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不可怕,中医有办法

作者: 程婷

临床常见5诱因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常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滞血淤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活动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不良情志可导致气机郁结,进一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当女性遭遇持续的情志不畅状态,尤其是长时间沉浸在抑郁、愤怒等强烈的消极情绪之中时,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痛经。基于此,此类患者常常会在经前或经期腹痛,疼痛位置固定,按压时疼痛加剧;伴有乳房胀痛、情绪烦躁、胸闷等症状,不仅会加重生理上的痛苦,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压力。因此,需针对情志问题对患者进行深入的疏导和调理,帮助患者调整心态,舒缓压力,化解不良情绪,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寒凝血淤 主要指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由于外感寒邪或者内伤生冷食物,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寒邪乘虚而入,凝滞于胞宫(即子宫),使得经血运行受阻,不能畅通无阻的现象。具体来说,当女性受到寒邪的侵袭时,便会使得胞宫机能失调,经血凝结成块,不易排出,从而在行经期间造成患者小腹冷痛,同时还会伴有四肢末端发凉、手足不温、畏寒肢冷等阳气不足的症状。

湿热淤阻 这种证候多因平素体质湿热内蕴,或是在经期、产后时期感受了湿热之邪,导致湿热与血相纠结,形成淤阻在冲任二脉之中形成的。患者经前或经期常会感到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并伴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舌红苔黄腻等症状。其中,冲任二脉是中医经络学说中与女子月经来潮直接相关的两条经脉,一旦湿热淤阻于此,便会严重影响经血的正常运行。

气血虚弱 多见于平时体质素弱者,或在大病、久病之后,由于气血的消耗与损伤,导致气血严重不足的女性。其中,冲任二脉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两侧,与月经的调节密切相关,一旦气血虚少,冲任功能便会减弱,无法有效滋养胞宫,从而引发痛经。这种疼痛往往不是剧烈的刺痛或胀痛,而是隐隐作痛,如同饥饿感或空虚感一般。同时,此类痛经的患者往往面色苍白、缺乏血色、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容易疲劳,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

肝肾亏损 通常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房事过度、孕育过多所致。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二者相互滋养,共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若肝肾受损,精血生成不足,则冲任二脉失于滋养,冲任脉虚损可直接影响子宫,从而引发痛经。此类痛经症状常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等表现。

中医治疗方法多

针对不同类型的痛经,中医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按摩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中药调理 气滞血淤型:治疗应以活血化淤、疏肝理气为主。中医名方膈下逐淤汤是针对此类症候的有效验方,包括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等药材,能够化淤通经、调和气血。同时,医生还会使用元胡止痛片,帮助患者行气活血、散淤止痛以缓解痛经症状。柴胡疏肝散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的作用。逍遥丸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的作用。此外,妇科得生丸和益母草颗粒也是针对气滞血淤型痛经的常用药物,它们有助于行气化淤、温经止痛。

寒凝血淤型:治疗应以祛寒利湿、温暖胞宫为原则。因此,中医通常会使用少腹逐淤汤这种治疗寒凝血淤型痛经的经典方剂,其中包括的肉桂、小茴香、干姜等温阳散寒之药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温经汤也可用于此类症状,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肉桂、吴茱萸、生姜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淤的作用。

湿热淤阻型:治疗应以清热利湿、调理湿热下注为主。因此,中医通常会使用清热调血汤、千金止带丸和二妙丸等清热利湿的药物,其中主要成分包括茵陈、车前子、茯苓、泽泻、黄柏等,从而帮助患者改善湿热下注引起的痛经及妇科炎症。

气血虚弱型:治疗一般会以益气养血、滋养胞宫为主。因此,中医通常会使用八珍益母汤、当归丸和当归调经片、乌鸡白凤丸等补气养血的方剂,其中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等,帮助患者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温阳固表。

肝肾亏虚型:对于此类患者,常用中药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其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具有滋阴补肾、调和阴阳的作用。同时也可使用金匮肾气丸,其中包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等,具有温补肾阳、调和阴阳的作用。

针灸与艾灸 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如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等,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其中,针灸治疗通常会在患者经前3~5天开始,旨在帮助患者提前调整机体状态,预防经期不适的发作。而艾灸则是以艾叶为原料,点燃后熏烤穴位,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渗透,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淤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针灸和艾灸往往结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治疗周期通常持续至整个经期疼痛消失为止。

按摩疗法 按摩腹部及相关穴位,如子宫、中极、关元、三阴交等,也是中医养生保健中一种有效的自我疗法。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医生可以有效刺激患者经络系统,促进气血运行,从而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在月经期间,适当按摩这些穴位还可以缓解因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疼痛。除了缓解痛经症状,适当的按摩还有助于放松身体,缓解因痛经带来的紧张情绪。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引导患者进行呼吸调节和冥想练习,使身心得到更好的放松和调适,提高按摩效果。

生活方式调整 其在缓解痛经症状和预防痛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

(1)保暖。经期女性的身体对寒冷刺激较为敏感,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女性朋友们应特别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同时,还应注意不要过度贪食冷饮、雪糕等冷凉食物,减少此类食物加重痛经的可能性。此外,为了保持身体温暖,经期还可以使用暖水袋放在腹部进行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

(2)膳食调理。饮食也是影响月经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痛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营养平衡,如多食用一些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食物,在烹饪时可以将生姜、桂皮、茴香、红枣等食材加入在汤品或粥类中。同时,还要注意减少摄入辛辣、油腻和生冷的食物,如辣椒、油炸物、冷饮等,从而降低这类食物刺激子宫收缩、加重痛经的可能性。

(3)运动调理。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缓解盆腔充血带来的疼痛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们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温和且有助身心放松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太极拳、慢跑或快走等,从而舒缓压力、放松身心,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经期不适感。但应避免过度运动,应保证运动后具有充足的休息。

(4)心理调理。研究表明,压力过大和情绪紧张可能会加重痛经症状。因此学会有效应对生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十分必要。经期女性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自我调节等方法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结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疗法,从而改善痛经问题。

总之,痛经并非无法战胜的恶魔,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治疗手段,为广大痛经患者带来了希望。通过了解痛经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摆脱痛经的困扰,让每月的那几天不再痛苦,重获健康与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