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够花的中年子女,遇上父母没有退休金……

作者: 十点肖肖

没有退休金,父母养老没有安全感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父母都有退休金吗?如果没有退休金,身为儿女又是如何规划父母的养老呢?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有没有退休金的养老生活,差别还是蛮大的。有网友分享,自己的舅舅和姨夫,年轻时都曾在国有工厂工作。后来又都选择回到老家务农。在十几年前,他们当地出了一个政策:但凡在国有工厂注册过的员工,只要一次性补缴3万元,等退休后就能按月领取养老金。网友的舅舅听说后,马上掏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借了点钱,完成补缴。

姨夫却拒绝补缴,还念叨舅舅太傻。当时他们都还年轻,感受不到“有没有养老金”的差别。但如今,同样是生活在农村的70岁老人,两人的生活质量却天差地别:舅舅每月拿着2000多元的退休金,能保证自己吃穿不愁。反观姨夫却要靠捡破烂和儿女接济为生,导致全家都经济紧张、精神焦虑。

因此网友感慨:“父母有没有退休金,会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退休金,意味着稳定的现金流。不论多少,在当下都意味着全家多一份安全感。否则带给子女的,往往是经济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相信在我们身边,类似的故事也不少见。很多生活在小地方的父母,可能年轻时因为政策原因或信息闭塞无法交社保;又或是因为贫穷,交不起社保;还可能因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不认为自己需要养老金的保障,所以“不屑”交社保。如此种种,导致他们在本该享清福的年纪,却反而陷入了没有收入的不安全感里。即便有一定的积蓄,但钱毕竟花一分少一分,也很难抗风险。焦虑,很难避免。处境好一些的,还可以外出打零工贴补家用。处境差一些的,经济压力就全落在子女身上了。

可现在哪个子女的日子又好过呢?谁不是被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日常的吃穿用度追着跑?能给父母的钱太有限,但看到他们日子过得不好,又心里难受。着实左右为难。

即便儿女养得起,父母也会有焦虑

不过,即便孩子的经济能力足以让父母安享晚年。没有退休金,还是会带给不少父母焦虑。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网友小林的父亲因为腰伤加剧,被医生“勒令”休息,被迫放弃打零工的生活。失去收入的父亲,因为没有退休金,只能靠儿子赡养。渐渐地,父亲性格就变了:以前总是处处指责儿子的生活习惯,现在通通都不说了;以前说话总是一言堂,现在却开始小心翼翼,很少反驳儿子的想法;以前会责备儿子带全家去旅行是“浪费钱”,现在则夸儿子“懂事了”。

从“频频指责”到“不断认可”,父亲的“巨变”被小林觉察出似乎有些讨好意味。直到母亲意外受伤住院,父子俩才有机会敞开谈谈。

之前由于父亲怕费钱,始终不同意母亲买个家用梯去打扫高处的卫生。这就迫使母亲只好一直踩着几个旧箱子做家务。后来有次不小心踩空了,就意外摔伤了。在得知母亲受伤的原因后,小林对着父亲大发雷霆,指责他为了省小钱,却带来了更大的麻烦。面对儿子的愤怒,父亲则像个犯了错的孩子,手足无措,小声地解释着:“和你一起生活后,不敢在饮食上省钱,只好在其他地方省。没想到会发生意外……”

看到父亲的恐惧,小林想起小时候害怕犯错被责骂的自己,瞬间心软了,便询问父亲为何变得如此小心翼翼。

“我现在不赚钱了,怕以后你不管我们,所以不敢惹你生气。”这句话像针一样刺痛了小林的心。

在他看来,养老并不困难:父母每年在农村的地租能缓解一部分生活压力,他们又有农村合作医疗,也不担心生病住院的费用。除此之外,自己的经济能力足以保证父母的日常开销。

但父母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退休金,无法在经济层面帮衬小林。现在物价上涨严重,他们的衣食住行,必然会增加儿子的经济负担。如今儿子有了自己的“小家”,两位老人总感觉自己是“外人”,很难完全融入。要是他们只增加儿子的负担,却不提供任何价值,保不准哪天就得被迫离开。他们年纪大了,衰老和生病很难避免。万一惹孩子不高兴了,以后自己生病时,没人陪伴和照料,那该怎么办?

想到这里,小林突然明白了:父母看似是焦虑没有退休金,根源其实是对老无所依的恐惧。不论经济还是生活上,子女是他们仅剩的依靠,所以更怕拖累了子女。

顺其自然,尊重父母的命运

当父母没有养老金已成事实,唯一重要的,是我们身为儿女能做什么,来让他们的养老生活更舒适一些?这里准备了4条建议:

1.补缴养老保险

如果父母之前没交社保,可以为他们补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该政策规定:只要累计交满15年,到了60岁就能领退休金。且可以一次性补缴。各地的补缴规定有差异。具体的“能不能补”“怎么补”“补完能领多少钱”等,可以打12333咨询。

2.鼓励父母去找点事做

当父母年老,失去收入时,很容易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我们可以鼓励父母找点事做。无论是爱好还是零工,让他们在做事中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

例如前文的小林父亲在腰伤痊愈后,坚持要外出打工,怕拖累儿子。小林原本觉得父亲是“没苦硬吃”,应该留在家里享清福,但后来才明白:父亲想要尽自己的责任,想要力所能及地多保护、照顾、帮衬儿子。于是小林帮助父亲摆了个水果摊。虽然利润微薄,但投入不大,又让父亲有事做、有钱赚,还不会累坏身体。两全其美。

除此之外,一些不太辛苦的家务不妨留给老人。让父母感觉到自己的价值,除了让他们有事做,子女的肯定与称赞同样是很重要的。多说些好话,就能让父母觉得:即便我们长大了,依然离不开他们。

3.多和父母沟通

上一辈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他们有“老无所依”的恐惧,却可能用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来掩盖:例如“非要外出打工”,又或是“催儿女生孩子,这样我就能帮带小孩”等来转移焦虑。

而父母真正的“痛点”,需要我们多和他们沟通,才可能探明。尽管子女的安慰,很难真正缓解父母的焦虑,但至少我们尝试去理解,会给他们多一些的安全感。

4.顺其自然,尊重父母的命运

每个子女的条件不同,也可能遇见经济和精神都很难帮衬父母的情况。那不如就尽自己所能,然后顺其自然,尊重父母的命运吧。

一个好的晚年,不仅要靠个人的勤劳与努力,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不生大病、不遇意外的运气。愿我们都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去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所有不能改变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