表,对比各省市与广东省在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监管模式上的异同点,梳理外省的有效措施;实地调研广东省内11个第三方冷库的存贮和运输环节,从企业备案信息、硬件设备、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和监管执法情况等5个方面评价冷链食品管理情况。结果表明广东省第三方冷库冷链还存在冷库硬件条件和配置不合理、缺乏出入库的质量检查机制、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落后、仓储与配送之间的衔接不流畅和未设立进口冷冻食品专区专用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第三方冷库;冷链;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Research on th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Mode of the Third Party Cold Storage Cold Chain

YUAN Xiaoyi, YANG Yuan, SHI Weiyan

(Guangdong Food Safety Society,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selected Beijing, Shanghai, Jilin, Jiangsu, Henan, Sichuan and Gansu as the representatives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regulatory measures of cold chain food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between provinces and cities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ort ou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f other provinces. Conduct field research on the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links of 11 third-party cold stor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evaluate the management of cold chain food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enterprise filing information, hardware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 daily management, supervision and law enforc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rd-party cold storage cold chain in Guangdong province 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unreasonable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cold storage, lack of quality inspection mechanism for warehousing and outbound, backward warehou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unsmooth connection between 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and no special area for imported frozen food.

Keywords: third-party cold storage; cold chain; food safety; regulatory mode

1 研究背景

广东省作为冷链食品的主要产销地,冷链物流在食品贮运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广东省对于第三方冷冻冷藏食品贮存服务提供者的监管方式主要为备案制,针对第三方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滞后也一定程度制约了行业的发展[1]。因此,研究如何强化冷链冷库的运营监管,落实委托方和冷库方的主体责任,对优化广东省第三方冷冻冷链食品贮存和运输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概述

2.1 广东省冷链食品产业状况

广东省冷链食品产业发展状况呈现以下特征[2]。①冷链食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广东省食品的消费量长期保持全国首位,约有25%是通过冷链贮运,带动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需求。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快速布局。广东省冷库建设向农产品产地集中区密集布局,全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空间上分布更加均衡。③率先开发冷库通追溯系统(简称“冷库通”)。广东省已有25 442个冷库纳入冷库通,实现冷库档案信息化、冷链产品进出库台账电子化和对冷库的全天候智能巡查。

2.2 省内外冷链食品监管措施对比

由表1可见,广东省在冷链食品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和管理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2.1 共同监管措施

(1)入库备案。凡在辖区内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贮存的相关单位或个人,必须在各省建立的“冷藏冷冻食品追溯系统”中注册,并在进口冷链食品出入库两日内登录追溯系统,准确、规范、真实地上报具体进口冷链食品出入库信息。进口冷链食品入市流转之前还必须查验核酸检测报告和消毒证明。

(2)贴码追溯。通过集中监管仓或首站单位,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每一批或每一箱赋予追溯二维码,并粘贴至外包装,且在经营场所公示追溯二维码,消费者可扫码查询进口冷链食品防疫证明等信息。

2.2.2 借鉴监管措施

(1)强化封闭管理。上海、吉林、安徽等省市对进口冷链食品采用“三点一库”(口岸查验点、港区提货点、市内第一存放点和中转查验库或区域)闭环管控,实现进口冷链食品智能化管理。

(2)精准追溯信息。部分省市在所有中转查验库的卸货区域、中转查验库核酸检测区域、货物消毒区域等场所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视频监控巡查、冷链食品防疫综合分析、预警信息查询等功能。

(3)数据对接共享。天津市通过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加强冷链企业上线运行的监督检查,将全市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信息进行归类,建立管理数据库;会同北京、河北两地市场监管局加强追溯平台数据的对接和共享,促进京津冀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一体化建设。

2.3 省内冷链食品存贮情况

2.3.1 调研第三方冷库情况

本次调研的11家第三方冷库,主要位于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市,提供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的低温存贮服务,存贮容量均在1 500个板位或10 000 t以上。

2.3.2 第三方冷库运输贮存情况

共有7家冷库提供运输服务,均安装温度记录仪用于记录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但均未装备湿度记录仪;大多数使用易流科技系统实时管理冷库→冷藏车→门店的全链条温度记录和管理。存在2家企业未对低温运输车的温度进行查验,1家冷库未制定装卸过程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在运输装卸阶段,冷藏车中的温度基本处于10~15 ℃,明显超过正常的低温贮藏范围。

3 现状分析

3.1 冷库硬件条件和配置不合理

部分企业的月台缺少冷库门限制冷热交换的装置,未在车辆对接处设置密封设施,导致装卸缓存区的温度控制不良,有3个冷库的卸货区温度在10 ℃以上。同时冷库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果蔬类保鲜冷藏空间配备不足,导致仓储功能失衡,难以满足大量的果蔬类生鲜食品的存贮任务,令生鲜果蔬类产品进出库等待时间长,增加了变质腐败的概率,缩短了货架期。

