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百病生

作者: 徐晓东

脾胃虚损的5大成因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诱发脾胃病的原因主要有:

先天因素 如果个体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未能得到恰当的保养,就容易出现脾胃失和的症状。

六邪影响 中医理论中的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都可能成为脾胃病的诱因。其中,湿邪最容易伤害脾脏,燥热则容易伤害胃肠。这些外邪如果侵入体内,且没有及时排出,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饮食损伤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饥饱失常、饮食无节制,都是导致脾胃病的主要原因。长期食用油腻、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也会损伤脾胃之气。

起居失调 脾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每日活动,肌肉过劳或过逸都会影响脾的功能。现代人普遍缺少运动,从过劳变成过逸,也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体的一切思维活动均由心来掌控。在五行中,火对应心,土对应脾。思虑过重的人,心火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长期忧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会直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功能下降。

辨证施治:量体裁衣的治疗之道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所差别,以胃痛为例,有的患者遇寒加重、遇温减轻;有的患者则表现出胃部灼热感。因此中医强调辨证医治,依据患者体质、症状、职业、饮食等,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针对性,增强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脾胃阳虚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冷痛,得温减痛,四肢冰凉等。对于脾胃阳虚证患者,可使用益气健脾、温中散寒的理中丸进行治疗。该药方有助于阳气生成和运行,可以温暖脾胃,改善腹部冷痛、四肢冰凉之症。

脾胃气虚证 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等。这类患者可使用益气健脾的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该药方能促进脾胃气血运行,增强肠胃吸收能力,改善腹胀、便溏等症状。

湿热蕴脾证 这类患者主要表现出四肢倦怠、肢体困重、腹胀、大便不爽等。患者可以服用理气和中、清热化湿的连朴饮治疗。该药方可以有效清除体内湿热之邪,促使脾胃正常运行,缓解大便不畅及肢体困重、腹胀等症状。

脾虚泄泻证 患者会出现腹泻、谷物不化、食欲不振、进食后上腹部不适等症,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大便次数会增加。这类患者主要因脾虚失运,湿注肠道引起,可用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法进行治疗。

整体调理:三分治七分养

饮食调养 当人体脾胃受损后,服用药物虽然能缓解、改善相应的症状,但由于脾胃功能受限,有可能造成药物有效成分无法充分吸收,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饮食调养可以更好地减轻脾胃压力,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这里建议患者可以通过鸡蛋消食羹、山楂麦芽茶来调养脾胃。其中,鸡蛋消食羹的主要材料包括鸡蛋、山药、莲子、山楂、茯苓、鸡内金、生麦芽等,对于胃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具有良好效果。山楂麦芽茶由山楂、生麦芽、红糖等制成,可以缓解胃胀、厌食恶心、大便溏泄等脾胃不适症状。

按摩 按摩源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主要是通过对体表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加快体内血液运行,从而改善病症。通过对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按摩,能很好地调理脾胃,控制病情发展。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通过“三步法”进行按摩调理:一是双手叠加放于上腹部,以胸骨下端为中心,按照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分别按揉30~50次;二是双手叠加放在肚脐周围,围绕肚脐中央的神阙穴,按照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分别按揉30~50次;三是选择小腿外侧膝眼下方3寸位置的足三里穴,手放在膝眼与足三里穴区域按揉50~100次。

艾灸 对脾胃虚寒的患者而言,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温经通络、补充阳气。常用的穴位有:(1)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肚脐向上4寸处的中脘穴,对该穴位进行艾灸刺激,能和胃止痛、调理腑气,改善溃疡、腹胀、胃炎、呕吐、反胃等症状;(2)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的胃俞,艾灸此穴对胃溃疡、慢性胃肠炎等有辅助治疗作用;(3)艾灸位于肚脐处的神阙穴,可以起到健脾和胃之功,对胃痛、阳虚腹泻、寒性腹泻、虚寒性泄泻等有改善作用;(4)位于膝盖处的足三里穴为胃经下合穴,在补脾胃之气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对胃肠实证、虚证皆有调节作用。

调整生活方式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过程中,强调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调整。首要任务是培养健康的作息习惯,包括规律的日常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及熬夜,确保早睡早起。其次,患者应坚持适量运动,推荐进行如太极拳、八段锦这类养生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帮助体内废物和毒素排出。此外,运动还能增强肠道蠕动,提升消化效率,从而更好地吸收营养并强化脾胃功能。运动时应遵循逐步增加强度的原则,避免过度或超量运动,建议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每周进行4~5次运动,以改善脾胃虚弱的状况。最后,情绪管理也至关重要,因为情绪波动会显著影响脾胃的功能。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脾胃健康;相反,愤怒或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减少胃肠道的血流量,降低蠕动速度,进而削弱食欲并引发脾胃失调。因此,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而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与精神状态,是确保脾胃功能正常运作的关键。

脾胃健康如同大树的根系,虽不显于外,却决定着生命的繁茂程度。通过中医整体调理,我们不仅能改善腹胀、纳差等表面症状,更能从根源上提升生命质量。记住,养护脾胃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生活方式的持久修行。正如《千金要方》所言:“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自己脾胃的健康管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