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奇女子”上官婉儿到底有多传奇?
作者: 汪小年唐朝,无疑是历史上最能体现女性魅力的时代。武则天、太平公主、长孙皇后……无数的女子,都留下了青史留名的灿烂一笔。
有这样一位女子,是武则天的亲信、太平公主的密友。她拥有过人的美貌与才情,智慧堪比班昭,才学可“称量天下”。她用一生串联起两个不同凡响的朝代,也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盛世长歌。她,就是上官婉儿。
细数中国历史,从来不乏才貌双全的女性,但能担得起“巾帼宰相”之名的,唯独上官婉儿一个。
千百年来,有人惊艳于她的惊世才情,也有人窥探她的风流艳名,更多的人,感慨于她跌宕起伏的命运。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从她的故事里,咂摸出岁月的余香。
惊才绝艳
唐中宗景龙年间,有一次过正月三十。正月三十在今天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在唐朝的时候,正月三十又叫“晦日”,大家都放假,到处游乐,是一个挺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唐中宗率领群臣驾幸昆明池,在池上泛舟,池畔奏乐,一派热闹景象。
这个时候,韦皇后提议说:如此良辰美景,怎么能没有诗呢?不如大家都来赋诗记胜,请皇帝先写一首打个样,然后群臣唱和,就叫《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中宗让上官婉儿当裁判,从大臣的和诗中评出一首最好的,作成歌词,当场配乐演唱。
这个提议真是风雅,群臣纷纷凑趣,于是就都动笔写了起来。只见皇帝的大帐前结起彩楼,上官婉儿端坐在彩楼之上,神采飞扬,恍如神妃仙子。彩楼下面是文武百官,有的临水吟哦,有的奋笔疾书,中间还有宫女们往来穿梭,随时把大臣们写好的诗收集起来,送到彩楼上去。
上官婉儿就在彩楼之上评审大臣们交上来的作品,她随看随丢,很快,诗篇就跟雪片一样飞了下来,这被抛下来的,自然就是落选的了。最后,她的手里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问所写的两首诗。
这两个人都是当时的文坛翘楚,并称“沈宋”,水平一向难分高下。所以,一百多号官员都翘首以待,看上官婉儿如何评判。两位当事人更是铆足了劲,暗暗较劲,俩人到底谁优谁劣,就看今天了。这个时候,又有一篇诗落了下来,谁的呢?沈佺期的。
自己为什么落选了呢?不要说沈佺期不服气,一定要讨个说法,就是那围观的一百多名大臣,也心存疑惑,甚至连唐中宗和韦皇后都动了好奇之心。
这个时候,只听上官婉儿朗声解释:这两首诗单看前面,确实功力相当,但是,沈佺期的最后一句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一看就是强弩之末,词气已尽;而宋之问的最后一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则犹如大鹏展翅,陡然健举,诗句写完了,但是气势还盛,这不就是宋之问高过沈佺期的地方吗?
仔细想想,这真是一番高论。听她这么一解释,沈佺期服气不服气?当然服气。大臣们服气不服气?当然也服气。
这样现场品评诗人,才是唐代诗词大会的风采,而这背后考验的,其实是上官婉儿的诗词鉴赏力和现场反应力。
据说,上官婉儿出生之前,她的母亲郑夫人曾经做过一个梦。在梦中,有一位神人给了她一杆大秤,对她说:“持此称量天下。”
郑夫人醒后找人解梦,人们都恭喜她,说她肚子里的宝宝以后肯定要当宰相,否则怎么会“称量天下”呢!
