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硬的底牌,不是婚姻,更不是子女

作者: 微微

近期热播的央视开年大剧《六姊妹》引发了观众们的广泛关注,该剧改编自伊北的同名小说,讲述了20世纪的安徽淮南小城里,何家六姊妹在时代洪流中的人生起落,勾勒出中国普通女性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存图景。

何家父母一心想生个儿子,却等来了六姐妹接连出生。在何父去世后,这个没有“儿子”的家庭全部仰赖长女何家丽的照顾。时代的更迭、家庭的变化,让六个姐妹拥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也让无数人在她们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有人扛起家族重担却困于亲情枷锁,有人前半生顺风顺水,却在中年遭遇命运急转,更有人习惯了索取,在金钱纷争中与姐妹反目成仇。

六姐妹的人生经历告诉你我一个道理:每个人这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性格买单。

何家长女何家丽的人生始于一段对话。

那时候她从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看过妈妈生育的辛苦,听过爸爸脱口而出的“丫头就是不如小子”。她追问父亲为什么非要生儿子,父亲说“儿子可以留在家里”。

懂事的何家丽想要证明自己可以当“男孩”,告诉父亲:“女孩也可以留在家里。”

她剪去头发,一心一意地想成为家里的顶梁柱,长辈有事时,她冲在最前头,看到母亲多次怀孕几次流产,她便下决心让自己的孩子姓“何”。妹妹结婚、事业上有困难时,她总像个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当然,越能扛事的人扛的事越多,有责任感的人总是会揽来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大家长”的心态帮助何家丽养成有担当、能扛事的性格,也成了限制她的枷锁,一次干预就会变成日后扎向自己的刺。以至于中年以后,其他人皆小有所成,唯独她还要给儿子还高利贷,给自己还房贷,将日子过成一地鸡毛。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懂得适可而止地付出。”虽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相互的,但过度的付出并不会换来他人同等的付出,只是过度地索取,得不到时就成了怨恨。你试图越界承担他人命运,就势必被他人所干扰,做过的事情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到自己的身上。真正的助人不是亲力亲为,而是放手让他人成长。

老三何家艺曾说:“二姐是家里最会占便宜的人。”

老二何家文有一副好牌,是何家六女中最漂亮、最有天赋的孩子,体操队、京剧院都曾向她递出橄榄枝。当她高中毕业时,高考的恢复让她免于下乡;结了婚,又遇上好婆婆和好丈夫。

谁知中年以后,顺遂的人生开始波折不断。婆婆摔断了腿,瘫痪在床,丈夫患了甲肝,恶化成了肝癌晚期,一家人的生活一度艰难到要靠姐妹的接济才能生活。

很多人看过何家文的遭遇后都不免惋惜她的人生选择,认为她本可以有更好的人生。倘若她认真高考,就不用将两段婚姻当作自己的避风港。倘若她选择另一个条件优越的追求者,就有了为健康兜底的经济能力。可换个角度想想,在没有遭逢意外前,何家文的生活本已幸福美满。命运无常,没有那么多的“倘若”和“早知今日”,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会一帆风顺。当你选择了事业,就可能面临失业;当你选择了婚姻,就可能经历争吵与背叛。

每一种选择都有风险,我们无法笃定认为现在走的这条路是安全可靠的,但也无需美化另一条路。没有人能永远选对路,我们只能把选的路走对,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博弈。正如何家文在妹妹评价自己“图懒省事”时四两拨千斤的回答:“谁不想把日子过得轻松一点呢?”

比起纠结选择的对错,顺势而为也是一种智慧,清楚自己有什么,想追求什么。有方向的路程,往往最近。

老二何家文和老三何家艺的经历无疑是“人生如戏”的最好诠释。

何家艺掐尖要强,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却只能靠争抢旧衣服、发卡等小东西来维系自尊心。艳羡姐姐的天分,对方毫不在乎的体操队、京剧院名额是她追求一生都不可得的。长大后,她比着二姐夫的条件找对象,结果是相亲人选一个比一个令人失望。等她自己找了一个结婚对象,又因为对方“穷得叮当响”和两人未婚先孕等种种原因,不被家人所看好,被大姐用一床棉被当嫁妆,扫地出门。

但仓促的婚姻并没有宣告何家艺的失败。她从小便明白想要的东西必须靠自己争取,走投无路了,就白手起家;一朝破产了,就东山再起。当丈夫投资失败陷入绝望时,是何家艺冒着大雪求人送货,辞退保姆、卖掉私家车筹集资金,给对方鼓劲:“三穷三富过到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越活越好命的人,身上都有一种配得感,即坚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事物的内在信念。配得感越低的人越容易自卑与胆怯,即使机会摆在面前,也会白白浪费。配得感越高的人越不会因为自我怀疑而错失良机,反而以平常心面对无常,因相信自己有资格得到更好的而勇敢抓住机遇。

