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侍女到皇后,窦漪房的“美人心计”

公元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中,最不可能坐上皇位的代王刘恒,被拥上皇位,史称汉文帝。

刘恒坐上皇位后,他的美人窦漪房,因为所生的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而一跃成为皇后。窦漪房的皇后之路充满传奇色彩,可谓一路阴差阳错。

窦漪房是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武邑县)人 ,史书上对其出身记载不多,只知她的父亲垂钓时落水而亡,她的哥哥叫窦长君,弟弟叫窦少君。

她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宫,起初是太后吕雉的侍女,人称窦姬。后来,执掌政权的吕后推行节俭治国政策,释放了一部分宫女,又挑选一些有姿色的宫女赐给诸王,其用意是派这些宫女监视诸王。

窦漪房被派去代国的那一天,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

知道自己被分配给诸王时,窦漪房并不高兴,因为她想念亲人,本以为可以释放出去和家人团聚。但她也清楚,自己没有选择的资格。窦漪房只希望自己能被分到赵国,因为赵国离她老家比较近。为了能去赵国,她拿出积攒的银两,贿赂派遣宫女的宦官。那个宦官拿了钱,并未食言,也没忘记,但是记错了,将窦漪房的名册放到了代国。

在得知自己不能去离家近的赵国,窦漪房一度埋怨出差错的宦官。但是从后来赵王刘友的悲惨结局来看,她应该感激那个宦官,若非他的差错,她也没有后来的风光。

那时候,窦漪房不想去代国,命运却安排她非去不可。代国位置偏僻,代王刘恒和其母薄氏像被汉王朝遗忘了一样,安居一隅,静静地过日子。虽然代国和代王刘恒被朝野遗忘,但刘恒毕竟是“王”,若能获得他的宠爱,就能从伺候人的侍女变成被人伺候的主子。

作为吕后的侍女,窦漪房对代王的情况也有所知晓,她以为自己这一去永远回不了家,因此愁容满面,表现也很消极。与窦漪房同时被分配到代国的另外四位侍女,一见到代王就争先恐后地做出各种媚态。她们没想到,这种表现引起了代王的反感。

正如书上所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窦漪房的忧愁和消极,反倒引起了代王刘恒的注意。

小心谨慎,是代王刘恒及其母亲薄氏一直以来的生存之道。吕后将侍女赐予代王刘恒,他心底里并不愿接受,因为他知道吕后这么做的真正目的,但又不敢不接受。

一直以来,卑弱自持是薄氏的保护色,她在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将自己藏在暗处,以保全自己和儿子,还将这种生存经验教给了儿子。在代王刘恒母子眼里,消极和忧愁才是最合适、最安全的。因此,他们选择了窦漪房,将她留在身边,封为美人。

窦漪房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成为代王刘恒的美人后,知道自己的命运跟他绑在了一起,当吕后派人来问代王母子的情况时,她知道怎么说,能让吕后对代国和代王放松警惕。

窦漪房把代王刘恒说得人畜无害,把薄氏说得无欲无求。这让吕后对代国彻底消除了警惕之心。而窦漪房的坦白,让刘恒对她备感信任。从那之后,吕后再派人来问话,她都是和代王提前商量决定。示弱,成为窦漪房的生存之道。

身为美人的窦漪房,在其他妃嫔甚至下人面前,都没有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代王和薄氏,更是用一种下人对待主人的态度。尤其在薄氏面前,窦漪房将姿态放得格外低,看不到一丝攻击性。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表现得比他们更卑微,才能让他们觉得安全,也才会喜欢自己。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周勃、陈平、灌婴等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在大臣们私心与力量的博弈后,刘恒被推上至尊之位。刘恒即位时,命运再次向窦漪房倾斜——刘恒和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以及代王后都已先后去世。因此,窦漪房和刘恒所生的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

《史记·孝文本纪》载:“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上为立后故,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

一个贫苦的宫女成了大汉的皇后,历史就是如此有意思。随后其女刘嫖被封为长公主,封邑馆陶。公元前178年三月, 窦漪房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

既然成了皇后,那么家族自然是要跟着受益的,但是窦漪房父母早逝,兄长窦长君、弟弟窦少君早已失去了联系。薄太后很可怜自己的这位儿媳,下诏追封窦皇后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这当然让窦漪房高兴,更让她高兴的是她听到有人上书称是她的弟弟窦少君。

窦少君的故事也很传奇。姐姐当年被送入皇宫,自己则被拐卖,二十岁之时,被主人扔到深山里成为一名烧炭工,一天夜里山泥倾泻,整个临时窝棚都被碎石流泥掩埋,上百名烧炭工都死于非命,窦少君因被工头安排在窝棚边缘,侥幸得以生还。窦少君的主人因为这场灾难在当地混不下去了,只能迁往长安,窦少君因此也随着主人到了长安。

到了长安的窦少君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算卦,卦上显示,他几日内将封侯。第二件事上书言明自己是窦漪房的弟弟。

第一件事属于到了新地方找下心理安慰,第二件事是因为他得知大汉皇后是清河观津的窦氏女。一般来说,一个奴仆上书是没人理会的,但是,这个人上书内容是认亲的,认亲对象还是皇后。于是,收到上书的官员立即进行了汇报。窦漪房听到消息很是高兴,立刻与刘恒一起见了窦少君。窦少君说出了很久以前姐弟相处的细节,二人痛哭流涕地相认。杳无音讯的亲人终于相见,窦漪房很高兴,刘恒也感动了,于是窦少君在长安有了田地和房宅,后来,窦漪房的长兄也来到了长安,过上了好日子。

