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最怕”这种豆
作者: 江媛媛春分到了,迎来了春意盎然的好天气,但南方很多地区却已到了“回南天”的阶段,人也变得乏力困倦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多半是“湿气重”导致的。在湿气重的时节,如果会用健脾祛湿的药材对身体进行调理,便可以很有效地预防湿气给身体带来的影响。
红豆、赤小豆,别吃错
赤小豆又叫“红小豆”,有的地方还喊它“红豆”,那么,赤小豆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豆”吗?
赤小豆和红豆这两种豆子除了外形相似,还都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它们的食疗功效也接近,都有祛湿的效果,因此经常被人们混用。
事实上,自古以来便在中医典籍中备受推崇的红豆,与赤小豆并非一回事。《本草纲目》有言:“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红豆,在《本草拾遗》中被称为“赤豆”,有“消肿下气,压热毒”之效。两者虽同为红色豆类,形态差异微小,功效却大相径庭。
要论帮助人体祛湿、利水肿、解毒排脓等药用功效,赤小豆远胜于红豆。古代医家在许多疾病的用药中也更偏爱赤小豆,《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色淡者,并不治病。”说的便是赤小豆与红豆的药效有别。
那么应该如何区分它们呢?
红豆和赤小豆同属于豇豆属,其植株都开黄色的花朵,结出的豆子从外形、口味上也都比较相似,不过想要区分倒也容易,只需稍加观察,记住二者特征即可。一方面,赤小豆身形瘦长,而红豆颗粒更圆,个头也稍大于赤小豆;另外,相对来说赤小豆比红豆更加难煮,如果不提前浸泡,常常会久煮不烂,而红豆煮久了之后口感会变得黏稠,所以更常被人们用来做粥,或制成豆沙馅儿。
一朝成名帝王家
历史上,赤小豆曾一度被用于咒术避邪,由此可见人们对其治疗功效的认可。不过,古时候赤小豆最令人称道的药用功效并非现代人推崇的祛湿利水,而是解毒消肿、清热排脓。
据医籍《朱氏集验方》记载,宋仁宗赵祯还做太子时,忽有一天染上痄腮,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急性腮腺炎,红肿疼痛不止。御医聚集商讨方案,几天内方子开了不少,汤药也灌了许多,就是不见改善,于是便请一位道长诊治。这位道长一番作法施咒后,用一把赤小豆研成粉末,和其他几味中药一起敷在赵祯的病患处,没想到竟很快痊愈了。
人们起初皆以为是道长法术了得,后来有位目睹了治疗过程的臣子患上恶疮,也尝试着自己用赤小豆研粉敷上,也很有效。大家这才明白,发挥治疗效果的并不是道长的咒语,而是这不起眼的赤小豆。
民间关于“赵祯痄腮”的故事版本很多,也有说是御医治疗无效,皇室无奈张榜求医,最终被一民间郎中所救。但无论哪个版本,故事的主角赤小豆从未缺席。
拜赵祯这次急病所赐,不仅治好他的医者从此名扬天下,赤小豆也被各路医家和老百姓熟知,甚至被誉为“外科神药”。
以下是赤小豆的常用量及常用验方,仅供参考,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赤小豆10~50克研末,用鸡蛋清调匀敷患处,每日1次,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赤小豆100克煮烂食用,每日2次,可治产后水肿。
赤小豆250克,生姜5克,煮烂,连汤食之,每日1次,可治下肢水肿、脚气。
赤小豆5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可健脾利水,适用于水肿病、脚气及中老年人肥胖症等。
赤小豆30克,西瓜皮15克,玉米须15克,冬瓜皮15克。把所有配料捣烂,入砂锅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汁液300毫升。每天3次,每次服100毫升。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尿路感染等。
赤小豆30克,红豇豆30克,红枣20枚。将配料放入砂锅中,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烂即可。每天早晚食用。健脾利湿,适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贫血等。
解毒利湿好帮手
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经、小肠经,可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上面宋仁宗的故事,就是展示了赤小豆解毒的一面。赤小豆的功效,除了解毒,更主要的,是利水湿。在很多古代典籍中,对赤小豆利水湿、消水肿的方子都有记载,比如:《梅师集验方》中记载“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补缺肘后方》中记载,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可以看到,古人对赤小豆的利水功能很是倚重,很多方子里都有赤小豆的身影。民间就流传着很多赤小豆的验方。除研末调糊外敷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外,用它配白茅根煮汤治疗腹腔积水,与鲤鱼同煮食治疗各种水肿,单味煮汤来通乳汁,配绿豆煮汤来预防中暑等,都有明显的效果。
赤小豆还有一个很实用的用途:可配置一个结实的条格小布袋,每格装入赤小豆备用,用时将赤小豆袋放入微波炉烤热1~2分钟,然后取出,包裹关节热敷,对关节炎、关节肿痛有很好的效果,也可替代热水袋保温使用,效果更佳。在患感冒初时,立即饮用生姜红糖水配合赤小豆袋背部热敷,出身汗后全身便可轻松如初。
可见,赤小豆在消水肿、利水除湿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正因赤小豆的这个药性,所以尿多、身体消瘦之人忌食。晋代名医陶弘景说赤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会令人枯瘦。《食性本草》载赤小豆:“久食瘦人。”《本草纲目》载赤小豆:“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故而应当注意,用赤小豆来进行滋补调理,不能久食。
此外,部分人群可能对赤小豆过敏。食用后如果出现皮疹、瘙痒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肾脏功能不全者慎用,过量摄入可能加重肾脏负担。赤小豆性平微寒,体质偏寒、脾胃虚弱者应谨慎食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也需注意:虽然赤小豆含有丰富营养,但过量食用可能影响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应适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