钱没了什么时候都可以挣,心穷了就很难富起来。

何家孩子太多,长辈也各有偏爱,每个孩子得到的爱不多,老四何家欢最少。

小时候经历鞭炮爆炸,脸上留了伤疤,过年家里放烟花,妈妈忙着捂老六的耳朵,没有人在意她是否因为鞭炮爆炸事件留下心理阴影。

家里人没事想不起她,好事也轮不到她。高中时父亲早逝,留下一个工作岗位可以接替,按照顺序本该轮到她接班,但长辈们考虑的是“帮弱不帮强”。因为她聪明,有机会考大学,而妹妹初中毕业,学业上寸步难进,更需要大人操心。长辈只看大局,没有人理会她愿不愿意。

这是何家欢经历的第一次失败,她拧巴、要强,抗拒失败,但经历最多的就是失败。恋情失利,事业走向高峰时,又因为领导卷入贪腐事件锒铛入狱。每一次受挫,都给何家欢带来极大的打击。但她并没有被打倒,每到绝路时,她总是主动或被动地绕了个弯走出来,用时间慢慢治愈自己。接班无望,便接受别人的建议考大学;初恋无果,她能慢慢地熬过去、走出来;出狱之后,她在家人和丈夫方涛的支持下振作起来,通过炒股积累了财富,重新站稳了脚跟。

中年以后我们遭逢的压力巨大,每一根稻草落下都可能是无法承受的重压,一句话、一件事都有可能压得我们无法喘息,甚至产生放弃的想法。可当我们往回看,那些天大的事成了记忆里的小事;当我们向前看,往前走的时间并不会跟过去过不去。

那是因为,人生下半场拼的是韧性,只要时间够长,我们总能熬过去。熬过去了,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好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什么都会缺,唯独不缺时间。

比起何家欢的拧巴,老五刘小玲早早地知道什么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刘小玲的出生并不被父母所期待,差点被送养,后来留了下来,跟了妈妈刘美心的姓。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刘”仿佛自带身份原罪,激发了她会哭会抢的生存本能。她并不会认真维护每一份得到的东西,但命运仍然会厚爱她的每一个选择。

看见别人下海经商赚得盆满钵满,她便放弃当初争抢而来的铁饭碗;家里人不同意的结婚对象,她能掰扯出一大段歪理说服他们,当婚后遭遇对方出轨,她又能果断离婚。

刘小玲的人生理念可以浓缩为五个字:不合适就换。对的继续,错的重来。也正因此,哪怕每次放弃都留下了不少烂摊子,但三婚两离的刘小玲折腾到最后,也能折腾出一个好结果。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年纪越大,越发现自己失去了年轻时候的胆气。不顺心的工作不敢辞,不满意的事情不敢挑刺,跟朋友聊天,碍于双方情面,有些真心话也得吞回肚子里。不敢行动,不敢出错,成了中年人的常态。

事实上,真正的错误不在于尝试后的失败,而在于因恐惧失败而放弃尝试。大多时候的烦恼都来源于精神内耗。少焦虑、少内耗,则行动自由。人心若宽,处处皆是路。

何家六姐妹一向互相扶持,唯一有例外的是“老宅拆迁款”事件,主导者是何家老六何家喜。

上有五个姐姐,又被母亲宠溺长大的何家喜任性、会说话。知道自己年纪小,姐姐们大多会谦让自己,何家喜就不断地利用自己的“老幺”优势达成目的。找工作、孩子上学迁户口、奶奶的丧礼礼金……只要三言两语,家人都能满足她的要求,就这样,何家喜在亲人的庇护下养大了胃口,开始贪图妈妈的退休金和酱菜秘方。

被娇惯长大的孩子,心底只剩下了金钱算计。当何家喜得知城市改造,老宅要拆迁,便以给母亲养老为由,一边将房产证改成自己的名字,另一边拉拢其他姐姐打拆迁款的主意,把家庭当战场,把家人当敌人。直至搬进“甲醛房”,患上白血病,急需家人捐献骨髓,才被姐姐们的不计前嫌所感化。

人到中年才明白,平日里的家庭温暖是真,关键时刻的人心算计也是真。亲人之间的相处,懂事明理、有商有量终归是理想状态。即便是亲人之间,也不要透支关系,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行于世,总有需要别人拉一把的时候,对他人的宽容终将会变成自身的生存空间。

每一种性格背后都是一种人生,每一项选择又连接着新的起点。何家欢和何家文的身上,是个人面对逆境的韧性;刘小玲和何家艺的身上,是自我觉醒和提高主动性;何家丽和何家喜的身上,是要找到平衡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人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但因果不空,命运仍藏在一个人的秉性里。

我们脑海里有很多低效的、错误的心智模式造成的扭曲认知,只有打破那些思维模式,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适当地停下来,透过那些人和事总结经验,内修自我。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在人生这场修行中走走停停,持续领悟。毕竟,你觉醒得越早,命运越自主。

摘自公众号“十点读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