郑夫人也暗暗地怀着期待,没想到生下来一看,是个女孩。女孩怎么可能称量天下呢?郑夫人很是泄气,但是,看着小女儿聪明可爱的样子,又忍不住逗她说:“你是不是称量天下的那个人呀?”上官婉儿当时还不会说话,但是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好像在说:“没错,就是我呀。”
事实上,上官婉儿不仅评判文人,她也保护文人,她曾经劝唐中宗扩大书馆,增加学士名额,让写诗蔚然成风,也正是在这种风气之下,格律诗才最终定型。
中国古代的才女都会写诗,上官婉儿也不例外。全唐诗收录了她的三十二首诗,其中一首《彩书怨》最为有名。诗云: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什么意思呢?当洞庭湖的秋叶刚刚凋落的时候,我深深思念着万里之外的你。露水越来越浓,我的被子也越来越冷;月亮悄悄落下去,锦屏也跟着暗淡了下去。我想演奏一首江南曲,却又放下琴来,写信给远在蓟北的你。信里也没有什么别的话,只是惆怅着,咱们已经分离太久太久。
事实上,这种崇尚结构精巧、辞藻华丽的诗体正是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当年大力提倡的,所以又叫“上官体”。虽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她的爷爷就被武则天杀死了,但是,诗人的基因就是这么强大,上官婉儿一开口,还是那么华丽丽的“上官体”。
华丽可不是这首诗唯一的好处,当年“上官体”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内容空虚,可是,上官婉儿这首诗却并不显得空洞,而是有着沉甸甸的感情。
上官婉儿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没入掖庭,一辈子基本上都在后宫度过,根本没有像普通人那样的生活经验,当然更不可能有一个出征蓟北的丈夫,但她凭着想象,就把那民间思妇的心写活了,也写美了,这不就是天生的诗人吗?
巾帼宰相
再看巾帼宰相。
为什么上官婉儿能够品评天下诗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才华横溢,倾倒众生吗?当然不是。她能够有那么大的文坛影响力,不仅因为她有才,更因为她参政,而且是深度参政。
上官婉儿参政,是从做武则天的机要秘书开始的。本来,上官婉儿的爷爷和爸爸都死于武则天之手,上官婉儿也因此被没入掖庭,那时候,她还只是个小婴儿。掖庭是个最没前途的地方,但上官婉儿禀赋过人,硬是在那种环境下学会了吟诗作赋,而且头脑特别清醒。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就在她十三岁那年,武则天不知因为什么机缘知道了这个小女孩,一番测试之后,马上决定把她放到身边做秘书。
大家都知道,秘书这个岗位很重要,可是,武则天当时还是皇后,皇后并没有秘书这种人员配置。怎么安排上官婉儿呢?武则天永远有办法。
当时唐高宗李治还健在,武则天大笔一挥,给上官婉儿安了一个“才人”的头衔。要知道,才人可是皇帝妃嫔中的一个序列,她那么爱嫉妒,应该不允许别的女人接近唐高宗才是,为什么还要让上官婉儿当才人呢?其实,这就是武则天了不起的地方了。她看中上官婉儿是棵好苗子,想要栽培她。怎么栽培呢?
唐朝的后宫有两个系统,一个叫女官系统,算是服务宫廷的公务员,这倒符合上官婉儿的身份,可是,女官做到头也不过是五品官,武则天觉得,这会埋没了上官婉儿。另一个系统就是妃嫔系统了,妃嫔是皇帝的妾,确实不符合上官婉儿的秘书身份,但妃嫔系统最高可以做到一品,上升空间大。思来想去,她干脆绕过女官系统,直接把上官婉儿放到了妃嫔序列!
