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宁无一个是男儿
作者: 汪小年她是后蜀慧妃,是蜀后主孟昶的后宫佳丽,也是许多人口中的“亡国之女”。
她长相绝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但也因此被人称为红颜祸水。
她是蜀中奇女子,但生前身后都饱受争议。她就是花蕊夫人。
一
后蜀广政年间的一天,后蜀国主孟昶在夜间纳凉的时候突然倦了,他枕在花蕊夫人的腿上,如枕冰玉,不由得渐渐睡着了。
夜风透过帘幕吹来芙蓉花的香气,孟昶的呼吸渐渐平稳。感受到腿上人的倦意,花蕊夫人不敢乱动。她看向窗外,芙蓉花开得正好,她忍不住想起了一些自己的往事。
花蕊夫人姓费,本是蜀中青城人,因为容貌出众再加上擅长写宫词便被召进了宫里。从小小的宫娥开始,入宫数年,花蕊夫人其实并未多做什么,不过是随波逐流罢了。但她的才情和姿色都摆在那里,不必多做,仍是深深吸引了孟昶。到了如今,她已是最受国主宠爱的慧妃。
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后山诗话》
一片芙蓉花突然被风带进,落在了孟昶的脸上,引起了花蕊夫人更多的思绪。成都的芙蓉花本来不多,是有一次花蕊夫人说她“尤爱芙蓉”,于是孟昶便大手一挥让满城尽植芙蓉花。尽管花蕊夫人也因觉得这太过铺张而劝过后主,但最后花还是种上了,而成都也因此获称“芙蓉城”。
花蕊夫人轻轻将落在孟昶脸上的花扫落,动作有些大,孟昶也因此醒了过来。
孟昶醒来后先是伸了个懒腰,“今夜好梦!夫人身子可真是清凉,更兼天然香气,可谓冰肌玉骨啊。”花蕊夫人正在悄悄舒缓自己早已经酸麻了的双腿,闻听此言笑着回了声“是”。
一觉刚醒,美人在旁,星斗灿烂,孟昶不禁觉得心情大好,他吩咐道:“拿纸笔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孟昶《玉楼春》
一首写完,孟昶又让花蕊夫人轻声读了几遍后满足地笑了,他轻轻地揽住花蕊夫人,“这可真是好时光啊。”
看着城中稀疏的灯火,花蕊夫人欲言又止,最后只是应和道:“是啊。
二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他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妃嫔之外另有十二等级,其中最宠爱的便是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不仅姿容柔媚明艳,还有一颗晶莹剔透的七窍玲珑心。
孟昶日日饮宴,觉得肴馔都是陈旧之物,端将上来,颇生厌恶,不能下箸。花蕊夫人默默看在眼里,便别出心裁,转身叫人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之,紧紧卷起,用石头镇压,以酒腌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端来进御,风味无穷,色香双绝,号称“绯羊首”,又叫“酒骨糟”,令孟昶食欲大开,赞叹有如此可人相伴,夫复何求。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药,花蕊夫人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蕙质兰心的花蕊夫人,给孟昶时时带来欣悦和欢喜,从而宠爱更盛。
孟昶最是怕热,每遇炎暑天气,便觉喘息不定,难于就枕,于是在摩诃池上,建筑水晶宫殿,作为避暑消热的地方。其中三间大殿都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尽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内外通明,毫无隔阂,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也明亮透澈,柔光四溢。望之四周,青翠飘扬,红桥隐隐,人间美景令人销魂。从此,盛夏夜晚,水晶宫里便早早备好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孟昶与花蕊夫人夜夜在此度夏。
世上还有比孟昶的生活还舒服的吗?现在不知道,但当时恐怕没有了。孟昶的日子太安逸了,安逸而放纵,他彻底地沉溺于享乐,斗志日渐消沉下去。很多人开始劝他奋发进取,但孟昶不以为然,他觉得只要这样的好生活能维持下去就好了。百姓的死活他不在乎,别国的战争他也不在乎。但此时是五代十国,中华大地上最混乱的几段时期之一。在这段时期里兼并和战争从来没停过,哪容得下一个无能之君久居高位。
三
雕栏玉砌,花香怡人,帝王多情,妃子贤美,如果岁月永远这般静好,江山无恙,该有多好。可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铁骑已踏奔而来,将天下装入囊中的雄心,惊扰了蜀地风流。宋军勇猛,更衬得蜀军怯懦,十四万守卫成都的蜀兵竟不战而溃。孟昶倒很快接受现实,面色平静,自缚出城请降。作为蜀后主的宠妃,花蕊夫人自然与他一道,作为罪臣被押赴汴梁。
赵匡胤早闻花蕊夫人的美貌与才学,在汴梁见到这受俘之妇,果然是人间绝色。他刻意轻咳一声,板起脸孔,要她即兴吟诗,以显才学。花蕊夫人并不惊慌,略作思忖,轻启朱唇,吟了一首《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赵匡胤原本想趁机羞辱一下亡国俘虏,岂知花蕊夫人不卑不亢,无畏无惧地表达了内心的沉痛之情。此等气魄、见识与胸襟,倒让赵匡胤生出了几分敬重。
历代追究国破之诗文,多持“女祸亡国”态度,如把商亡之祸归于妲己,吴亡之错在于西施,李隆基被区区一个安禄山搞得焦头烂额,大家首先骂的不是安禄山之贼子野心、李隆基之糊涂昏庸,而是杨玉环这个红颜祸水,害得大唐江山变色。人们不但骂她,众将士还齐心合力,逼死了杨贵妃才肯罢休。花蕊夫人一句“妾在深宫哪得知”,道的不是她一个人的苦,而是替全天下“背锅”的红颜,都喊了一声冤。
多少年,多少朝代,多少“红颜祸水”,便这样懵懂无知地,变成了败坏男人千秋事业的绊脚石。可身居深宫的她们,又懂什么朝政权术,什么排兵布阵,什么强势外交?
