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乐呵呵的人会得抑郁症?的确有可能
作者: 张骏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平时看起来嘻嘻哈哈、活泼开朗的人,突然有一天就被确诊抑郁症了?这样的人怎么会得抑郁症?专家别是诊断错了?
抑郁症的情绪变化,不只是不高兴
很多人都以为抑郁症就是郁郁寡欢、高兴不起来,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但其实它的症状远不止如此。
在专业上,抑郁症是一个大家族,包括了季节性抑郁、产前/产后抑郁、月经前抑郁、神经衰弱一样的抑郁、多愁善感的抑郁、持久痛苦的抑郁、悲痛欲绝的抑郁、“神经兮兮”的抑郁、“疯疯癫癫”的抑郁等多种类型,所以表现也会很多:大部分时间心境抑郁,感到悲伤、空虚、无望;大多数时候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不感兴趣了;易激惹、毛躁、烦躁,或反应迟钝、发呆、发愣,自己和旁人都能觉察到明显的坐立不安或迟钝;几乎每天都在喊累,疲劳、疲乏或精力不足;感觉自己没价值,或过分地、不适当地感到内疚,甚至有点“无中生有”;每天都在负面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反复不自觉地出现想死的念头,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儿童和青少年更多的变化是暴躁的情绪。
抑郁症会影响人的感觉、思维和行为,除了导致情绪变化外,身体也有相应的“反应”。比如,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明原因地疼痛;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也有的表现为疲劳乏力、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体重变化明显以及严重失眠或嗜睡等。
每个人情况不同,抑郁症引发身体上的反应表现也有所不同,当出现这些找不到原因的“就是身体不舒服”的情况时,如果医生建议去心理专科咨询,就要听医生的,尽早找到病因。
抑郁症跟性格关系不大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抑郁症的发生主要跟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10倍;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脑区功能异常,前额叶、海马和杏仁核等脑区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
心理因素:认知偏差,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负性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悲观等;人格特质,神经质、完美主义等人格特质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诱发抑郁症;社会支持不足,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可能加重抑郁症状。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多半都是性格内向,脆弱、不够坚强的人容易患上,其实大错特错!性格开朗的人一样会患抑郁症。面带笑容、待人友善、性格开朗只是人的个性特征或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与抑郁症没有本质联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性格开朗和抑郁症之间也有着一些正面或负面的关联——正面相关,意味着这是他们下意识的保护因素,不断地暗示自己是开朗、豁达的。负面相关,意味着他们要保持着心身分离状态,一方面内心的痛苦难以表达和释放,一方面还要维持笑容,内心更加煎熬。
同时,正因为他们爱笑、友善和开朗,可能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更容易被忽略,不容易被发现,这也是当开朗的人被确诊抑郁症,周围人都不敢相信的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抑郁症不等于抑郁情绪。正常的抑郁情绪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在遇到具体生活事件后,一种不愉快、烦闷、压抑的内心体验,是人们正常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一般在两三天,最多2周之内就可以缓解甚至消除。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跟某个具体的事件往往没有直接关系,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以几周、几个月甚至是“年”来计算。
抑郁症确诊要看两大症状
大家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贝克抑郁量表(BDI),这些的确都是心理专科医生初步筛查抑郁症的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填量表是有一定偏差的,若是填的时候你正在郁闷情绪下,可能得分就高些。所以,即使分数比正常值高,也不要立马就和抑郁症对号入座。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抑郁症的诊断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
两大核心症状:持续情绪低落,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悲伤、空虚或无望。对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愉悦感显著减少。
其他症状(至少满足以下四项):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或食欲显著改变。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疲劳或精力不足。感到无价值或过度的内疚。注意力减退或犹豫不决。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这些症状必须持续至少2周,并且导致明显的功能损害(如工作、学习、社交能力下降)。
提醒一句,不管大家觉得自己有多少症状符合,是不是抑郁症,还是要到正规医院的心理专科确诊才作数。
走出抑郁症,家人朋友帮助很重要
抑郁症患者可以接受心理、药物、物理等治疗方法,但在治疗的同时,家人、朋友的帮助对抑郁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这甚至会决定抑郁症患者是一次性恢复还是可能会多次复发。
首先,给予患者充分的信任,不要用过激的言语刺激、指责他们;其次,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将可能发生危险的物品妥善保管;还有,一定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达,如果发现病情有变化,要立即带他们到医院来就诊。
做好下面这三件事,也可以离抑郁症远一点。
1.运动。保持适度运动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有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和肌肉状态(尤其是青少年),激活情绪,在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构建良性的循环,同时,运动还能促使身体释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对缓解抑郁情绪有帮助。一般情况下一周运动2~3次,一次45分钟左右,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学会察觉和表达负性情绪。当察觉自己有负性情绪时,可以向身边重要的人或者朋友去表达。学会表达负性情绪是一种很好的释放方式,大家不用担心会打扰到别人,一旦大家都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后,反而可能更有助于控制情绪,促进彼此关系。
3.学会停止负面情绪。对于那些容易刺激我们产生并不断卷入负性情绪的事件,一定要说“不”。现在很多人都从网上获取信息,但算法和大数据容易把网上的负面信息反复推送给你,对于正好有抑郁情绪和倾向的人来说,这些负面信息就容易进入内心。当发现自己被一些负面信息纠缠导致负面情绪时,就要尽快脱离网络,回到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