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核酸检测究竟在测什么

作者: 郭萍

一切还得从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说起。病毒的外层包裹着一层蛋白质“外衣”,而中心则是其核酸基因组,这既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大多数病毒要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侵入人体内。随后,病毒开始复制其基因组,并合成病毒mRNA。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病毒都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来完成病毒蛋白的翻译,以及子代病毒颗粒的组装。一旦子代病毒颗粒从已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它们便会侵袭邻近的宿主细胞,进而开启新一轮的感染循环,从而实现病毒的广泛扩散。病毒感染人体的最终结果,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人体免疫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人体免疫力较强、病毒数量较少且毒力较弱时,可能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病症;当病毒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病毒会潜伏在病灶内;然而,当人体免疫力较弱、病毒数量众多且毒力强大时,则会出现显著的病症。

因此,针对病毒的检测,我们就是分别针对病毒在感染机体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成分来进行。

抗原检测:目标是检测病毒蛋白,即通过特异性抗体直接检测病毒表面的蛋白成分。这种方法具有快速检测、操作简单以及成本低廉的优点。然而,其准确度相较于核酸检测而言稍逊一筹,灵敏度也偏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特别是在病毒载量较低或患者无症状的情况下,抗原检测可能难以检出。但一旦检测结果为阳性,就意味着患者体内含有病原体的组成成分,正处于感染期。

抗体检测: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引发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其中,常见的有IgG和IgM两种抗体。IgM抗体是最早出现的,但维持时间相对较短。若IgM抗体检测呈阳性,则提示患者近期可能感染过病毒。随后出现的是IgG抗体,其持续时间较长。若IgG抗体检测呈阳性,则提示患者可能处于感染的中后期或曾有过既往感染。

核酸检测:目标是检测病毒的基因。其利用病毒独特的基因序列为检测靶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使选择的靶标DNA序列指数级增加。同时,使用标记有荧光的特异性探针对扩增得到的DNA进行标记并检测。如果存在病毒核酸,就可检测到相应的荧光信号,从而明确采样的标本中存在病毒。核酸检测是目前确诊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依据,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际应用过程中,上述3种病毒检测方法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看懂这些检测结果,下面对一些常见问题稍加解读。

1.明明有临床症状,为什么抗原显示阴性呢?

抗原检测是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进行的,抗原在体内未达到一定数量或是试剂的灵敏性有限等原因,均会影响抗原的检出率。随着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病毒载量升高,抗原才会到达检出阈值,显示阳性。

2.没有症状,但是抗原检测阳性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感染后症状还没有出现;假阳性,虽然目前抗原检测试剂的特异性还不错,但是也有比较小的概率出现假阳性,比如最近有人提到用橘子汁做抗原检测也显示阳性,这其实也是一种假阳性结果。

3.抗原检测阳性显示的深浅有意义吗?

在同样操作条件下,颜色深浅可能有一点参考价值。但更大的可能是由于采集的样本中病毒的多少引起的颜色深浅有差异,比如采样过程轻轻地涂抹,可能采集到的病毒就少,涂抹时间长、涂抹充分,采集的病毒就多,条带的颜色就会越深。纠结颜色深浅意义不大,只要出现两条杠,都为阳性结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