花蕊夫人的智慧,在于她不仅说出了自身的迷惘、伤痛和无辜,笔锋一转,她接下来说的便是“男儿”。“十四万人齐解甲”,整整十四万应该保疆卫土浴血奋战的将士,他们选择的是“齐解甲”,毫无抵抗地将蜀国拱手让于他人,并未负起肩上的责任。不管身为战士还是身为男儿,其怯懦本质都清晰可见,丝毫不见丈夫气概,连身为女子的花蕊夫人,都替他们感到可耻。最应该为亡国而负责的,难道不是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男人吗?
花蕊夫人早期的诗词,言辞多为浓艳绮丽,她有《宫词》近百首,写嫔妃、宫人、内监、文官、宫中种种习俗和赏心乐事,倒是丰富多彩,一派祥和。对比前代的宫词,多是幽怨满怀、叹息连连,那些不得君王宠爱的女子,一开口便是酸楚与遗恨。可花蕊夫人集蜀宫三千宠爱于一身,孟昶心系于她,念念情深,她得以安享太平,采撷繁华,读她的深宫诗词,能读出锦衣玉食之中的安逸和情趣。
花蕊夫人拥有一个封建社会女子所能拥有的极高才华,可也如那金丝笼中的雀鸟一样,所吟唱之曲,并非不华丽婉转,始终缺了一味什么。当她面对“仇人”赵匡胤,能淡定自若地吟出《述国亡诗》时,她才找回了一个女人为自己说话的真挚勇气。从这一刻起,她不再是被孟昶保护的金丝雀,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她比任何人都深省到,既已被俘至汴梁,此后命运便是风雨难料,祸福不测,她还怕什么呢?在最无惧的时刻,花蕊夫人情愿用满腔悲愤化为四句诗,这一刻的她,“真”得令人可敬。
四
赵匡胤听了花蕊夫人的诗,虽然心里有几分不舒服,但聪明的花蕊夫人,骂的是蜀国男人,剖白的是自己身为深宫弱质女流,眼界实在有限,手无缚鸡之力,亡国之罪,实在不该推到她一人肩上。面对“侵略者”赵匡胤,花蕊夫人并不针锋相对,而是巧妙地绕过了对他的控诉或畏惧,倒让赵匡胤对眼前这个才貌俱佳的奇女子,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七天之后,孟昶不明不白地死去了,对外宣称“暴疾而终”,史家多认为是被毒死的。孟昶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京,少不得入宫谢恩。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发显得明眸皓齿,便趁此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
孟昶已死,花蕊夫人再无依靠,只得宛转从命。酒过三巡,赵匡胤又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花蕊夫人敛眉沉吟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花蕊夫人说这首词是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在驿站的墙壁上。她缓缓道:“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尽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哪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岂不可叹?”
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加深了赵匡胤对她的爱慕之心,更觉此女子细腻柔情,文思动人。强大的压力之下,花蕊夫人被迫成为赵匡胤的贵妃,内心悲郁伤痛,无从诉说。赵匡胤爱她才貌双绝,每日退朝后必去她的寝宫,饮酒听曲,聊天解闷。
某日退朝略早,赵匡胤径直走向花蕊夫人宫内,见她正在那里悬画像,点香烛,叩头礼拜。赵匡胤不知她供的是什么画像,细看上去,只见一人端坐在上,眉目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一般,急切之间,又想不起来。花蕊夫人不知太祖突然前来,被他瞧见自己秘事,心下一片惊慌,见太祖问起,连忙镇定心神,回答道:“这就是俗传的张仙像,虔诚供奉可得子嗣。”
赵匡胤却不知,花蕊夫人所供的并不是张仙,而是蜀主孟昶。她被炙天权势威逼入宫,可心里总抛不下对亡夫孟昶的昔日恩情,所以亲手画了他的像,背着人私自礼拜,不料被赵匡胤撞见,只得谎称是张仙。
可怜那些宫里的妃嫔,听说供奉张仙可得子,便都到花蕊夫人宫中照样画一幅,供奉起来,希望生个皇子,从此富贵。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从宫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如此,孟昶九泉有知,也一定会十分感念花蕊夫人了,后人吟咏此事:“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花蕊夫人虽然委曲求全,换来夹缝求生,但后来还是在宋廷之争中,被赵匡胤的弟弟一箭射死。红颜薄命,飞花逐流水,终究是身不由己,无力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花蕊夫人最终落得个中箭收梢的人生,但她敢于为所谓的“红颜祸水”说话,并且凭此诗而流传千古,依旧被誉为蜀中才女。直到今天,人们还对她的《述国亡诗》津津乐道,不仅因为她的才华和传奇人生,更因为她在痛斥男儿变节时,语气直率,态度够“真”。这世间,太多被粉饰的太平,被包装的圆滑,被隐藏的情绪,倘若有那么一点真,更能让人看清大雾之后的内心风景,哪怕汹涌澎湃,这就是属于我们最真的人生,有什么理由不去正视与珍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