突然出现的窦氏兄弟让周勃和灌婴等大臣忧心。原因是原本并无本家的皇后突然有了兄弟,这就相当于大汉有了窦氏外戚,“外戚”这个词让周勃、灌婴感到不爽,诸吕之乱近在眼前,于是周勃、灌婴向刘恒建言不宜给窦氏兄弟封授官职,只让他们做富贵闲人。最终在汉一朝,窦氏兄弟风评不错。

不过,窦漪房也并不是事事顺心的,她生病了。从病的结果看可能是视神经的萎缩、白内障等病。仅仅做了三年皇后,她便双目失明了。刘恒成为西汉天子后,后宫美女如云,当他面对失明的窦漪房,感情渐渐疏远,再也亲近不起来。

有一天,窦漪房忽然发现,在汉文帝刘恒心中,宠妃慎氏和自己有着同等地位时,她感到悲愤不已,却无人可以诉说。

慎夫人恃宠而骄,在宫中与窦漪房平起平坐成了惯例,皇后与夫人之间没有了尊卑。

不过,很快慎夫人对待窦漪房变得恭顺有加。

慎夫人改变的起因是一次宴会。刘恒带着窦漪房、慎夫人游上林苑,宴会开始前负责摆座位的官员将窦漪房与慎夫人的座位未作区分,显示二人地位相等。这时候,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的大臣袁盎将慎夫人的座位后移。袁盎这么做是因为他强调尊卑,结果引起了慎夫人的不满。慎夫人拒绝出席,直接回宫了。刘恒也很不满袁盎的操作,但最终袁盎还是说服了刘恒。因为,他举了吕雉、戚夫人的例子。

当初戚夫人得宠于刘邦,吕雉对其无可奈何,但是刘邦死后,戚夫人就被做成了人彘。刘恒被说服了,而慎夫人则被吓住了。从此,慎夫人对待窦漪房恭顺异常,并且赏赐给袁盎很多钱财,毕竟戚夫人变成人彘也才过了二十多年,警示作用很明显。

虽然窦漪房皇后的地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对待她也变得恭敬,可是刘恒的爱则是挽回不了了。

窦漪房自己生活节俭、低调,对儿女却是毫无原则地宠溺。窦漪房将女儿刘嫖封为长公主,刘嫖也因此成为汉代历史上第一位长公主。母亲的宠溺,促使她养成盛气凌人、骄奢淫逸、任性妄为的性格。除了娇惯女儿,窦漪房还宠溺小儿子刘武,这也导致梁王刘武的权欲暴涨。

汉景帝刘启听从御史大夫晁错的提议,想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引发西汉历史上有名的“七王之乱”。在平定“七王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刘武被赐予很多城池和财富,规格超过其他诸王。即使这样,窦漪房还是心有不满。刘启明白母亲的心思,于是又赏赐梁王刘武旌旗,让弟弟出行时的排场和他自己一样。

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梁王刘武也想当一国之君。窦漪房也想着,如果两个儿子都做天子,就不存在厚此薄彼了。但丞相袁盎提醒窦漪房,“兄终及弟”的做法会导致骨肉相残,她只好作罢,不再坚持。

可是,梦想坐上皇位的梁王刘武心有不甘,他认为是袁盎破坏了自己的计划,派杀手将袁盎杀害。汉景帝刘启既惊又气,当他查出自己弟弟刘武是幕后主使,继而想治刘武的罪时,窦漪房却以绝食威胁。最终刘启在母亲窦漪房和姐姐刘嫖的说情下宽恕了弟弟刘武。

刘启不责罚刘武,不代表原谅了刘武。公元前144年,刘武入朝拜见后还像之前一样申请留京,多待几天,这一次刘启拒绝了。刘武只能回封地,不久病逝。

刘武病逝,窦漪房伤心欲绝,再次以绝食要挟刘启,说是他杀害了梁王刘武。为哄母亲高兴,刘启和姐姐刘嫖商量后,分梁国为五个国家,分别封刘武的五子为王。窦漪房听闻后才停止哭泣,开始吃饭。但经此一事,刘启想见母亲变得困难,窦漪房不愿再见刘启。

公元前141年,刘启病重,想见自己母亲一面,窦漪房拒绝了,带着痛苦与悲伤汉景帝刘启崩于未央宫。

儿子死了,新皇帝是自己的孙子刘彻,也就是日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但是此时的刘彻却无力施展自己的抱负,因为窦漪房成了太皇太后,大汉暂时由她说了算。窦漪房崇尚黄老之学,而刘彻则希望推行新政,更让窦漪房难以忍受的是儒生御史大夫赵绾上书,告诉刘彻不用将政事禀告给窦漪房。既然赵绾要动窦老太太的权力,窦老太太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暗中找了个理由就将赵绾下狱,赵绾在狱中自杀。

事情还没结束,窦漪房更新了朝廷官员任命,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免职,任命许昌为丞相,庄青翟为御史大夫,废除了刘彻推行的新政。就这样,黄老之学继续成为国策,直到公元前135年。

公元前135年,窦漪房病逝,遗诏将自己所有的资财留给女儿刘嫖。

窦漪房从平民女子成为至高无上的太后、太皇太后,这里面充满了奋斗与机遇。她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她延续了西汉初期“以民生息” “无为而治”的精神,是“文景之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为汉武帝刘彻的霸业打下了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