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中,受阅战马如何管住“内急”

作者: 李砍柴

1949年7月,时任“天下骑兵第一师”的某师师部作战参谋李正中接到命令:骑兵必须参加国庆大典。

李正中千挑万选,最终定下1979匹战马,分别组编为黑马连、红马连、白马连共12个方队。

训练时间也就两个多月,时间很紧。况且,这些战马都是适应了战场环境的战马,要把它们训练得步伐一致、跟上节奏,确实不易。

为了确保受阅任务圆满完成,干部和战士从早到晚和战马在一起,反复演练每个动作,以至于每个人都被晒脱了皮、练肿了腿。

几周下来,看着马匹踩着鼓点儿,步调一天一天进步,直到达成一致,李正中内心很是欣慰。

然而战马做到步调一致只是训练的第一步,还有更加复杂的科目等着它们。

虽然,战马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但听到的都是炮火声、厮杀声,与开国大典上的礼炮声、战车声、战机声、军乐声以及人群欢呼声有着天壤之别。要适应典礼上的各种声音,对战马是一种严峻考验。

商讨之下,有人提议:就把训练场当成天安门广场,每天训练时,搞出大动静,天天让马儿们听。

战士们把彩旗、锣鼓、鞭炮都搬到了训练场,战马一入场,战士们就和群众协作,敲锣打鼓、放鞭炮、喊口号。

这种声响,起初让不少马匹受到惊吓,经过多次的适应性训练,战马已是见怪不怪,适应了。

这还不算完,训练场的大喇叭还连续不断地播放《解放军进行曲》《骑兵进行曲》,让战马适应激昂的声音。

训练的结果已非常完美了,李正中松了口气。可这时,新问题接踵而来。有位战士提出:“战马参加阅兵时,随地方便怎么办?”

听完此话,李正中有些蒙:“对呀,要是战马在天安门广场搞出这种糗事,骑兵师的脸往哪儿搁呢?”

李正中向大家问计,有人说在马后面挂个袋子,结果被否定了。受阅马队挂个袋子算怎么回事儿啊?最后,大家找来有经验的驯马好手当参谋,终于掌握了马的内务规律。他们决定阅兵那天,改变战马饮食结构,只吃精饲料,少喂水,阅兵前一个小时集中让马解决内务。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和磨合,战马终于适应了开国大典的复杂环境,坦然自若,不惊不慌。全师各受阅方队,动作也都达到了人马各成一条线,步调一致,整齐划一。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国庆大典正式开始。

在28响礼炮响过之后,海军、步兵、装甲兵、炮兵方阵相继通过天安门广场,随后就是12个受阅骑兵方队压轴出场。

李正中作为受阅骑兵部队的旗手,高举军旗引导骑兵方队,以独特的整齐步调,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当骑兵队行进到主席台时,现场群众掌声雷动,并大声欢呼。阅兵指挥也评价骑兵方阵走得很有特色,骑兵方阵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然而,随着我军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百万大裁军中,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了。确实,在一个已经拥有导弹、飞机,乃至无人战机的高度信息化、机械化的年代,骑兵的时代已落幕。但骑兵在战场建立的功勋,以及在开国大典及之后几次国庆阅兵中的飒爽英姿,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