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不可亵渎的光的女神

作者: 汪小年

贞观年间,吐蕃的赞普名叫松赞干布。“赞普”一词,是吐蕃人对其首领的称呼。

史载,松赞干布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邻国皆宾伏之”。统一吐蕃各部后,松赞干布为巩固王位,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惩治旧贵族、提拔禄东赞(噶尔·东赞)等贤臣,并将都城迁到地处拉萨河下游的逻些(今西藏拉萨),在红山上建起雄伟的宫殿。吐蕃成为高原霸主后,松赞干布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唐太宗在位时,以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处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他有一句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对于仇视敌对的部族,唐军虽远必诛,用攻伐使其臣属,而对于友好相处的各族,唐朝多进行羁縻、安抚,有时候,和亲也是一种方法,如突厥、吐谷浑都迎娶过唐朝的公主。

但是,唐太宗对和亲的对象比较挑剔。有一次,西突厥派人请求和亲,唐太宗以其部族内乱为由拒绝,说:“汝国方乱,君臣未定,何得言婚。”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求婚时,纵使他的使节将其敬仰之情表达得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唐太宗也表示拒绝。唐太宗像极了现在相亲市场上难搞定的老丈人,在他看来,松赞干布来路不明,无异于骑着摩托满街跑的“黄毛”。

一心想要做女婿的松赞干布,只好采取极端手段,在唐太宗面前刷一刷存在感。

吐蕃被拒婚的4年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继续推行武力扩张政策,将触手伸向位于吐谷浑盘踞的青海地区。

此时,吐谷浑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吐蕃“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于是,吐蕃此次用兵十分顺利,在青海大败势力衰落的吐谷浑,“尽取其赀畜”,随后又转向东南,接连击败党项、白兰诸羌。

八月,松赞干布率领20万大军入寇唐朝西南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在甘松岭一带与唐军对峙。眼看吐蕃来势汹汹,此前归附唐朝的部分羌人豪酋带着部众投降了吐蕃。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认为,松赞干布之所以和唐朝撕破脸,是为了报复此前被拒婚之事。行军时,松赞干布对左右说:“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然而,唐太宗可不是吃素的。听闻吐蕃大军压境,唐太宗立即派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率领步骑5万,分四路驰援松州。

猛将牛进达一马当先,率领先锋部队抵达松州城下。九月,牛进达率军对吐蕃军营发动夜袭,一战杀敌千余人。

经过短暂交锋,吐蕃人打不过就跑,松赞干布得知唐朝大军已至,遂下令退兵。此前,吐蕃内部已经出现了反战的声音,吐蕃大臣反对松赞干布的军事扩张政策,“谏不听而自缢者凡八辈”。

于是,松州之战后,松赞干布不得不向唐朝求和,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请罪,并再次请求迎娶公主。唐太宗同意停战,也记住了松赞干布这个名字。

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松赞干布派“大论”(即宰相)禄东赞为“定婚使”,携带五千两金和数百件珍宝为聘礼,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这是松赞干布第二次向唐朝请婚。

为了促成婚事,禄东赞自愿留在长安当人质,表明吐蕃请婚的诚意。唐太宗一看这个吐蕃人很有才干,就给他封了个右卫大将军的职衔。

唐太宗十分赏识禄东赞,想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禄东赞表示婉拒,说:“臣在吐蕃已经有妻子,父母所聘,不可抛弃,况且我家赞普还未娶到公主,陪臣怎么敢先娶。”看来,禄东赞到长安帮自家主子求婚,还差点儿让自己相亲成功。

传说,禄东赞来朝时,吐谷浑、契丹、回纥、突厥各部的使者也在长安,纷纷向唐朝请婚。唐太宗便给各部族使者出了六个难题,谁能全部答对,就将公主嫁给他们的首领。这些试题无一不是刁钻异常。其中有一题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

如此难题,让各国使者一筹莫展,只有吐蕃使者禄东赞情急生智。只见他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让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六试婚使”的故事,在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而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传世名画《步辇图》,记录的便是唐太宗接见吐蕃重臣禄东赞的情景。

唐太宗用六个难题考验禄东赞的故事,可能只是传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吐蕃求婚过程的曲折。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

在后世口耳相传的文成公主故事中,公主总是以和平使者的形象,毅然踏上和亲之路。实际上,这位李唐宗室之女,也曾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西藏王统记》记载,当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公主哭诉道:“藏地无有佛法,土地贫瘠,道路遥远,难与父母兄弟相见,儿不欲往。”

文成公主可能是一个佛教信徒,起初不愿嫁去尚未盛行佛教的吐蕃,也放不下家乡的土地和亲人。唐太宗只好劝说公主以国家为重,并为她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嫁妆,有“经史典籍三百六”,大量的绸缎、金、银、玉器,以及中原的饮食、营造、工技、医药、历法、星象著作。其中,最贵重的宝物,是一尊从印度传过来的释迦牟尼等身像。《西藏王臣记》说,这是文成公主请求唐太宗赐予的嫁妆。从此,佛教在藏地生根发芽。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本该是一家团聚、满城欢腾的上元佳节,身负重任的文成公主却放下对家乡的眷恋,接过历史的使命,从西出长安的安远门出发,踏上漫长的唐蕃古道。这一年,她才17岁。当时,从长安到逻些的路程共5000多里,往返一趟通常需要8~10个月。唐太宗诏令同族兄弟、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此外,送亲的还有一支卫队和一支乐队,以及奶妈、侍女、工匠等。