3.2 缺乏出入库的质量检查机制

45.45%调研企业缺失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租赁方管理制度、溯源制度和质量安全自查制度,约27.27%的企业未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架构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制度。由于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商品入库、出库时无法保障质量,日常的自查和清洁工作不到位,可能会有部分变质的冷藏货物来不及清理,最终流入市场,产生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3.3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当前大多数冷库为堆放式库房,还无法通过智能温控硬件设备采集仓库、冷藏车、保温箱的温湿度信息,与生鲜产品要求的温湿度进行比对。加上部分冷库未能按照要求及时录入冷藏食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内容,导致仓储管理信息更新滞后。

3.4 仓储与配送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存在货物从冷藏仓库中取出后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装车,低温食品长时间在常温存放的情况。部分货车司机为节省成本,私自关闭冷藏车空调,发生“断链”现象,而易腐食品要求全程的运输、交接和储存全部在冷链环境下,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同时在装卸、搬运、运输的过程中发生冷藏食品的破碎,导致冷藏食品受到污损,影响冷藏食品的安全。

3.5 进口冷冻食品尚未专区专用

相对于上海市,广东省尚未对进口冷冻食品进货、运输和装卸过程进行规范,没有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货设立“专用通道”,还未优先设立专用冷库,大部分进口冷链食品与国产冷链食品存放于同一库(室)内,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日常监管模式

4.1.1 落实贮存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要求冷库经营者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等主体资格文件并备案;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查验留存委托方的合法资质证明文件,建立健全冷藏冷冻食品贮存档案,如实记录委托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及委托贮存的冷藏冷冻食品的名称、数量、时间、生产日期或批次等内容;按照食品标签标识或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贮存食品,采取适当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保持贮存场所、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等清洁卫生,定期消毒;要定期检查贮存食品,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食品[3]。

4.1.2 压实一线冷链食品监管责任

通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冷藏冷冻食品委托贮存、运输服务纳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食用农产品销售者的日常监管中。加强对冷藏冷冻食品贮存服务提供者的巡查,逐条逐项落实主体责任。还要通过针对检查情况适时开展监督抽检,在抽检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冷藏冷冻食品,及时进行处置。

4.2 完善冷链食品追溯体系

4.2.1 扩大冷链食品信息追溯覆盖面

完善追溯体系软硬件设备,建设具有公信力的产品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全省冷链追溯体系[4]。建设产品冷链追溯管理平台,联合省内大型冷链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高校等,按照统一、信息互联互通的要求,建设广东省冷链追溯平台,汇集冷链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信息,建立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

4.2.2 完善冷库通系统功能

建议冷库通增加适用于个体户及散客“小批量出货”的功能模块。现存小客户小批量时无法在冷库通下单,散户无法购买冷库通中的产品。针对实际交易中有商品一直在同一库,货物已经完成交易换货主的情况,通过在查询系统中增加商品在库,实现转移货主名称的功能;实现冷库通的操作需做一次出库和入库处理。

4.3 提升冷库经营管理水平

4.3.1 采用现代化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开发新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冷链食品、农产品从采购进货查验、仓储物流配送到门店销售全程可追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全链条透明化管理,有效地预防和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4.3.2 优化冷藏货物的装卸搬运程序

通过对不同的冷链食品设定装卸搬运活性指数,优化装卸搬运程序[5],有效提高物料的装卸搬运活性指数,避免因装车等待时间过长导致食品变质造成的损失。同时加强员工招收门槛和员工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

5 结语

建议监管部门应从完善现代化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冷链产品信息追溯体系和压实一线冷链食品监管责任等方面优化冷库日常监管模式入手,借鉴外省在专用通道进货、贮存和销售,监管数据对接共享和追溯信息精准方面的做法,完善冷库通系统快速查询、批量导入和信息对接功能,完善冷链食品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傅娟,杨道玲.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困境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1(9):20-23.

[2]吴乐燕.广东省冷链物流业调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1(3):31-33.

[3]魏进.关于食品安全在冷链物流仓储的调研分析:以中凯智慧冷链物流园为例[J].物流科技,2021,44(5):152-159.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打造智慧物流发展绿色物流:2020上半年中国冷链物流发展回顾[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4):19-24.

[5]杨云燕,马爱鲜,马云辉.智慧物流中的仓储及配送中相关的智能技术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187.

作者简介:袁筱怡(1990—),女,广东江门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食品研究与开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