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老年结核病,应选择中西医结合
作者: 张燕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漫长抗争史中,结核病始终如同潜伏的幽灵,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夺走数百万生命。这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古老疾病,不仅会摧毁肺部组织,更如同暗流般悄然侵袭淋巴、骨骼甚至大脑,而公众对其认知仍停留在“肺结核即结核病”的片面印象。当这种狡猾的病原体遭遇免疫力衰退的老年群体,便演化出更复杂的临床图景——非典型症状与慢性病交织、标准治疗方案遭遇生理机能退化、耐药性问题叠加药物副作用,构筑起现代医学的诊疗迷宫。在这场对抗千年病原体的战役中,中西医的协同作战正为老年患者开辟新的治疗路径,传统医学的整体观与现代精准医疗的碰撞,或将重写结核病治疗的未来图景。
1.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肺结核最具代表性,且在结核病中发病率最高。然而,由于对结核病缺乏足够的了解,许多人将结核病与肺结核等同起来,认为结核病只会感染肺部。实际上,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在人体内扩散,导致广泛感染,包括淋巴、肠道、骨骼、泌尿系统,甚至皮肤、神经系统和大脑等都可能受其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传播,通常由吸入含有病菌的飞沫引起。病菌被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吞噬,但并不总是被完全消灭。此时,个体可能处于无症状的潜伏感染状态(即潜伏性结核),X线及细菌学检测通常呈阴性。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称为“初期复合瘤”或“Ghon复合体”的病灶,这通常包括一个小的结核病灶及周围淋巴结受累。随着感染进展,一些巨噬细胞会死亡,形成干酪性坏死,这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特征之一。大多数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控制病菌,使感染处于休眠状态,此时虽无症状,但病菌仍存在于体内。当免疫系统削弱或病原体数量增加时,潜伏的结核病可能转化为活跃的结核病,病人开始出现症状,如持续咳嗽(可能带血)、体重减轻、发热、盗汗等。结核分枝杆菌还可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或在肺部其他区域扩散,形成多灶性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结核病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力有关。免疫力强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通常不会发病,而免疫力较差或因某些原因导致免疫力降低的人则容易患病。有些人甚至在体检时才得知自己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这使得结核病的预防变得困难。此外,结核病还可能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例如糖尿病。这是因为结核病引起的发热、中毒等症状可能影响胰腺和胰岛的功能,进而导致糖代谢异常,引发糖尿病。
2.老年结核病为什么是医疗难题?
其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且往往会逐渐出现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阻肺等。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对老年结核病患者病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老年结核病患者经常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但这些症状往往会被误认为是由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进而导致老年人出现误诊或漏诊;另一方面,老年人患有的慢性疾病还可能与结核病形成相互作用,比如糖尿病这种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就会导致老人的身体形成结核分枝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糖耐量异常、胰岛分解功能降低等情况,从而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其二,结核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通常需要坚持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然而,老年人容易因为自身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治疗依从性。此外,老年人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较差,在服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治疗依从性。老年人群普遍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问题,这使得他们在服药时容易忘记按时服药或搞混药物,比如可能会忘记是否已经服用过某种药物,或是将不同药物混在一起服用,增加了用药错误的风险。同时,老年人的身体代谢功能也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而长期使用多种药物的治疗过程往往会导致老年患者发生的药物副作用更为严重,有些药物会影响转氨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肝脏对抗结核药物的代谢,增加肝毒性的风险。另外,一些药物在老年人身体内的半衰期可能会延长,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积聚,这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风险。例如,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在老年患者中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或神经系统问题,而且多种药物的使用往往还会导致老人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出现耐药性。
3.西医如何治疗老年结核病?
在对老年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西医通常采用以抗结核药物为核心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同时辅以必要的检查和并发症管理措施。具体而言,抗结核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等药物。治疗过程分为强化期和持续期两个阶段:强化期通常持续2个月,患者在这段时间内需要联合使用4种药物进行治疗;而持续期则长达4个月,在此期间患者需要使用两种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与此同时,西医会通过X光、CT和痰涂片等检查方式监测治疗效果,并通过营养评估、慢性疾病管理和药物副作用管理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症状和药物副作用。结核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老年患者需要注重营养摄入,多吃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西医的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可能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此外,虽然这种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适用于大多数成年患者,但对于个体差异较大的老年患者而言,这种方法显得不够灵活。
4.中医治疗老年结核病采取哪些方法呢?
中医的治疗理念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医生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老年患者的结核病往往呈现多种证型,包括肺阴亏损型、气血两虚型、湿热蕴肺型和血淤型等。
肺阴亏损型患者长期咳嗽、干咳少痰,伴有低热、口干舌燥、体重减轻,可以选择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等,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为主;气血两虚型患者会有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苍白、心悸、食欲不振的情况,可选择八珍汤、当归补血汤等,重点在于补益气血、调和营卫,增强身体免疫力与恢复能力;湿热蕴肺型患者会有咳嗽、痰黄、胸闷、口苦、舌红、苔腻等表现,可服用三仁汤、茵陈蒿汤,以清热利湿、宣肺化痰,应对因湿热引起的肺部症状。老年结核病患者在饮食方面也要辨证,如肺阴亏损型患者可喝鳖肉滋阴汤(鳖肉250克,百部、知母、地骨皮各9克,生地24克);气血两虚型患者可喝百合糖水(百合150克,糖适量);湿热蕴肺型患者可吃乌鸡肉炖冬虫夏草(乌鸡肉100克,冬虫夏草9克,淮山药50克)。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中医还广泛采用针灸、推拿等辅助疗法来刺激特定腧穴,以调理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病症。但如果老年患者处于急性感染期或有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不建议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加重病情或增加感染风险。
需要注意,在实践中中医治疗也面临挑战: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辨证能力来精准选择与调配中药,这对经验不足的医务工作者是一大考验,可能影响疗效。此外,中医治疗周期长、见效慢,老年患者往往因期望快速康复而对其耐心构成挑战,加之记忆力减退、生活习惯等因素,可能导致依从性降低。
5.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哪些优势呢?
西医治疗通过标准化措施迅速控制病情,并利用X光、CT、痰涂片等先进检测技术精确监测病情变化,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中医则擅长辨证施治,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能有效减轻药物副作用,通过补益气血、调理脏腑等手段改善患者的贫血、乏力等症状。
将西医标准化治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综合调理相结合,不仅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还可有效降低病情复发的风险,从而极大地改善老年结核病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