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玲:一个普通女人的家国情怀
作者: 杨慧 张秀华她说,爱,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份责任。
40年前,陈家玲怀着对军人的崇敬之情,怀着对国防事业的无限热爱,义无反顾地从城市来到安徽省长丰县农村,嫁给了因伤致残的军人李孔辉。40年来,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再苦再累,也不离不弃,不改初心。她不仅把丈夫照顾得细致周到,更是上为婆婆养老送终,下把三个子女抚育成才,还让小儿子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优秀军人。她说,爱,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份责任。
陈家玲,一个普通的女人,以坚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怀,胸怀爱国之志,心系国防事业,写就了一个普通女人的家国情怀。
矢志不渝的爱情
陈家玲和李孔辉相识于1982年,陈家玲比李孔辉小了整整10岁。
1955年出生的李孔辉,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但在一次训练中不幸受伤,造成第六脊椎神经阻塞性受损,高位截瘫,成为一级伤残军人。为减轻所在部队的负担,他多次请求,征得组织批准后返乡休养。
1982年,回乡休养的李孔辉在淮南市一家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时,借住在一位亲戚家中,由此结识了住在隔壁的城里姑娘陈家玲。
“那时我刚高中毕业,正准备复习参加高考。我小时就特别崇敬军人,崇敬英雄,最喜爱的课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喜欢的电影是《英雄儿女》。一开始我出于同情心,经常帮他送饭、清理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慢慢地,随着彼此越来越熟悉,陈家玲经常听李孔辉讲述军营生活、人生追求等,被他的阅历和见识所折服,对这位伤残军人由崇敬转变成了爱慕,两个人的心也慢慢走到了一起。
彼时的陈家玲,正值青春年华,家人察觉后,便“明令禁止”她与李孔辉继续来往。面对这种情景,李孔辉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他对陈家玲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也确实担心自己拖累了她。可陈家玲却义无反顾地说:“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诺言,照顾你一生一世。”
她是这么说的,也去这么做了。李孔辉返回长丰老家的第二天,陈家玲便从家中偷偷溜了出来,一路打听,追随而来。从淮南到李孔辉家有二十多里路,还要翻山越岭,“记不清走了多远,到他家的时候脚都磨烂了,后来只能把鞋子拎在手里,赤着脚走到了他家里。”
到了李孔辉家后,陈家玲才发现李孔辉家比自己想象中的条件更艰苦,但陈家玲没有退缩。娘家人找上门要带她回家,否则就断绝关系,她含着眼泪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孔辉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伤残了,他这样的人值得我去爱,能为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为国家减轻负担,我心甘情愿!”
不离不弃的亲情
在城里长大的陈家玲,以前从来没有干过农活,嫁给李孔辉后,不仅开始学着干农活。她每天还要把身高1.8米、体重160多斤的李孔辉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又从轮椅上抱回床上。每天给他按摩、擦洗、洗衣、做饭,陪着他到户外透气。为了能让丈夫康复,陈家玲背着他四处求医问诊,还购买了有关推拿方面的书籍,自学了推拿手法。
“没想到结婚后的生活这么艰苦,连一天三顿饭都困难。”陈家玲说,那时候,经常到中午一家人才能吃上第一顿饭,她一般会简单做上两碗,一碗给李孔辉,一碗给婆婆,自己则倒点凉水在锅里,喝上一碗“刷锅水”。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3个孩子后,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只有靠几亩口粮田和李孔辉的抚恤金、护理费加在一起的200多元来支撑。除此之外,陈家玲还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为了方便李孔辉就医,也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陈家玲来到长丰县医院做保洁,承担了两个楼层的保洁工作,“虽然一个月只有90块钱,但我不怕脏不怕累,我很感谢医院能给我这份工作,补贴家用。”这份工作,陈家玲一干就是9个年头。
为了给李孔辉看病、增加营养,陈家玲省吃俭用,她白天工作、料理家务,晚上去街上拣空瓶子。她常常买5毛钱豆芽煮汤,豆芽给丈夫和婆婆吃,汤给孩子们泡饭吃,她自己只吃点咸菜。她把丈夫养胖了,自己却落下了营养不良、贫血症的毛病。婚后头5年,陈家玲这位城里姑娘创造下多个“奇迹”:5年没吃过鸡、3年多没吃过肉、2年没吃过鸡蛋,十几年没添过一件新衣,身上穿的全是爱心人士捐送的。但她对丈夫的爱、对孩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却未减分毫。每当提及过往,她总会心生歉疚地说:“我只是恨我自己没有能力让全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在陈家玲的精心照顾下,李孔辉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家庭条件也有所改善。“没有她的生活,我不敢想象……”李孔辉深情地说,“扪心自问,如果是我,可能做不到她这个程度。”
满腔热忱的拥军情
“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所做的一切,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一说起母亲,小儿子李海鹏便眼睛湿润。
“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给我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母亲常鼓励我去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梦想!”李海鹏说。小儿子李海鹏2009年高中毕业后,积极报名参军入伍。2011年,李海鹏在部队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原西安通信学院),毕业后在部队从事通信工作,先后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等荣誉称号。
“那时候他们家生活条件那么艰难,但从来没向社区要过一根针,没给社区添任何麻烦。残疾人每年都要年审认证,一般都是社区干部上门服务,但每次只要电话打过来,电话一放,陈家玲就推着丈夫到社区来了。”李集社区干部李红说,“他们自己家庭相处和睦,邻里关系也十分和谐,这么多年来,大人小孩从来没与别人发生过争执。”
水湖镇退役军人事务站站长孟向东也感动地说:“平时我们也到她家走访慰问,了解她的家庭生活情况,但是他们夫妻俩觉得自己能克服的困难都自己克服,从来没有向政府提出过什么要求,他们还是我们社区的拥军模范,积极送孩子参军入伍,起到了带头作用,彰显了正能量!”
40年,光阴荏苒,陈家玲以坚定的信仰、博大的胸怀和坚忍不屈的品格,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人,用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坚定的信念。她先后被评为合肥市精神文明“十佳”人物、被安徽省民政厅授予“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40年,坚守初心。如今,在长丰县水湖镇李集社区,清晨或傍晚,人们依然时常可以看到陈家玲推着李孔辉,边散步边开心地说笑着。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陈家玲也已头发泛白。她说:“现在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推着轮椅,看着他对着我笑。”
40余年,可以改变世上很多东西,只有陈家玲坚定的信仰和固守的初心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