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瓜子,过年似乎都不香了

作者: 王蕾

如果说大菜是春节餐桌的“镇桌之宝”,那么瓜子便是客厅聊天区的“定海神针”。没有那一地瓜子皮,过年过节的气氛仿佛都不热烈了!那么,小小的瓜子是怎么成为“国民零食”的呢?

瓜子的崛起

中国人嗑瓜子的历史由来已久。北宋时,江浙一带率先兴起嗑西瓜子之风,当时童谣里就有“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风筝)”的说法。到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大家都嗑起了瓜子。

19世纪中期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来华之后就被嗑瓜子的风气给惊到了:“这些人在用餐前把嗑瓜子当成开胃之需,确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景致……无论是在大街旁,还是在小道边,就算到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子。在大清帝国各个地方,这种消费形式确是一种不可思议、超乎想象之事。”

不光寻常百姓,就连富贵人家也不例外,《红楼梦》第八回里林黛玉拜访薛宝钗的时候,就边嗑瓜子边聊天。

那么问题来了,林黛玉嗑的是哪种瓜子呢?

古代瓜子种类繁多,炒食的有三种,即南瓜子、西瓜子和葵花子,而苦瓜子、丝瓜子、冬瓜子、甜瓜子只能入药,显然不在其列。

一般认为,曹雪芹逝于1763年,黛玉想嗑,只能在此之前,而向日葵是美洲舶来植物,此时在中国尚未流行。

关于向日葵的最早物证,是1519年河南新安紫荆山玄天上帝殿盖瓦残片上的葵花图案,但并无相关文字记录,当时工匠们常按西洋客户提供的图样来制作,所以不能坐实“当时中国已有向日葵”之说。

事实是,直到明代末期,人们对向日葵的概念依然混乱,1621年《群芳谱》中记载了向日葵,却分别按“西番葵”和“丈菊”记了两次,可见作者并没见过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没提向日葵。

到了清末,关于向日葵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但并未大面积种植。直到1930年,才有书提到“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而此时距《红楼梦》成书已170多年了。

如果林黛玉嗑不到葵花子,那么她也嗑不到南瓜子,因为后者同样是美洲植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推广速度等,应该差不多。倒是西瓜子比较有可能,因为西瓜在五代时传入中原,南宋时已在南北广泛种植。

据1751年锦州海关奏报,“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

古代西瓜分两种,一是食瓤,二是食籽,后者又叫“打瓜”。古伯察曾说:“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饮茶喝酒,桌上肯定会有西瓜子作伴。”考虑到曹雪芹后半生都生活在北京,《红楼梦》也在北京创作,而当时北京又是“打瓜”生产的重要基地,则林黛玉所嗑,应该是西瓜子。

那么,葵花子为何能后来居上,压倒西瓜子呢?因为葵花耐盐碱,特别适合在北方种植,且种向日葵可以肥田,其茎烧成灰后,加水熬干,可制碱,充肥皂之用。另外,葵花子还可榨油,改善了国民的饮食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跟“瓜”毫无关系的葵花子一跃成为瓜子界“一哥”:人们一般说“瓜子”指的就是葵花子,而名正言顺且资历更老的西瓜子、南瓜子,反倒要专门标明身份了……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便进入了“嗑瓜子鼎盛时期”。“瓜子、花生、香烟”俨然成了当时电影院、公园等场所的“三件套”。

为什么中国人过年一定少不了一把好瓜子?这要从嗑瓜子的“即时满足”和“话题暖场”功能说起。嗑一颗瓜子,从开始到结束,只需短短几秒,就能享受到美味。这种快速的反馈,让我们的大脑迅速获得满足感,就像按下了快乐的开关。人一开心,话题自然就来了。

嗑瓜子的声音也是节日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噼里啪啦”的嗑瓜子声,清脆饱满,就像一颗颗小鞭炮一样,不知不觉间给过年增添了一份喜庆和热闹的感觉。

吃瓜子相当于喝油吗

网上这两年流传一种说法:“吃一把瓜子相当于喝油”,这让不少爱吃瓜子的朋友心生疑虑。瓜子到底是健康零食还是“油弹”?

