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白辰:与健康谣言“死磕”
拍打肘窝能把血栓拍掉?这是谣言
“拍打肘窝能把血栓拍掉……”白辰已记不清,在自己的科普视频里对这个“健康小知识”否认了多少次。本质上,心肌梗死是因为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了问题。病因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快速聚集,形成血栓,阻断了血液供应。
“血栓长在心脏血管里,拍胳膊没用。即便是胳膊里长了血栓,只有特殊的药物才能溶解,拍打除了疼和加重病情,没有其他作用。”白辰在视频里说道。
更重要的是,盲目相信谣言,极有可能耽误救治。白辰说,心外科临床医生间流传着一句话:“时间就是心肌,早10分钟和晚10分钟,便是生与死的距离。”
现实中,35岁的白辰是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的一名医生。2020年起,他在头条号@心中有术白医生上发布科普视频,为公众传播靠谱、接地气的医学知识。截至目前,他已陆续发布了1100多条科普视频,获得上亿点赞,也收获了全网1500余万粉丝。每条视频结尾,他总会加上一句“关注心中有术,少走弯路”——当然,这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他真实的期待。
接地气又有趣的科普
“挑战在3秒钟内,说出既不致命,又折磨人的病”——在2023年11月的一则科普视频里,白辰这样向网友发问。评论区里的答案五花八门:偏头疼、鼻炎、干眼病、牙疼……
紧接着,白辰在视频中答案揭晓:腰痛。随后的“三连问”戳中不少人的“心巴”:你是上班族吧?经常久坐吧?尤其喜欢弓背、趴着、跷着二郎腿?
在这期视频里,白辰跳出自己熟悉的心脏领域,谈到许多都市打工人都有的毛病:腰肌劳损。他还亲身示范,提供了四个适合初学者锻炼、康复的动作,收到了许多粉丝的好评。
“既接地气又有趣”,这是白辰对好科普的评价标准。在他看来,科普的对象是公众,如何从受众的角度,找到他们真正关注的问题是最重要的。
白辰的许多科普选题都是他从生活中发现的。医生们聚在一块休息时,某位医生“吐槽”洞洞鞋穿着总是潮乎乎的,怀疑它就是脚气真菌感染的元凶。白辰立马抓住话头,做了一期“洞洞鞋能否导致脚气”的科普。有个同事说自己一喝咖啡就心慌,恰好科室主任听到了,笑说“你有没有看最近发表的研究文章,说是咖啡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白辰一查,确实如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一项研究报告,称适量的咖啡因摄入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还可能改善肥胖和二型糖尿病。于是,他立刻制作了一期“喝咖啡对心血管有无伤害”的视频。
选题一旦确定,白辰便会到各个医学论文平台检索文献和诊疗指南、查看医学论坛记录,耗费大量时间筹备视频文案。除了好的传播效果,他还希望,能将科普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且富有创意。
让患者少走弯路
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白辰的日常工作非常忙碌。除坐诊、值班外,他还得24小时待命,只要紧急手术的电话打来,“夜里不管几点,都得赶去医院。”
躺在心外科室手术台上的病人,大都有着类似的生活习惯——熬夜、加班、吸烟、饮酒,伴随着“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2024年年初,白辰记录了一个心肌梗死案例:一名46岁的男性,自称“从没得过病”,发病前,他因公司应酬多次喝酒,过后两边胳肢窝有些疼痛。这其实是心脏不适的信号,但没能引起他的警觉。
发生心肌梗死当天,该名男性爬五层楼梯上班后不久,忽觉胸痛袭来,花了20分钟才缓过来。到了晚餐应酬时,胸痛、胸闷再次发生。到医院检查后,他被检测出高血压和高血脂,所抽的血液甚至能看到白色的油脂。白辰说,患者肥胖,不爱运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几乎全占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脂肪的供能比明显上升,而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等摄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此外,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
患心肌梗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白辰对此颇有感触。2022年,白辰所在科室收治了一位河北邯郸的32岁病人,日常喜欢抽烟、熬夜,经常整宿打麻将。起初,心肌梗死疼痛来得很隐匿,他没当回事,直到最终因心脏骤停被送进当地医院抢救,辗转来到安贞医院心外科时,他的冠状动脉主支已被堵住大半。白辰形容,分布在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健康,才能枝繁叶茂,一旦心脏血管的源头左主干堵住,树叶便开始枯萎,危及生命。幸运的是,医生通过心脏搭桥手术,为他再建了一条血管通路。但术后,患者仍需要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并随时警惕复发的风险。
在白辰看来,这位年轻患者因为“对疾病缺乏了解,才使得他保持糟糕的生活习惯,严重危害健康而不自知”。有时,健康知识缺乏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一些患者及家属也会因认知问题在关键时刻难以做出果断抉择。不止一次,白辰在心梗手术前,遇到犹豫茫然的家属,迟迟不同意手术,最终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机。
基于这些,白辰决心做线上科普,让更多人有机会获得专业的医学知识。
适度“佛系”,偶尔“死磕”
一心想做快乐科普的白医生,有时也会“死磕”。
食物相克也是白辰反复辟谣的内容之一。2020年6月,白辰首次在视频里讲到该问题并详细举例分析,比如:牛奶与榴梿同食不会产生咖啡因、虾和维生素C一起吃的确会产生砒霜,但前提是需要吃200斤虾……当时视频的反馈尚好,还有粉丝提问:“请问螃蟹和柿子能一起吃吗?”
2023年4月,当白辰再次解释这一谣言时,评论区却涌现大量质疑:“为啥我吃完虾再吃橙子,肚子就疼得要命呢?”“食物相克绝对是存在的”“你的解释太片面了”……
白辰只好做足功课,专门再做了一期回应视频。在这条8分18秒的回应视频中,白辰尝试向公众介绍他的思考逻辑,比如:要证明食物相克成立,需要说明食物相克具有普适性,如果一个地方提出相克的食物,在另一个地方却能组成美食,那么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很低。比如:传言榴梿和牛奶一起吃,会因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导致中毒,可吃榴梿蛋糕、榴梿奶糖怎么没事?此外,食物相克也有可能是食物中的某一种出了问题,比如:未成熟的涩柿子吃多了本身就难以消化。
白辰说,科普有时很难,“因为你在挑战公众原有的认知,辟谣就像说教,在说你过去的观念是错的。”几次争论下来,白辰有些受挫,他决定适度“佛系”,减少棱角,不再去“杠”,但该坚持的时候,他还是会选择站出来。
摘自“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