文成公主一行将会经过青海。行前,唐太宗已经下诏命吐谷浑王在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大河坝附近为公主修建了一座可供休息的行馆,并在沿途准备车马和食物。

文成公主一行穿过河湟地区连绵的草原后,可以远远地看到,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鄂陵湖)之畔等待新娘的到来。史载,松赞干布以女婿之礼拜见江夏王李道宗,随后走向衣着华丽的文成公主。大唐公主的服饰礼仪之美,让松赞干布惊叹不已,甚至“俯仰有愧沮之色”。

之后,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到逻些,举行隆重的婚礼,总算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婚后,松赞干布发布命令,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这座宫室,属于布达拉宫前身的一部分。据《西藏王臣记》记载,松赞干布时,逻些“诸宫堡皆严饰以铃铎佛尘、珍珠宝鬘、璎珞流苏,极为华丽,堪与帝释宫殿媲美。王与王妃宫室之间,有银桥、铜桥作为联系。诸宫顶上,竖立锋利刀枪,约一千支,上系风幡,随风飘动”。后来,宫殿遭受雷击、火灾、战乱,仅存一处观世音堂,其余建筑在毁坏的遗迹上重建。

文成公主入蕃后,松赞干布接受了唐朝驸马都尉、西海郡王的封号,并在给唐朝的信中自称为“臣”,又请中原儒生帮他掌管文书、奏章,派遣贵族子弟入朝学《诗》《书》等典籍。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吐蕃“渐慕华风”。

结束藏地诸部分立的混乱局面后,松赞干布在吐蕃推行改革,亦时常仿照唐朝制度。

松赞干布将官员分为6等12级,设立“大论”“小论”为宰相,总管政治事务。有学者认为,“吐蕃政治组织,完全与中国同,试观《唐蕃会盟碑》之吐蕃官号,悉仿中国,可以知之”。此外,在法律上,松赞干布还制定了“十善法戒”和“十六条做人的法规”,维护统治秩序;在经济上,学习唐朝的均田制,分配公田,设立户口册,管理民户和牲畜,而且派人向唐朝“请蚕种”,学汉地养蚕、缫丝、纺织;在文化上,创制吐蕃文字,使吐蕃走出“结绳齿木”的蒙昧时代。史载,经过松赞干布的统治后,“西戎之地,吐蕃是强”。

松赞干布时时挂念唐朝老丈人,多次遣使入贡,并以强大的兵力为唐朝提供军事支援。

当时,龟兹王对唐朝无礼,且侵凌邻国。唐朝派兵讨伐,并征召吐蕃、铁勒、突厥、吐谷浑等兵一同进军。松赞干布服从调遣,派兵参战。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发兵征高句丽。班师后,松赞干布再次派禄东赞入朝,献给唐太宗一只高达7尺的“金鹅”,奉上贺表,写道:“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

吐蕃的贺表中还说,“奴忝预子胥,喜百常夷”,意思是,我作为唐朝的女婿,庆祝您取得的胜利,比其他各族更加喜出望外。

两年后,唐太宗驾崩,松赞干布作为唐朝女婿,献金银珠宝十五种祭昭陵。他还写信给新君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如果有不忠之臣,我可以带兵讨伐他们。”

同年(一说公元650年),仰慕大唐、以“子婿”自居的松赞干布,走到生命的终点。一说死于从泥婆罗传播而来的瘟疫,一说是被仇视佛教的吐蕃本土教派苯教暗杀。

松赞干布去世时,文成公主只有26岁,她没有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册之中,而是留在吐蕃,与跟随她的侍女、工匠,一同将唐朝的冶金、农耕、纺织、建筑、制陶、酿酒、造纸、历法、音乐等技术传入吐蕃。

《吐蕃王朝世系明鉴》说,文成公主在藏地,“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以丝 工织,以草制绳索,以土作陶器。”现在,西藏山南的农民还会说,“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是公主传授的。从文成公主入蕃,到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蕃无战事。《新唐书》记载,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薨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近几十年来,随着吐蕃历史文献的发现,有学者从中找到了公主的死因。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文成公主在吐蕃时,西域佛国于阗的一批僧人辗转来到此地,由于当时佛教刚刚在吐蕃兴起,僧人们在藏地难以生存,有的被迫还俗,有的饿毙于道中。文成公主得知此事后,请吐蕃赞普修建一座寺庙,来安置这些僧侣。

此后十余年,于阗僧人和周边民户和谐相处,直到有一年,黑痘之症盛行,文成公主不幸感染痘症,因此病逝。吐蕃百姓为文成公主感到悲伤,又对于阗僧人顿起疑心,认为是他们带来了疾病,于是把这些僧人赶跑了。这是一则记载文成公主死因的史料,从中也可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

正如《文成公主入藏记》对文成公主的评价,她“赢得了汉、藏两个民族的敬仰,成为不可亵渎的光的女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