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反酸
作者: 郑庆林中医治疗
反酸,根据症状表现归属于祖国医学中“吐酸”的范畴,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将其分为多种证型,分别采用不同治法。兼有情绪易怒者,分为肝胃郁热证,方选柴胡疏肝散;兼有口苦咽干者,分为胆热犯胃证,方选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兼有咽部如有痰梗者,分为气郁痰阻证,方选半夏厚朴汤;舌象见淤斑者,分为淤血阻络证,方选血府逐淤汤;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者,分为中虚气逆证,方选旋覆代赭汤合六君子汤;兼有大便溏滞者,分为脾虚湿热证,方选黄连汤。
中医还强调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养和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限制摄入具有强烈刺激性成分的食物,如咖啡、浓茶等;建议多食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枣等;同时,中医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昼夜颠倒及劳累过度等不良生活方式。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反酸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调节气血循环、促进经络畅通以及实现阴阳平衡,达成治疗与康复的目的。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反酸主要采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和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
(1)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治疗反酸的首选药物,它们起效快、作用持久,具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的效能,能够减反酸的症状;
(2)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适用于轻、中症患者,它们能减少胃酸分泌,但抑酸持续时间较短,且易产生耐受性;
(3)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能够增强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激发食管蠕动,加速胃内容物排空过程,减少反酸的发生。这些药物通常与抑酸药联合使用。
针对药物治疗未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或是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和抗反流黏膜切除术。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抗反流手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酸,既能迅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体质。中医治疗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增强食管黏膜的抵御能力;西医治疗则针对症状进行快速缓解。两者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治疗反酸。在具体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疗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同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减轻体重、抬高床头、戒烟限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等,也是治疗反酸的重要措施。
总之,反酸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需要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才能取得最佳疗效。患者应遵循医嘱,积极参与治疗过程,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及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