营养学家认为,瓜子确实含有较高的脂肪,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健康。瓜子中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益。以常见的葵花子为例,每100克含有约50克脂肪,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90%以上。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除了健康脂肪,瓜子还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葵花子含有20%~30%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较全面。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对维持肌肉、修复组织、制造酶和激素等都至关重要。

瓜子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E,葵花子是维生素E的“富矿”。每天吃一小把葵花子(约30克),就能满足成年人一天的维生素E需求量。维生素E是强效抗氧化剂,有助于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

瓜子中的微量元素也不容忽视。铁、锌、镁、钾等矿物质含量丰富,对预防贫血、增强免疫力、维持骨骼健康等都有积极作用。

适量食用瓜子,还可以改善情绪,细细品味瓜子的香味,专注于剥壳的动作,能让人暂时忘却烦恼,缓解压力。

还有人说,瓜子是肿瘤的“加速器”。其实,瓜子本身并没有致癌性,但是如果食用不当,的确可能造成肿瘤的加速形成。市面上瓜子的口味比较多,有些盐分太高,长期过度摄入会导致体内形成高渗透液环境,影响肠胃健康;还有一些炒焦、变质的瓜子中含有苯并芘、杂环胺、黄曲霉素等物质,都具有潜在的危害,导致肿瘤出现。

为啥“原味”的瓜子反而更贵

很多朋友购买瓜子时会惊讶地发现,“多味”瓜子竟比原味瓜子价格便宜,甚至个别口味的瓜子还不到生瓜子的成本价格。这主要是因为炒制“多味”瓜子的原料大部分是陈年旧货,陈年瓜子的口感差,吃起来会有一种带着霉味的苦涩味道,只有经过各种香料的混合,才能掩盖住,这也是很多商家大量使用添加剂的原因之一。和添加剂相比,霉变瓜子对人体的危害更加严重,因为这些霉变瓜子可能产生或含有黄曲霉素,食用之后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多味”瓜子的特殊味道,是通过食品添加剂调制而成的。例如奶油味、焦糖味等口味的瓜子,吃起来口感微甜,口味丰富,主要是因为其中加有甜蜜素、糖精钠等食品添加剂。当然,微量的添加剂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但很多炒货店为了瓜子吃起来更加有“滋味”,添加的奶精、糖精十分随意,过量食用这种瓜子,会有损身体健康。

原味瓜子的生产要求较高,难以掺假。瓜子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若是长时间存放或储存不当,极易产生酸败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哈喇味”,此时的瓜子已经变质,不能食用。若是加上糖精钠、奶精等食品添加剂,香味就会掩盖瓜子变质的“哈喇味”,此时就吃不出好坏了。而原味瓜子添加奶精、糖精钠的可能性小,若是变质,通过闻或品尝就能察觉,所以建议大家购买瓜子时尽量选择原味的。

瓜子的保质日期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一般来说,瓜子的食用日期为炒制完成的十天到一个月。部分商家为延长保质期,会使用明矾和滑石粉。明矾吸水,可以使瓜子长期保持干燥,不易受潮变软,产生酸败现象。滑石粉可以减少瓜子之间的摩擦,减少瓜子粘连的现象,同时能够增加瓜子的光泽感,看起来光滑亮丽。

明矾是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因为明矾中含有大量铝元素,食用后难以排出,会沉积在体内,对身体造成危害。因此,大家在购买瓜子时需要擦亮眼睛,避免买到含有明矾的瓜子。

教大家4个小方法,可以轻松辨别瓜子的好坏,选到品质好的原味瓜子。

一看:选择颗粒均匀、相对饱满、颜色正常的瓜子,而大小不一、色泽过于亮丽的瓜子尽量不要购买。

二摸:正常瓜子表面有自然纹路或不同程度的凹陷,表面异常光滑的瓜子不建议购买。

三闻:优质瓜子味道清香,无霉味、异味,若有淡淡的刺鼻味道,则是存放时间过长。

四捏:瓜子外壳结实、不易碎,则是新瓜子。若能轻易捏碎,则说明存放时间过久,且其中的坏瓜子较多,不建议购买。

瓜子容易受潮,若不能一次性吃完,可以准备一个干净的罐子,密封保存,这样可以有效地延长瓜子的保质期。

瓜子虽好,不可多吃

任何食物过量食用都可能带来问题,瓜子也不例外,食用过多,可能会引起热量及盐分摄入过高、消化不良、影响牙齿健康等不良后果。

怎样才能既享受瓜子的美味,又能充分吸收其营养呢?

控制食用量:每天食用瓜子不要超过50克(约一小把)。

选择合适的食用时间:可以在两餐之间作为零食,不要代替正餐。

多样化搭配:瓜子可以和其他坚果、水果一起食用,营养更均衡。

注意饮水:嗑瓜子时多喝水,可以搭配清热解毒的茶饮,比如菊花茶或绿茶,以中和瓜子的温热性质,减少上火的可能。

选择原味瓜子:尽量选择原味瓜子,避免过多添加盐和调味料。

使用工具剥壳:可以用专门的瓜子剥壳器,减少对牙齿的伤害。

条件允许的话,更推荐大家吃生瓜子,不仅水分含量更高,维生素E的含量更是飙升一大截。

现在物质生活丰富,零食的选择也多种多样,但瓜子,真的是中国人记忆中的快乐源泉。不管你身处何方,一把瓜子好像一把记忆的钥匙,总能让你想起很多惬意的场景,和让你感到惬意的人。过年的时候,电视开着当背景音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这年味儿分外浓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