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最后一次”

作者: 田雪鹰

1974年,由于过度的劳累,周恩来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从3月上旬起,他每日便血量达100多毫升。医疗小组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经过多方会诊,最终确定为癌症复发。

周恩来被病痛折磨的程度,常人是无法想象的。总理的保健医生张佐良曾回忆:“总理用的止痛药,开头打一针可管上四五个小时,后来管两三个小时……他疼得实在不行时,就把我叫进去,说,我很疼,能不能哼一哼,叫唤叫唤。听到这里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我说,总理,你现在愿意怎样就怎样吧!”

周恩来曾经说过:我不怕死。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经是77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从新中国建立至今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本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以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让人感到内疚、羞愧,但“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抱病操劳国事。据统计,从1974年6月1日在解放军三〇五医院住院至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接见外宾63批,在接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

1974年5月底,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应邀访华。在身体极度虚弱、医护人员已经做好随时抢救的情况下,周恩来坚持按原计划同拉扎克就中马两国建交问题举行会谈。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与外国首脑举行会谈。5月29日,周恩来陪同拉扎克去见毛泽东,这也是毛泽东与周恩来这对风雨同舟半个世纪的战友最后一次共同会见外宾。5月31日,在人民大会堂,周恩来出席中马建交公报签字仪式并同拉扎克共同签署《中马建交公报》,见证中马两国之间的这件大事。当他在公报上重重落下“周恩来”三个字时,身后宾主一片欢呼雀跃,举杯相庆。活动结束以后,宾主先后离开人民大会堂,这时已是6月1日凌晨,周恩来才在邓颖超以及保健医生、护士等的陪同下,前往三〇五医院。从那时起,周恩来就再没有离开过医院,直到生命的尽头。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来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招待会并致祝酒词。军乐团高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周恩来致祝酒词。讲话快要结束时,他环视全场,嗓音有些发颤地说:“我们向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给予我们的支持。……请大家举起杯,为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为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干杯!”招待会进行当中,周恩来在医生的再三催促下,满带歉意地向邻近的宾客握手告别,提前离场,结束了他最后一次国庆招待会的活动,离开了人民大会堂。

1975年6月9日,周恩来出席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贺龙骨灰安放仪式,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参加悼念活动。仪式开始前,周恩来在邓颖超的陪伴下缓步走到贺龙家人中间,眼含热泪,嘴角颤抖,半天才说出几句话:“我来晚了,我来晚了”“薛明啊,我没有把他(贺龙)保护好啊……”四周哭声一片。贺龙的女儿握住周恩来的手说:“周伯伯,您要保重身体,要保重身体啊!”周恩来声音颤抖地回答:“我的时间也不多了。”所有在场的人,无不失声痛哭。

1975年7月23日下午,周恩来最后一次去人民大会堂,在南门接见厅《迎客松》画前,伫立良久,陷入沉思。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内的巨幅铁画《迎客松》,由安徽芜湖著名的铁画大师储炎庆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制作完成,先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陈列,后由周恩来决定移往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从此,铁画《迎客松》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中国人民传统好客的象征,成为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瑰宝,见证过无数珍贵的历史瞬间。当天陪同周恩来的工作人员都清楚地记得:周恩来走走停停,看到了《迎客松》,走到跟前,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直到大门口他还在回头看,说这个地方他太熟悉了。周恩来嘱托大家,你们是代表中国外交的一个窗口,要把大会堂好的思想、好的作风传下去,以后再来新同志,你们要把他们带好。临走,周恩来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你们要在这儿把这个家给我看好。”

1975年9月7日,不顾病情的恶化和医护人员的再三劝阻,周恩来会见以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伊利耶·维尔德茨为首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在回答客人的提问并介绍自己的病情时,他坦然说道: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会见外宾,他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随之落下了帷幕。时间定格在当时,场面是这样的:周恩来用那略有残疾的右臂,握拳支撑在沙发边沿,左肘抵在沙发扶手上,为尽可能缓解腹部伤口未愈合而带来的剧痛,他上身艰难地向前微倾,凝神听着伊利耶·维尔德茨的谈话。会谈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周恩来的额头上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右手握拳紧紧支撑着沙发边沿,形象好似一尊石刻的雕塑。

1976年1月5日凌晨,周恩来做最后一次治疗手术。当时,他已有两个多月不能进食,但肠道内仍有自身分泌的液体,还有留下的少许残渣,加之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和各类致病病菌在迅速地生长繁殖,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而产生毒素。这些复杂而有害的物质造成肠道发生麻痹,本已处在高热状态的周恩来又增加了“肠麻痹”,使得他腹胀,疼痛难忍。医生在他的左下腹开了一个口子,以解决大便不通问题,将肠道里的“残渣余孽”尽量清除出去,但这个手术对于病情没有任何帮助,只是暂时缓解了周恩来的一些痛苦。

1976年1月7日晚,周恩来进入弥留之际,他双眼微睁,辨认出病床前的吴阶平大夫等人,声音微弱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说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恩来病逝于解放军三〇五医院,终年78岁。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用生命诠释了大爱、无私、奉献、担当……

1976年1月15日夜至16日凌晨,遵照周恩来的遗愿,其骨灰撒在北京、天津以及山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等处,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乘坐飞机”巡视他眷恋的祖国大地。

摘编自《百年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