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和徐力民:山水间的生活
作者: 雷晶晶倘若以寻常眼光看待,丰子恺与徐力民的婚姻不属于“门当户对”,也算不得“志同道合”,但他们历经坎坷,相伴一生。
成亲当天初相见
1913年,浙江崇德县举行小学会考,作文题目为《五金之中何者为贵论》 ,一张《贱金贵铁》的考卷引起时任督学徐芮荪注意。他得知这个少年原来是当地名人、晚清举人之子,便愈加对他产生好感。徐督学惜才,决定亲赴石门湾见见这位“出其不意”的考生丰仁。少年丰仁仪表堂堂,博学多才,徐督学不由动了为长女徐力民提亲的念想。徐家是当地望族,徐力民在本县一所学校任教。而丰家家道中落,丰仁父亲在他9岁时便去世了,当时家中只有一个小染坊勉强维持生计。丰母觉得“门第不当”,便婉言谢绝。
间隔数日,徐芮荪再央媒人上门说亲,丰母终为徐家诚意所感,最终答应了这门婚事。1914年,16岁的丰仁与18岁的徐力民订婚。
时隔不久,丰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攻读绘画、国文等课程。其中一位国文老师单不庵对其青睐有加,给他取号“子恺”,丰仁从此“以号易名”。1919年毕业前夕,丰子恺回故乡完婚。婚礼当天,看热闹的人水泄不通,丰子恺略带羞涩地拉起徐力民的手,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婚后1个多月,丰子恺把徐力民带到上海城东女学,那里设文学、音乐、手工等专修课,还有国画专修馆。徐力民此前对艺术一知半解,现在她有意了解丈夫的志趣,丰子恺遂给予尊重和支持。7月,丰子恺从一师毕业,与同学合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同时担任教务主任,兼授西洋画等课程。新校与城东女学相隔不远,但夫妻俩一个忙事业,一个忙学业,平时各自住在校内,只在周末去旅馆小聚。
两年后,丰子恺决定赴日本求学拓展视野。他们的长女不过1岁多,徐力民又有孕在身,可她深知丈夫的艺术抱负,仍然毫不迟疑地支持他变卖祖产,且向自己的父亲借款,寻求资助。丰子恺游学10个多月,徐力民以一己之力打点家中一切,丝毫没有“大户小姐”的娇生惯养。
回国后,丰子恺继续在上海师专任教,同时在地处吴淞的中国公学兼课。由经亨颐、夏丏尊主导的春晖中学在上虞建成后,丰子恺任美术、音乐和英文老师,同时在宁波四中兼课。徐力民将丈夫的辛苦看在心里,总是主动承揽各种家务,不让他分心。一个偶然的机会,丰子恺在旧书摊上看到《梦二画集·春之卷》,被简笔式的诗趣之作深深吸引。从那时起,“子恺漫画”悄然萌发。
山水之间妙趣生
1923年春,春晖中学教员住宅建成,丰子恺携家人迁入。他们为新居取名“小杨柳屋”,赞叹日子是“山水间的生活”。在这一时期,丰子恺再次迸发创作的激情,他喜欢把所思所感及信口吟来的诗词“译作”毛笔小画,“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皆作画布。来年,他发表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反响非凡。
冬季来临,因教育主张与部分校方人士分歧,丰子恺辞职并赴上海创办立达中学,该校后迁至江湾郊区并改名“立达学园”。为方便校务工作,他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教学之余继续画画,也把读过的外文书译成讲义出版。每有稿费入账,丰子恺就提笔写信给妻子,抬头称“力民姐”,徐力民回称“慈哥”,两人相敬如宾。此间,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周报》需要插图,丰子恺的画作陆续发表。1925年12月,《子恺漫画》顺利出版,丰子恺成了家喻户晓的“中国漫画之父”。立达学园虽经营不善,但丰子恺始终以兼任校董的方式予以关注。1928冬,丰子恺参与开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徐力民拿出全部积蓄支持他的事业。
20世纪30年代初,丰子恺在石门湾建立中式住房“缘缘堂”。他告诉妻子:“光明正大的环境,适合我的胸怀,还可以涵养孩子们好真、乐善、爱美的天性。”在“缘缘堂”,徐力民操持家庭琐事,丰子恺步入艺术创作的黄金阶段。闲下来时,他们坐在院中逗弄孩子,欣赏风景。通过描摹美好的生活场景,丰子恺对天下人的爱与关心尽显笔端。
甘苦之中见真意
“七七事变”爆发后,丰子恺和徐力民带家人开始长达8年的逃亡之路,“缘缘堂”也在不久后毁于战火。有徐力民的鼓励和帮扶,丰子恺的创作从未停歇。辗转汉口时,他积极参加当地抗战宣传画的绘制和收集,还出版一本《抗战漫画集》。画材匮乏,他只能用唯一的狼毫笔在极小的纸上慎重落墨,徐力民觉得这些小画稿“动人心魄”。来日抵达相对安全的桂林,重做教师的丰子恺因学生对抗战画的“滑稽态度”气愤异常。徐力民安慰他:“正因如此,你的画才有了更重要的教化意义。”
丰子恺的小儿子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徐力民产后极度虚弱,丰子恺把她缓慢康复的过程写在《教师日记》里,字里行间满是关爱。小女儿生病时,徐力民给她喂药,哄说苦药水是“糖汤”才能喂下……丰子恺捕捉这些瞬间,记录女儿的可爱,也感恩妻子的付出。抗战结束后,他们一家回杭州定居。1948年,逢两人结婚30周年,丰子恺提议举办结婚纪念,地点设在有名的“楼外楼”饭店,他还记得妻子爱热闹、好体面的“小嗜好”。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应邀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丰子恺为位于陕西南路的新居赋名“日月楼”,表达“遍地光明”的含义,《护生画集》的绘制和《源氏物语》的译制都在这里进行过。“日月楼”也是丰子恺先生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文革”时期,丰子恺的漫画被别有用心的人大肆打击,笔墨纸张一概收走,徐力民心酸不已。丰子恺提议徐力民回石门湾暂避,一向温顺的妻子果断拒绝,她觉得留在上海,至少可以及时听到丈夫的消息。
随着年龄增长,徐力民有失聪迹象,常因“答非所问”闹出不少笑话。丰子恺戏谑她“聋子隔壁听”。有年夏天,徐力民在青光眼手术后,因疼痛难忍而烦闷不堪。为了给妻子解闷,丰子恺在家中二楼敞亮的房间中安置妻子的床铺,自己则坐在旁边看书,时不时同她聊天逗趣。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因病逝世,骨灰最后安放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小女儿曾提议将父亲的骨灰撒于他生前喜爱的杭州西湖,但徐力民认为“湖里好冷”。1983年徐力民去世,这对恩爱的夫妻留下了相依相恋的爱情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