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66条”升级你我健康素养 等

2024年6月起,我国将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在此之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即最新版“健康素养66条”。

这次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增加了个人健康权利和责任的相关内容,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二是增加了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三是增加了慢阻肺、骨质疏松、健康口腔、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四是增加了安全与急救、家庭药箱储备、自测血压等方面的健康技能。五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了相关的知识点。其中,直接提及老年人的是第21条:“关爱老年人,预防老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跌倒是65岁及以上人群伤害致死的第一位原因,老年人需要增强防跌倒意识,养成预防跌倒的行为习惯,对家居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干预意义重大。老年人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我国首个认知中心地图发布

我国首个认知中心地图已发布,可帮助认知障碍疾病患者第一时间找到最合适的诊疗与康复机构。

为增强公众对认知障碍疾病的防控意识,降低认知障碍疾病患病率增速,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启动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本次发布的认知中心地图正是项目组历经3年统筹建设而成,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进行了细致分类。通过该地图,患者和家属能够准确获取周边专业医疗资源信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病情,第一时间找到最合适的诊疗与康复机构。

(扫描二维码,将文中图片下载至手机即可放大查看详情)

让“老老人”享受常态化探访关爱

北京市将依托“京民通”社区治理平台,建立“老老人”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机制,探索引入智能水表等监测预警设备,建立异常监测预警体系。

推进医院病房适老化改造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其中提到制定关于医院病房改造提升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医院病房适老化、便利化改造。

所有市县都将建应急小分队

近日,国家疾控局等部门发布《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管理办法》,部署加强防控队伍管理,提升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已组建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未来还将新建5支,并在所有市县建设基层应急小分队。

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是指国家卫生应急队伍中,由国务院疾控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承担传染病应急处置任务的队伍,其中包括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国家卫生应急移动防疫中心。该队伍主要由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每队30人以上,设队长1名,副队长2至3名,配30人以上的后备人员。

我国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龙头,涵盖多个病种,覆盖国家、省、市、县4级的传染病应急预案体系。

世界首例!

转基因猪肝脏成功移植给活人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倍成教授团队和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世界首例活体人的临床辅助异种肝移植手术,成功将转基因猪肝脏移植到了一位肝癌重症患者身上。

此次异种移植选择的病人为71岁右叶巨大肝癌患者,其介入等治疗无效,肝脏随时可能出现破裂,在征得家属和患者知情同意后开展手术。术后七天内,患者没有出现超急性和急性排斥反应,凝血系统没有障碍。

据专家介绍,这例猪肝是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肝,是专门为了异种肝移植临床手术进行优化培育的生物医用器官。目前,患者已经能下地自由活动,肝功能等多项指标恢复正常。

该手术是世界首例猪到人的临床异种辅助肝移植手术,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相关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家种点菜,增强免疫力

芬兰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冬季室内种菜、夏季户外种菜的方式,增加全年可接触的环境微生物群,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哮喘和过敏等免疫疾病的作用。

试验过程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参试者分别使用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土壤(生长培养基),或是看上去相似但微生物不良的土壤,在室内用普通花盆种植豌豆、芥末等可食用植物。在对比了试验前后参试者皮肤微生物群及7种免疫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后,研究人员发现,室内种菜一个月,干预组参试者皮肤上5类细菌的多样性明显增加,对照组却没有出现此类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参试者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血浆水平也明显升高,抗病能力有所增强。

中风后,唱歌可改善失语

唱歌能够通过刺激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变化,起到促进中风患者语言恢复的作用。

脑神经语言网络包括参与语言处理的大脑皮层区域,以及在大脑皮层不同端点间传递信息的白质纤维束。芬兰一项研究发现,唱歌增加了左前额叶语言区域的灰质体积,改善了白质纤维束的连通性,尤其是大脑左半球的语言网络。研究者认为,这些积极变化与患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关。

失语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且容易导致社会孤立。唱歌可以被视为传统康复之外的一种有效补充,或者在康复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作为轻度语言障碍的康复手段。患者可以和家人一起唱歌,或者参加其他以团体为基础的唱歌活动。

高强度运动逆转帕金森症状

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临床最常用手段是药物,虽然能有效缓解运动症状,却不能阻止逐渐恶化的神经退行性变化,长期使用还可能有副作用。而高强度运动不仅能减缓疾病症状,还可能逆转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神经退行性变化。

帕金森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脑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可分泌多巴胺)的逐渐丧失。黑质区域位于脑干底部,包含了控制运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损失导致多巴胺水平下降,进而影响了对运动的控制。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帕金森病确诊时,患者通常已经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小组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的锻炼,九成参试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都变得更健康,并产生了更强的多巴胺信号。这表明,临床意义上运动确实可以改善病情。更重要的是,目前可用的帕金森病药物只针对症状治疗,无法改变疾病进程,但运动似乎能在神经元层面上提供额外的保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