虽然才人也还只是五品,但只要好好干,以后定会有出头之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武则天不嫉妒上官婉儿,事实上,上官婉儿就是一个披着妃嫔外套的公务员,直接为武则天服务。
那么,上官婉儿到底有没有走上去呢?她走上去了。而且,恰恰是靠搞政变反对武则天才走上去的。
武则天晚年卧病在床,太子李显(后来的唐中宗)趁机联合太平公主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改周为唐。在这场政变中,上官婉儿审时度势,站在了太子一边,率领宫女当了内应。政变结束后,太子李显当了皇帝,上官婉儿也从五品才人升为三品婕妤,很快又升为二品昭容。
这时的上官婉儿仍然是一个披着妃嫔外套的公务员,在武则天时代如此,在唐中宗时代仍然如此。只不过,她在唐中宗时代比在武则天时代地位重要太多了。
唐中宗虽然已经坐上龙床,但是整个大臣系统中并没有几个人真正听他的。既然如此,身为本朝功臣,而又曾经在前朝掌握机要的上官婉儿就成了唐中宗以及韦皇后的高参,他们应该联合谁,怎么联合;应该打击谁,怎么打击,很多都是上官婉儿的主意,其中最重要的一些诏书,也都由上官婉儿来起草。
换句话说,在武则天时期,上官婉儿还只是个机要秘书,而到唐中宗时代,她已经俨然是一个辅政大臣了。有这样的威势,当时的人都称她为“巾帼宰相”,这位内宰相能够主宰朝政,又怎么不能居高临下,品评天下诗人呢!
而且,既然是内宰相,那就得享受一些宰相的待遇了。什么待遇呢?唐中宗居然破例赏赐给她宫外的住宅,让她到宫外自由居住,每天只需按时按点,回宫上班而已。
一个身为皇帝妃子的人,居然住在宫外,更不可思议的是,上官婉儿还拥有不止一个情人,经常跟他们在私宅幽会。想想看,一个皇帝,居然允许自己的妃子找情人,是不是令人瞠目结舌?
为什么唐中宗会这样做呢?关键原因既不是他软弱,也不是他通达,而是他真心实意地拿上官婉儿当宰相看待。
上官婉儿在宫内宫外自由行走、春风得意的时代,也正是韦皇后谋求当女皇,安乐公主谋求当皇太女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她们都成功了,中国历史岂不是要大幅度改写?这女皇帝、皇太女和女宰相的组合,该是多么神奇呀!
然而,历史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
开到荼靡
曾经,为了在权力漩涡中站稳脚跟,上官婉儿鼓励韦皇后走武则天的道路。没想到后来韦后一党愈加嚣张,她的女儿安乐公主,甚至为了把持朝政,让唐中宗立自己为皇太女。上官婉儿对此忧心忡忡,她早就知道安乐公主心术不正,如果让她得逞,必将祸乱天下。经过慎重权衡,上官婉儿选择加入太平公主的阵营。不久,唐中宗暴崩。身处权力夹缝之中的上官婉儿,处境愈发艰难起来。
为了抗衡韦后一党,上官婉儿还和太平公主草拟了份遗诏,让李旦辅佐治国。一个月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将韦皇后、安乐公主全部诛杀。
得知消息,上官婉儿终于松了口气。在李隆基军马赶到之时,她率领宫人,执烛相迎。然而,上官婉儿千算万算,到底还是算错了一步。她不知道的是,李隆基一直忌惮太平公主的势力,而她作为太平公主阵营的一员,李隆基怎肯轻易放过?趁着这次党同伐异的机会,李隆基把上官婉儿也一并处死了。
一生游走于权力之间的上官婉儿,最终却被权力杀死,实在可悲、可叹。上官婉儿死后,太平公主悲痛欲绝,不仅派人前去悼念,而且斥巨资赠了五百匹绢。
即使是亲手杀死上官婉儿的李隆基,也很欣赏上官婉儿的才华,他把上官婉儿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供后世凭吊。上官婉儿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北大教授蒙曼曾感慨:上官婉儿的出生,注定了她是一个必须在宫廷艰难求生的、无依无靠的弱女子,这造成了她政治上的摇摆和最后的悲剧。
虽然受限于时代,但上官婉儿夹缝求生的智慧和恪守原则的孤勇,却让人敬佩。
她短暂的一生,就如同“此花开遍,花事终了”的荼靡,热烈、美丽而决绝,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不绝的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